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亲眼中,郑玛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郑玛后人供图
位于恩平市君堂镇塘口村的郑玛故居。
郑玛,原名郑杏多,1939年入党,先后参加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是不多见的恩平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之一。2010年9月12日,郑玛逝世,享年89岁。
文/图 胡伟杰 谭锦波(署名除外)
探访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是他留给乡亲最深刻的印象
郑玛故居位于恩平市君堂镇塘口村,原为砖木结构,有两廊两房一厅,后改建为混凝土建筑,面积约110平方米。“去年因为房屋漏水,村里进行了维修,但没有动房屋的结构。”塘口村村民郑杏贤说。
郑杏贤是郑玛的堂弟,如今,郑玛的后人大都定居外地,郑玛故居便交由他来打理。走进郑玛故居,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烧柴火的传统灶台,各个房间里还留着旧时的床、柜子等家具。
郑杏贤说,他和郑玛虽然是堂兄弟,但年纪差了整整30岁,关系更像是两辈人。而且,郑玛很早就离乡参加革命,所以他第一次见到郑玛,已经是郑玛老年的时候了。在郑杏贤的印象中,郑玛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跟村里人介绍自己的警卫员时,他说“这是我的同事”,一点领导的架子都没有,就像一个回乡探亲的普通老人。如果不是村里人介绍,郑杏贤根本想不到这是一位经历了多场重大战役的将领。
郑玛每次回乡,都会热情地和昔日的老伙伴打招呼,开心攀谈。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村口的碉楼,几乎每次回来都要去看一看,追忆过往的峥嵘岁月。
印记
为解放事业和军队建设奋斗一生
郑玛的一生都在为中国解放事业、军队建设奋斗。郑玛喜欢写诗,他的每一篇作品都记录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充满爱国主义、乐观主义,饱含一位革命军人的红色浪漫。
1922年,郑玛出生于恩平市君堂镇,先后在塘口村小学、独醒学校就读,1937年以优异成绩考上广州市广雅中学,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辍学。在危难时刻,在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师生的影响感召下,他接触了马列主义,并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1939年2月开始,郑玛在中共恩平县委领导的君堂圩“新生书店”以“经理”的身份参加党的地下工作。1939年7月,郑玛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次日,他写了一首七绝,表达自己入党后的喜悦心情:“失学彷徨不胜悲,红星照我展双眉。利国利民终身愿,披荆斩棘志不移。”
1946年,根据上级命令,郑玛由一位从事地下党工作的共产党人,转变成在枪林弹雨中为解放全中国而战斗的铁血军人,先后任两广纵队卫生处协理员、后勤部副政委,带领和指挥两广纵队的全体医务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在炮火连天的一线战场抢救伤员,保障粮食弹药的供应,经历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生死考验。
在战事间隙,郑玛笔耕不辍,用诗词记录下了自己的峥嵘岁月。
豫东战役结束后,他填词一首《武陵春》:“六月豫东鸣鼓角,四处是狼烟。统帅棋高着着先,伟绩永流传。远袭开封除腐恶,巧打敌增援。睢杞生擒区寿年,祝捷闹喧天。”为这次战役作了速记。
在济南战役中,两广纵队负责攻打长清县城,经过一昼夜的战斗,歼敌1914人。兴奋之余,郑玛挥笔写就七绝:“拱卫济南犄角城,殃民守敌梦魂惊。铁蹄八月挥鞭指,拉朽推枯乌合清。”这首诗生动勾画出人民军队排山倒海的力量。
淮海战役中,他又写了一首七律:“白衣战士女红汝,不让须眉斗志昂。百里飞行轻苦累,三天废寝觉平常。中州到处留身影,火海穿梭救死伤。杜李邱黄全覆灭,欢呼大捷凯歌扬。”此诗描写了准海战役中两广纵队白衣女战士的飒爽英姿。
1979年,时任广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的郑玛在边境战争前线担当指挥员。据郑玛的大女儿郑军(原名郑小石)讲述,郑玛膝下有6个儿女,按年纪从大到小分别是郑其石、郑小石、郑平石、郑方石、郑丹石、郑安石。在父亲郑玛的影响下,兄妹全都当过兵。其中,郑其石、郑平石、郑军、郑丹石以及郑军的爱人王玉琢、郑方石的爱人李建平都为保卫祖国立下汗马功劳。
“我们家参加一线作战的亲人都是幸存者。看到胜利,看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我们十分珍惜如今的和平和幸福的生活。”郑军说。
“百粤边陲涌巨澜,雄关劲旅跨征鞍。从戎两代忘生死,为保和平沥胆肝。”郑玛的这首七绝抒发了一家两代舍死忘生、保家卫国的豪情。
离休后,郑玛定居广州,担任岭南诗社常务副社长和秘书长,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郑玛青年时代投笔从戎,离休后又重拾笔头,将一腔报国之志化为对祖国山河与新时代的礼赞,续写了一位红色诗人的芳华与浪漫。
郑玛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回首忆千年,海角天边,环球何处少波澜。正义胜邪犹历历,昭示人间。巨变史无前,誉播瀛寰,神州处处换新颜。万里征途同迈进,接力扬鞭。”
启示
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
革命队伍的铁血担当
郑玛的大女儿郑军是一名军队退休干部,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疗养院专家组主任医师。
“父亲是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革命队伍的铁血担当,也是一名严格而慈爱的父亲。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干净的灵魂、爽朗的笑脸、勤奋的身影,是我们六兄妹一生敬佩的人。”郑军说。在她看来,父亲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刻进生命的信仰、融入血液的坚强、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贯穿一生的勤奋、朴素无华的俭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