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能在恩晴餐厅工作,提升了工作能力,还学到了社会交往的技巧。
2020年8月4日,位于恩城街道沿江西路的恩晴餐厅正式开业,为残疾人扶贫对象提供就业和康复的平台。
恩晴餐厅凭借优质出品和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如今,餐厅人气很高。
“您收到一份外卖订单,请注意查收……”近日,位于恩城街道沿江西路的恩晴餐厅内一派忙碌的景象,餐厅管理人黄杰龙的微信响个不停,不断有顾客下单下午茶外卖。
走进这家餐厅,点一份炸鸡块、一杯柠乐,享受一顿美妙的下午茶,或许没人能察觉出它的特别之处。其实,在这里工作的员工,从服务员到厨师都是残疾人。
“我们餐厅不以营利为目的,只要能实现收支平衡,能支撑运营就好,顾客们来这里的每一笔消费,都是对残疾人的支持。”黄杰龙介绍,这家餐厅于2020年8月4日正式营业,目前恩晴餐厅大部分员工是精神残疾人,在餐厅筹备期间,员工都是经过社工机构筛选的,有意愿参与工作、有就业能力的被挑选为首批工作人员。通过餐厅运营,促进残疾人及扶贫对象就业、融入社会,成为残疾人工作的新模式。
A 创新模式
助残疾人就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落下一人。为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恩平市充分发挥企业及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在2020年通过实行“企业+社工机构+贫困户(人)”的经营方式,创新扶贫模式,设立扶贫爱心餐厅,计划利用3年时间推进“就业+辅助性就业”扶贫,为贫困残疾人家庭就业和贫困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提供平台,促进贫困残疾人家庭增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精准脱贫目标夯实基础。
恩晴餐厅由恩平市残联、恩平市扶贫办于2020年联手打造,并通过公益创投模式,招募第三方运营机构利康社会服务中心代理运作,餐厅以堂食和上门配餐服务为主,实现线上线下混合经营模式。通过安排残疾人在店就业、参与跟岗技能培训,孵化残疾人就业创业,打破精神残疾人“难就业、怕就业”的僵局,为残疾人提供多元化的工作岗位和培训机会,让残疾人走进社会。以扶贫爱心餐厅为载体,建立残疾人技能培训基地,助力残疾人实现“自我造血”,促进“就业+康复”。
目前,恩晴餐厅为残疾人提供5个轮换辅助就业岗位,辅助就业人员工资最低为388元/人/月,经过入职培训并评估合格以后,可入职成为正式职员,享受恩平市最低工资保障1550元/月,每户(人)每年至少增收18600元,3年可获工资报酬55800元。
同时,餐厅每年提供30个跟岗技能培训机会,3年共提供90个为期4个月的跟岗培训岗位。此外,餐厅可孵化残疾人创业,为有意投身餐饮行业的残疾人提供免费指导服务。“我们的工作人员不一定是长期固定的,餐厅主要是培养他们的生活、工作能力。我们设定4个月为一个周期,工作人员届时可以学成‘毕业’,轮换其他残疾人进入辅助就业岗位,期满了我们会对员工进行就业推荐和跟踪服务。”黄杰龙说。
为确保恩晴餐厅持续有效运作,利康社会服务中心对项目绩效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化实施,即建立每个帮扶对象的增收脱贫签领清单、餐厅帮扶任务清单、餐厅绩效评估验收清单。恩平市扶贫办、恩平市残联牵头每年对照清单,对餐厅项目脱贫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对切实履行精准扶贫协议、按期完成精准扶贫目标任务的,将由相关部门予以政策性资金扶持倾斜。
B 打造“就业+宣传+治疗”三合一平台
恩晴餐厅共有三层,每层面积大约30平方米,一二层为堂食区,三层是餐厅厨房,顾客进入餐厅便有服务员迎上前来招呼,询问点餐需要。服务员在社工的指导下为顾客递上菜单,并礼貌地指引客人下单。“我们这里有饮料、小吃、主食,如果不需要服务员点餐,可以手机扫码点餐。”黄杰龙告诉记者。
下午茶时间,恩晴餐厅的外卖订单增多,厨房也开始忙碌起来。“我们在厨房、收银台和服务端口都配备有社工,还请来了专业厨师做驻店培训。社工也是跨行业工作,我们社工机构之前没有提供餐饮类服务,所以需要借助外力去运营这个项目。”黄杰龙说。
恩晴餐厅不只是一家餐厅,还是一个宣传、培训就业和治疗的平台。
目前,恩平市有残疾人约3万多人。“我们希望通过恩晴餐厅这个平台,向群众传递信息,通过体验精神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与他们有对话、有接触,从而改变群众的认知,让他们接纳这类特殊人群。”黄杰龙说。
黄杰龙还介绍道,精神残疾人往往缺少交流圈子,很难融入社会,这不利于他们的治疗和康复。通过在恩晴餐厅就业,能让他们走出社交的“牢笼”,敢于与外界接触,加快他们融入社会,有助于治疗。
C 让特殊群体
学到真本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神残疾人可以安心在恩晴餐厅学到一技之长,这为他们将来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今年27岁的小能(化名)是恩晴餐厅的首批员工之一,他也是餐厅里唯一曾有厨房工作经验的残疾人。“我以前在东莞一家寿司店做过厨房工作,主要是负责备料,虽然有一定基础,但学到的东西不多。到恩晴餐厅工作后,我学到了真本领。”小能说,他被安排到厨房做帮厨,在社工的指导帮助下,负责食材的腌制及食物的煎炸。
“开始的时候感觉压力很大,以前没有承担这么重的任务,我虽然有厨房工作经验,但真正制作菜品还是第一次。”小能说。他的沟通能力不错,但有些健忘。“订单有点多,虽然有时候赶不过来,但有社工指导帮助我,还是基本能够完成任务的。”他说。
经过锻炼,小能对自己出品的鸡米花信心满满,不过,这并不是他的拿手菜,除了“炸”,他还可以很好地处理“煎”。“煎鸡扒、做意粉,我都能胜任,一般肉类都是我来备料腌制的,鸡扒饭是我的拿手菜。”小能说。
目前,小能只身在恩平,他的哥哥在外地工作,偶尔会回来看望他。作为恩平人,小能感觉在外地工作没有归属感,而且自己情况又比较特殊,找工作特别困难。现在,在社工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学到了技能。“小能是一个很好的帮手,虽然有时候身体上会有不适,但是他能很好地与人沟通,性格开朗,可以很好地胜任厨房的岗位。”黄杰龙说。
文/图 周晓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