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通讯员 张秀文 黄婉如 王柳方
“江门金融机构的服务很到位,主动上门对接我们的融资需求,让我们有充足的资金购置新厂房,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11月14日,开平市一制衣企业负责人梁女士说起“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构建“政府统筹+金融协同+精准服务”融资对接机制,通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首贷户”拓展等专项行动,以及举办融资对接会等举措,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达1251.45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
上门服务
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
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如何让金融力量精准发力,畅通经济循环的“血脉”?答案在于主动服务、精准对接。
2025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做深做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
我市金融监管部门闻令而动,组织辖内29家银行机构组建了76支“金融先锋队”,深入厂房车间,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全面摸排并精准服务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着力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累计走访小微企业42.4万家,走访率114.55%,居全省第二;审核率99.99%,居全省第一;累计授信2.63万户次,累计授信金额1176.64亿元。
针对首贷户因缺少有效信用数据积累、申贷难度相对较大的堵点,我市持续深化政务数据金融应用,迭代升级首贷服务至4.0版本,更精准地定位“贷款白户”,并从生产经营、销售能力等多维度识别优质企业,开展对接服务。自今年8月以来,全市银行机构已完成首贷户名单内近2000户企业的首次走访,实现新增授信超3000万元。
政府搭台
银企对接开出“融资良方”
“我们跟非洲客户谈合作,想改用人民币结算,但流程较为繁琐。”不久前,在我市举办的一场跨境人民币政策暨汇率风险宣讲会上,一摩托车出口企业负责人反映了其在跨境结算中存在的困难。
企业有诉求,政府与银行立刻响应。会后,人民银行江门市分行联动工商银行江门分行成立专项服务小组,围绕企业关注的信用证和电汇费率、授信质押条件、业务办理流程等关键问题进行研讨,最终明确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如今,该企业与安哥拉客户交易已采用人民币结算,2025年第三季度结算量为143.5万元,环比增长1.01倍。
从“现场问诊”到“对症开方”,江门以高效的政银企协同,将企业的“问题清单”变成“满意答卷”。
据悉,今年以来我市积极举办各类融资对接会,从外资外贸企业宣讲会、政策性金融服务推介会,到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增持培训会、各县(市、区)专场融资对接会,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场场有主题”的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
此外,我市还聚焦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推出行业协会“整会授信”模式,打造“政府搭台、银企联动、信用赋能”的普惠金融新平台。“过去贷款要跑多家银行,现在协会牵线一次就搞定了。”恩平市茶枝柑行业协会会员企业、江门市鸿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冯惠胜说道。通过“整会授信”,他的企业获得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顺德农商银行3家银行共1910万元授信,用于扩种标准化果园。
目前,通过“整会授信”模式,台山农商银行已向台山市深井镇沉香协会、会员企业及农户代表授予意向信贷额度合计2亿元,并发放860万元“沉香贷”;恩平8家银行机构向恩平市茶枝柑行业协会及会员企业授信8亿元;开平农商银行以“特色农业+协会牵引+省农担担保”模式,向赤水镇麻鸭产业协会授信5亿元。
创新赋能
打造多元融资“工具箱”
面对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个性化金融需求,江门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匠心打造多元融资“工具箱”。
开平一农牧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养殖技术、环境控制等方面拥有19项核心专利。近期,该公司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智能化升级,面临2500万元的资金缺口。建设银行江门市分行突破传统信贷模式,为其量身定制“抵押+智造”双轮驱动方案,创新引入“技术流”评价模型,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融资信用”,最终成功发放贷款,年利率低至3%,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我市通过鼓励辖内金融机构持续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规范建设科技金融专业型支行、丰富科技保险供给等组合拳,不断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生态。截至9月末,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为331.01亿元、258.61亿元,同比增长20.7%、19.0%。今年前三季度,江门科技保险保费收入1.11亿元,承保企业8234家次,同比分别增长64.02%和88.51%。
在绿色金融领域,“碳账户+碳征信”让企业有了绿色融资新通道。今年9月,我市在全省首发《零碳行动 企业碳信用评级规范》团体标准,并基于企业用能大数据打造普惠型企业碳账户,建立碳信用评价体系、生成“江门版企业碳信用报告”。
“碳账户覆盖全市上万家工业企业,能够有效减轻企业碳核算和低碳转型的成本负担。”人民银行江门市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基于企业碳账户数据、碳信用评级,金融机构可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截至10月末,我市已有10家银行机构推出12项“邑碳贷”系列金融产品。其中,农业银行江门分行创新“碳账户+碳足迹”双挂钩信贷产品,发放4000万元贷款支持江门一电器公司“零碳工厂”建设。若该企业碳排放或碳足迹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最高可获得10bp的利率优惠,以金融激励促进实体经济低碳转型。
围绕“出海”企业在融资模式、汇率避险、跨境结算等方面的痛点堵点,我市金融业推出了一系列定制化金融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搭建稳定资金桥梁。目前,我市已有超160家企业受益于银行推出的支持进出口企业信贷产品,银行累计授信额度超12.5亿元,其中服务中小微企业70余家,授信额度超1.8亿元。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根深叶茂。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江门正以扎实的金融实践,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奋力书写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新篇章。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