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湾革命老区碑园位于七星坑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附近。
清湾革命老区碑园内的题词,让人重温当时的峥嵘岁月。
曾经烽火岁月,如今一镜平湖。位于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附近的清湾革命老区碑园,记载着这里曾经的革命岁月。“当年,碑园落成时,郑锦波老将军在现场老泪纵横,这里是他当年和战友们战斗过的地方。”那吉镇沙河村原党支部书记黎祥晃深情地说。清湾革命老区见证了恩平革命的烽火岁月,留下了郑锦波、冯燊、吴有恒等一批五邑地区革命前辈的足迹。
文/图 吴健争 谭锦波
探访
红色土地 绿色瑰宝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也是一块绿色的瑰宝——清湾革命老区是珠三角地区最大的水库——锦江水库所在地,是革命先辈曾长期驻扎和战斗的地方。秀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红色历史,给清湾这片土地增添了神奇而美丽的色彩。
清湾原为恩平县乡级行政区划,地处县域西部边陲的深山腹地,与阳春、阳江接壤,原清湾河(如今已成锦江水库)由西向东横贯全乡。清湾地域辽阔,四周隘口险阻,村落众多,回旋之地较广,是粤中、恩平著名的革命老区,被称为恩平的“小井冈山”。
“当年,清湾处于锦江上游,物产丰富,是鱼米之乡。上世纪60年代末因修建锦江水库,清湾的多数村落被淹没,村民都搬走了。”黎祥晃表示。
站在清湾革命老区碑园旁,望向水平如镜的锦江水库,难以想象,淹没在水库底下的清湾圩就是革命先辈长期战斗和驻扎的地方。“游击队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的父亲说,我们家还曾帮游击队寄放粮食。”黎祥晃回忆道。
清湾革命老区碑园于2010年落成,园内建有纪念碑左右各两处,还有一条长廊,长廊中间刻有《清湾革命老区碑记》,两旁则刻上了当年在清湾进行游击战争的部分军、师、团级领导的简介,长廊内还有清湾的地图。整个碑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园内种有木棉花等花草树木,庄严肃穆。
负责管理碑园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清湾革命老区碑园的设计、建设标准已相对落后,将积极争取资金,重修碑园,“目前,这一提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重修项目正积极推进中”。
印记
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其主力部队第一团在该军司令员梁鸿均、政治委员罗范群、参谋长谢立全、政治部主任刘田夫、中共广东省临委委员连贯的率领下,挺进恩平、新兴等地,开展一系列抗日游击活动,清湾就是根据地之一。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粤中副特派员郑锦波、粤桂边部队东征支队司令员欧初、粤中纵队司令员吴有恒、政委冯燊等先后来到清湾,组织领导武装斗争。清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使清湾成为五邑地区稳固的解放区。
1945年3月,根据形势需要,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在清湾圩宣布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五团(恩平部队),这是恩平人民武装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在中共恩平地方组织的领导下,恩平人民武装在革命斗争中得到锻炼和考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由数十人的护耕队,发展成为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团队,为日后的战斗及解放战争时期开展武装斗争打下坚实基础。
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恢复广东公开的武装斗争。当年8月,郑锦波来到清湾芦圹村,召集原来在恩平、新兴、台山等地隐蔽活动的武装负责人开会,要求原抗日解放军的复员人员归队,迅速壮大武装队伍。1949年8月以后,清湾人民配合南下大军和粤中纵队,追歼国民党向南溃逃的残军,为解放恩平、阳江、阳春等地提供支援。
解放后,为支持锦江水库和水电站建设,大力支持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清湾革命老区人民服从国家水利建设需要,外迁别处。锦江水库于1972年9月建成,集雨面积达362平方公里,蓄水量达4.75亿立方米,水库灌溉农田面积达8600多公顷,惠及恩平大田、圣堂、大槐等多镇的群众。
启示
红色历史应被永远铭记
在恩平市党史办工作了20多年,多次参与恩平党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撰写和出版工作的罗学华表示,清湾是恩平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之一。
“早在大革命时期,这里就有农会组织活动。清湾农会曾组织会员参加攻打恩城的农民武装起义。抗日战争时期,清湾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根据地,人民军队与清湾群众建立了鱼水情谊关系。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更是恩平党组织和粤中人民武装革命斗争的可靠地域。清湾的人民群众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粤中人民革命的红色‘小井冈山’,应该被永远铭记。”罗学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