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通讯员 杨双云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今年初,江门明确提出要大抓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力做强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江门制造”竞争力。
“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也是今年市政协专题协商课题之一。为摸准江门实际、找准融合堵点、提准破解对策,连月来,市政协联络工委联合民建市委会、民进市委会组建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先后赴省内外学习考察,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江门“两业融合”发展成效如何?当前存在哪些突出短板?11月26日,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市政协委员、智库专家、民主党派代表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围绕该话题协商议政、凝聚共识,探讨如何推动江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从“简单配套”迈向“深度赋能”。
深入调查研究
找问题学经验提对策
据了解,今年5月开始,调研组先后赴苏州、无锡、常州和深圳、佛山、东莞等“两业融合”发展先进地区学习调研,并与江门有关职能部门多次集中研讨,历经数月最终形成调研协商报告。
调研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江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例如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方面,江门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累计吸引166家优秀服务商进入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引进和培育42家本土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全市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服务支撑。
同时,调研组也指出,当前我市在“两业融合”方面仍存在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层次较低、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例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等传统行业,且“小散弱”特征突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数据显示,从企业数量看,2024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规上企业1457家,较2021年(960家)增长51.8%,四年平均增速11.0%;从营业收入看,2021—2024年分别为1297.02亿元、1279.38亿元、1306.47亿元、1416.44亿元,营业收入规模逐年提升,但四年平均增速仅1.2%。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规上企业主要集中在商贸业,2024年共1122家,占生产性服务业规上企业比重达77.01%。
调研组从先进城市调研中发现,“两业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为“因地制宜、创新引领、重点示范、营造氛围”,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力,形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渗透、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为此,在完成前期调研并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后,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从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机制、以产业链为纽带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全链条整合、系统谋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深化重点领域融合创新示范、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双轮驱动、深化国际合作与品牌提升等6个方面提出了详实具体的对策建议。
例如,针对打造专业化集聚区,调研报告提出建议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做强专业服务平台,避免同质化竞争,如蓬江-江海聚焦科创服务与工业互联网;新会聚焦大健康与装备制造服务化,依托珠西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江门双碳实验室等打造检验检测专业性服务园区;鹤山立足珠西国际物流中心和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打造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聚集区;台山、开平、恩平聚焦现代农业服务等特色产业集群。
深度协商交流
委员专家“靶向”建言
在前期调研报告精准梳理问题的基础上,协商会现场搭建起“建言-回应”的高效互动平台。市政协委员、智库专家、民主党派代表与市工信、发改、人社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对面深度交流,围绕“两业融合”的核心堵点“靶向”发力,提出一系列意见建议,职能部门同步回应关切、明确落实方向。
“江门不缺单一的服务业企业,缺的是整合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民建市委会主委、市政协智库专家王建生直言,以工业设计和模具设计制造两个环节为例,江门面临着“有点无面”的现状,而破题的关键就在于整合协同。“我认为江门可以由政府牵头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例如工业设计方面,可以打造一个‘人工智能+工业设计’的协同平台,通过平台整合算力、行业资源库,以及提供培训与对接服务,降低企业高端设计成本。”
市委党校经济和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卫中旗建议,江门应把科技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有实验证明,未经过现代化中试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经过中试的则高达80%,这充分说明中试验证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中的关键作用。”卫中旗建议将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建设纳入江门“十五五”规划和“科技引领”工程中,加强科技服务业培育,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市政协委员、电科精密技术(江门)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照云结合自身企业发展实际,对于金融服务提出看法。“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产业资本的赋能,产业也可以通过资本纽带实现强链补链。”许照云认为,江门在发展金融服务过程中,可以以产业基金为资本引擎,通过以投促引和本土联动,推动“两业融合”。
市政协智库专家、五邑大学教授刘志坚提出,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也需重视综合服务,建议政府通过出台专项政策措施,支持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探索建设示范科创综合体,提质建设高水平科创园区,大力支持中小科创企业综合服务商高质量发展,为我市“两业融合”创造更好条件。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