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雁池(左)讲述朗底战斗的故事。
“同学们,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朗底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近日,记者前往恩平市大田镇朗底革命烈士纪念碑采访,偶遇在此开展红色教育的一众师生。
在纪念碑前,老师给学生们讲述了多场发生在朗底通天垅、观音尖、镬盖山等地的战斗。孩子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注视着眼前的纪念碑,清澈的双眸里写满了对烈士们的敬佩。
抗日战争开始后,朗底成为革命武装部队活动和战斗的地方,曾先后发生多次战斗,近百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其中,有朗底英烈20余名。
文/图 谭锦波 梁晓敏
探 访
英烈长眠之地
近日,记者探访了朗底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周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绿树林立,碑台前的两棵青松郁郁葱葱,映衬得纪念碑庄严而肃穆。该纪念碑碑、墓合一,是英烈长眠之地。
朗底革命烈士纪念碑坐东向西,为混凝土构筑,水泥石米墙面,由碑台、碑座、碑身三部分组成,总长18.49米,总宽14.79米,占地面积为270多平方米。其中,碑身高7米,略呈梯形,刻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隶书大字;碑座高3.5米,分两层,碑前有碑阶七级,碑台四周有围栏。
朗底革命烈士纪念碑对研究恩平革命史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于1983年6月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印 记
朗底战斗:浴血奋战 突出重围
朗底,为天露山余脉,西连阳春,北接新兴,群山环抱,素为军事要塞。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朗底建设成为重要革命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等曾转战于此地,为保护革命根据地前仆后继。这里先后发生过通天垅、观音尖、镬盖山等大小战斗10余次,朗底战斗就是其中一场著名的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了谈判,期间,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派出五团政委郑锦波、一团团长黄平、政委关海等为代表,与国民党代表一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雷昆灼等在恩平市沙湖镇郁文小学谈判。此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未有结果,国民党当局只是为了争取时间,以便调动军队,妄图通过战争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1945年9月初,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集中在朗底圩整编,将原来的六个团整编为三个团(一、二、四团)和一个警卫连。整编后,部队奉命北上,后又由于抗战胜利形势变化于10月10日返抵朗底圩。随后,部队党委与中区特委在朗底召开干部会议,总结工作,讨论和确定新形势下斗争的方针和工作部署。据了解,当时,驻防于朗底的中区领导机关及部队共有800多人,分驻于圩内及其附近的5个村庄。
1945年10月20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粤桂两省绥靖会议”,限期在两个月内消灭中共抗日武装。此时,驻在恩平的国民党64军156师师长刘镇湘坐镇恩平,该师的468团分驻于江洲、牛江、金贵圩、沙湖圩、清湾圩等,团长潘立强则率一个营及省保警第八大队屯兵恩城,伺机而动。
1945年10月22日,朗底会议尚未结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朗底驻地一带遭到国民党共3400余名兵力的合围进攻。顽军对我军形成包围之势,我军不得已紧急集合,仓促应战。
“这场仗打得很艰难。部队从早晨七八点投入战斗,一直抗击到晚上八九点。”吴雁池是朗底人,年过七旬的他对这场战斗仍然历历在目。由于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部分领导存在和平幻想,缺乏作战准备,使部队完全陷于被动局面。尽管如此,面对武器装备精良、犹如饿狼般猛扑而来的顽军,战士们仍然英勇奋战,拼死突围。当天下午2时左右,在顽军把包围圈缩到最窄时,部队指挥员命令战士抢占有利地形,打开缺口,开辟撤退通道。罗范群、谢立全、刘田夫等在枪炮声中召开战地会议,迅速调整作战计划。到了晚上八九点,部队按计划行动,分两路突出重围:四团向东南冲出去,挺进台山、开平、恩平边境活动;由司令部率一、二团进入新兴、恩平边界岑洞一带隐蔽。
此役,共毙伤国民党官兵百余人,牺牲干部、战士37人,失踪被俘30人,其中河木里、塘背村群众被捕8人,后均被潘立强杀害。
启 示
弘扬先辈崇高的革命精神
吴雁池是朗底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励英学校的管理员兼解说员。每当向游客介绍起发生在朗底的大小战斗时,他总是激情澎湃。“革命烈士纪念碑立碑后,每年清明节,都有朗底人民自发前往拜祭。以前,人们拜祭烈士时,都会放鞭炮,每一次鞭炮声,都代表了朗底人民对英雄的缅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吴雁池说。
吴雁池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移风易俗,如今,清明节、公祭日等重大节日到来时,都会有党员、学生、群众带着鲜花来烈士纪念碑前祭扫。他们在碑前默哀、追忆,接受精神洗礼。
吴雁池认为,朗底作为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应该充分盘活红色资源,弘扬先辈崇高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这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