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年乐学校在校内开辟“读书廊”作为学生等候家长时的暂留地,并安排老师进行管理。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安怡
“接下来,我们要把推进‘双减’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多措并举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以来,恩平市迅速行动,于日前召开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恩平市“双减”工作。
记者从恩平市教育局获悉,该局制定《恩平市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工作,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方案》提出,9月1日起,恩平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面推行,确保做到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即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落实更有质量的课后服务。
全面铺开校内课后服务
《方案》提出,校内课后服务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在籍且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学生。该项服务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选择为原则,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合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实际情况主动承担责任,自主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9月1日,随着开学日的到来,恩平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也正式全面铺开。
《方案》要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包括早、午餐,午休及下午课后服务,下午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个学时,下午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即下午放学后至傍晚6时);学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实行弹性离校机制,但不能强制在校自主学习的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结束前离开学校。
本着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各学校可根据学校实际及家长委员会的意愿与第三方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发挥第三方社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共同做好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课后服务,提升服务能力。记者了解到,目前恩城第一小学、恩平市年乐学校、恩平市冯如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参与校内课后服务。
“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看到孩子们课后托管的具体情况,且日常签到、请假等信息一目了然,我很放心。”恩平市年乐学校学生家长吴莹说。
丰富校内课后服务内容
机器人编程、篮球、围棋、书法、素描、合唱、舞蹈……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放学后,在恩城第一小学,随处都可以看到孩子们参加社团活动的身影。
据悉,实施“双减”政策,恩城第一小学既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同时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加法”。据了解,该校校内课后服务除基本的作业辅导外,还开设了音乐、舞蹈、体育、科技、艺术5大类共22门素质类课程供学生选择,充分发挥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多措并举,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实现全面发展,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恩平市年乐学校同样为丰富校内课后服务内容花心思、想法子,按照“政府主导、学校组织、社会参与、公益普惠、学生自愿”的原则,委托第三方提供校内课后服务,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让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同时,该校在校内开辟“读书廊”作为学生等候家长时的暂留地,并安排老师进行管理。这样既能保障学生的安全,又可以让学生在等家长时阅读书籍,一举两得。
据悉,校内课后服务形式及内容由学校会同家长委员会协商确定,主要分为基本托管和素质提升活动。其中,基本托管可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等;素质提升活动包括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青少年的影片等课外活动。
恩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要加强对课后服务工作的监管,针对存在问题及时修订学校课后服务相关制度。此外,该局将不定期对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进行检查与指导,确保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持续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