
经过修缮后的道明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显著提升了乡村的整体风貌与美感。
绿油油的稻田如巨幅织锦,碉楼群落似岁月雕琢的棋子散落其间,古朴民居与蜿蜒河涌交织成诗,位于开平市塘口镇的里苑·稻香碉楼民宿便隐逸于这方天地,吸引着游人漫步田埂、静闻稻香,让心灵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寻得栖息之所。
里苑·稻香碉楼民宿的走红,正是江门民宿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江门民宿产业方兴未艾,成为乡村发展的新亮点。截至目前,江门193家民宿不仅提升了乡村的颜值与内涵,更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银换
民宿展示侨乡之美
踏入里苑·稻香碉楼民宿,一股开阔豁达之感瞬间如潮水般充盈心间。这座独具魅力的民宿,前身是建于1924年的碉楼——道明楼。
为了重现这座碉楼的往日风采,设计团队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将碉楼当作古董文物进行修缮,并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规划。2023年9月,这座碉楼焕然一新,正式对外营业。内部七八米的挑高空间显得开阔大气,满洲窗点缀其间,灵动雅致;圆弧拱门与青砖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建筑既融合了骑楼连廊的轻盈灵动,又保留了碉楼本身的雄浑气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显著提升了乡村的整体风貌与美感。
其魅力更在于深厚的文化内涵。该民宿店长杨志伟表示,他们不仅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鲜明的侨乡元素,更通过讲述侨乡先辈的故事、展示具有历史痕迹的老物件,引导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入感受侨乡独特的人文精神。
无独有偶,2024年10月,在台山籍企业家林志成的精心推动下,其团队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将荒废40年的台山市台城街道泡步村华侨建筑“翘庐”修缮重生。该建筑被打造为集咖啡厅等休闲空间于一体的“翘庐1922”民宿,成为江门市民宿发展的生动注脚。
开平侨乡故事民宿同样别具一格。它被稻田温柔环绕,一幢幢民宿错落有致地隐于绿野之间,与周边的碉楼、民居、村落、田园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田园画卷。游客在此不仅能体验田园风光的诗意栖居,还可近距离欣赏侨批、老照片等珍贵历史遗存,在触摸历史温度的同时,深刻感受侨乡“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
侨乡故事民宿负责人张小明告诉记者,民宿内摆放着许多收集回来的侨批、当年开平人去海外务工的凭证,以及反映过去家族经营之道的契约文书等。“这些都是侨乡历史的记载和见证。来这里的游客如果感兴趣,我都会把背后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通过这些故事,了解侨乡,了解华侨。”他说。
来自深圳的游客娜娜曾入住侨乡故事民宿,她感慨道,平日里在城市中,目光所及皆是林立的高楼大厦,而在这里,却能尽情亲近大自然,感受那份质朴与宁静。
记者从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了解到,自2019年9月《广东省民宿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全市民宿数量持续增长,从2019年的27家增至如今的193家。这些散落在侨乡大地的民宿,它们以独特的设计提升乡村颜值,用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乡村精神世界,成为乡村发展的亮丽名片。
民宿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民宿产业正成为江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在民宿发展过程中,张小明探索出“CCG+”运营模式。“CCG”指村集体、村委会、当地政府,“+”代表与相关方结合。他将三方作为协同主体,联合民宿企业等行业力量,明确利益分配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凭借“CCG+”模式,张小明的侨乡故事民宿不断发展壮大,更与百合镇政府、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共同建设了两龙村研学基地。
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江门与大湾区东部城市的时空距离被大幅缩短。一辆辆满载着游客的汽车驶入乡村,侨乡故事民宿的生意也随之火爆起来。周末时分,民宿常常一房难求,平时的入住率也保持在八成左右。2024年,侨乡故事民宿营业收入高达219.83万元。
民宿产业的发展,也让村民的生活发生变化。里苑·稻香碉楼民宿积极吸纳当地村民就业,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村民李婶就是其中之一,她以前只能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现在,她在民宿里负责客房整理和卫生清洁工作,每月能拿到几千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杨志伟告诉记者,该民宿还积极带动农产品销售与乡村观光等产业发展。未来,他们将持续优化民宿环境,深入挖掘侨乡文化故事,并将其融入体验活动中;同时以民宿为纽带,联合周边资源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线路,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升侨乡文化影响力。
中国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荣彪认为,民宿产业蕴藏着巨大潜力,有望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及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在“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推动下,江门民宿产业必将展现更加耀眼的光彩,为侨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