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永
吴坚石
梁国庆
吴少华
昨日(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正在热映中的电影《长津湖》,讲述的是抗美援朝中一场可歌可泣的重要战役。许多看完这部电影的恩平市民热泪盈眶,对那些英勇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肃然起敬。
其实,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根据恩平相关资料记载,抗美援朝期间,恩平社会各界人民捐款5.99亿元(旧币,1万元相当于现人民币1元)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恩平人民也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
2019年,恩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了一次恩平籍士兵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志愿军情况的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能找到的、记录在册的、自愿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恩平籍战士共有150人。其中,36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
截至目前,在恩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登记在册的抗美援朝健在老兵共有25人,他们如今大多数都生活在恩平市。岁月如梭,当年那些驰骋战场的年轻小伙,如今都已是古稀老人。这25名健在老兵中,年纪最大的已经100岁高龄,年纪最小的也有85岁。
近日,记者探访了部分健在老兵,听他们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
文/图 胡伟杰 吴健争
谭锦波 梁志华
梁国庆
两次与死神
擦肩而过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梁国庆将自己曾获得的所有功勋奖章和纪念章,全部绣在了一件老军装贴近胸口的位置上,用这种方式将这些记忆永远留在心里。
今年93岁的梁国庆,耳朵已经听不太清楚,但思维依然敏捷,回忆起当年的军旅生涯依然历历在目。
战场上炮火纷飞
两次差点牺牲
1949年5月,在广州读书的梁国庆参加了学联,开始从事地下工作。彼时,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征兵,一直怀抱当兵梦想的梁国庆考入军政大学,并于同年11月正式入伍,成为15军45师134团2营5连的一名战士。“我一直想当兵,因为当兵光荣,可以保家卫国!我的父亲曾参加恩平的农民起义。”梁国庆说。
1951年,梁国庆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在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时,梁国庆被安排负责打前站。他清楚记得,当时都是夜晚行军,美军的飞机在头上嗡嗡地飞过,还会经常发射照明弹。“照明弹打出来后周围变得非常亮,亮到脚边的蚂蚁都能看得见。一开始我们没有经验,看到照明弹以为自己暴露了,就四处躲闪,谁知被敌人发现了,一阵机枪扫射,不少战士负了伤。后来,我们总结经验,照明弹亮了我们就卧地不动,敌人就发现不了我们,等飞机走了我们再行军。”梁国庆说。
梁国庆坦言,第一次走上战场的他,一开始有点害怕。“但是仗打起来就不怕了。既然是志愿军,就要不怕牺牲,不怕苦难!”他说。
在朝鲜战场,梁国庆被安排在师部政治部敌工科工作。虽然是后方战场,但同样非常危险。“在朝鲜战场,根本不分前方后方。”他告诉记者,他曾目睹了战友在敌人的飞机轰炸中牺牲。而他本人,也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梁国庆告诉记者,朝鲜都是男人上战场,妇儿留在家中。他们的田地里种满了大豆、麦子等,但到了收割的时节,因为敌军经常炮轰,朝鲜的老百姓都不敢收割粮食。于是,志愿军便帮助当地人民在炮火的威胁下抢收粮食。在一次抢收粮食的过程中,一发炮弹在梁国庆身旁爆炸,弹片在他耳边呼啸而过。这样的险境,他经历了两次。“两次都能听到弹片在我耳边飞过的呼呼声,差一点就没命了!能够活着回到祖国真的很幸运。”他说。
运用所学知识
与敌人斗智斗勇
作为一名较有文化的士兵,梁国庆在出国作战前,还专门被安排突击学习了英文。“主要学常用的英语单词和句子,如缴枪不杀!你们是哪个部队的?执行什么任务?”梁国庆说。
有一次,战士们从前线捡到几个写着英文的牌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就跑来问梁国庆。梁国庆一看,原来是“safe”,随即告诉战士们这是“安全”的意思,可能是敌方为了避开自己的雷区而设置的警示标识。战士们得知后计上心头,决定将这个标识放置到我方布置的地雷区,让敌人有来无回。“可惜我还有其他工作,没有跟着他们去做这件事,不知道他们后来成功了没有。”梁国庆说。
梁国庆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在朝鲜战场用过的物品和战争结束后部队发放的纪念品。如棉手套、米袋、军帽、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搪瓷水缸、写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字样的毛巾等。
回忆过去的日子,再看看今日繁荣昌盛的祖国,梁国庆激动万分。最让他感到高兴的,就是祖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现在什么都发展了,特别是国防军事力量很强大!以前我们都是小米加步枪,现在有飞机大炮,火箭部队都建起来了,还有航母……”梁国庆欣慰地说。
吴少华
坚守阵地绝不退缩
将生死置之度外
“美军疯狂轰炸,那时我们伏在阵地上,耳边轰鸣声四起,周围尘土飞扬。战役结束后,轰鸣声在我耳朵还回响了半个多月。”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吴少华回忆起60多年前的那场战斗,内心仍然澎湃。1953年,在金城前线,他和战友们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坚守阵地,绝不退缩,为夺取战争最后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2年农历十二月,隆冬腊月,棉衣裹身,年仅19岁的吴少华首次坐火车穿越国境,跟随所在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抗美援朝前线。“我还记得,那时我们在朝鲜过年,修整后,大概三四月就奔赴‘三八线’。”谈起当年的战事,吃草根、筑战壕……一幕幕呈现在吴少华眼前,从他的叙述,我们感受到志愿军战士超乎常人的战斗精神及付出的艰辛努力。
奔赴前线
将生死置之度外
吴少华出生于1933年,是沙湖镇下凯村人。1949年4月,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广阳支队游击队交通站的通信员,“尽管接近解放,但那时环境依然十分恶劣,到处都有国民党设置的关卡,我们作为通信员要十分小心,不能暴露身份。”吴少华递送信件不分白天黑夜。年少老成的他机智勇敢,多次顺利完成任务,而这段当通信员的经历,为他日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少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驻扎在当时的惠州市惠阳县。1952年,他所在的部队被调动到抗美援朝前线。“那时,我们坐火车到达东北,跨过鸭绿江,在朝鲜过春节后,三四月就奔赴前线了。”当时正值雨季,每日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战士们沿途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吴少华和战友顽强地向“三八线”附近的金城前线挺进,并顺利到达集结地。
7月中旬,战斗打响。吴少华记得,那时美军装备相当先进,“美军不分昼夜地轰炸”。回想起当时的战斗,吴少华说:“一开始上战场那几个小时,内心是煎熬的,但熬过前面的几个小时,后面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经过激烈战斗
夺取最后胜利
据官方记载,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阵地进攻战,也是最后一次战役。而这场战役促成了朝鲜战争的最终和谈。
“那时我们的装备主要是一挺冲锋枪、几百发子弹、8个手榴弹,还有1个防坦克手雷。”年近九旬的吴少华依然记得很多战斗的细节,在延绵的山头上,敌我双方短兵相接的机会不多,而保持有生力量是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
受大雨天气的影响,战地战壕里的水深可达胸口,吴少华和战友们背着的50斤大米和7天的干粮,都泡在水里了,最后只能全部扔掉。“那时,我们只能捡之前扔掉的一些残羹冷炙果腹,最艰苦的时候,大家只能吃草根。”吴少华说,在这种环境下,他和战友们发挥志愿军吃苦耐劳的精神,毅然坚守阵地。
吴少华记得,为了进一步提升士气,部队指战员多次以甘岭战役为例,鼓舞战士们的斗志和信心。“上甘岭战役打了40多天,我们也要相信自己可以坚持下去。”吴少华参与的战斗从7月13日一直持续到29日,美军凭借其空军优势,持续进行高强度的轰炸,美军的探照灯常常照亮大半边天空。炸弹多次在身边爆炸,吴少华几次晕死过去,身体多次被泥土长时间覆盖,但他顽强地钻出泥土,又投入战斗。相对于被炸死,吴少华和战友们那时更担心身体被压住,会引爆身上的手雷。而战争中长时间被泥土压住,导致吴少华的心脏落下了毛病,功能受到影响。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战斗结束后,吴少华返回部队驻扎地,1954年3月底,他跟随大部队撤离朝鲜,4月坐火车回到广州。退伍后,吴少华在恩平市那吉镇、大槐镇、圣堂镇等地任职,直到退休。
吴福永
老兵见证祖国变化
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今年97岁的吴福永,1947年入伍当兵,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江门地区为数不多的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虽然已近百岁高龄,但吴福永记忆力还不错,一些重要日子记得很清楚。
敌人有飞机大炮
志愿军战士有信仰
吴福永曾参加淮海战役以及渡江战役。他的右腿留有一处明显的伤疤,那是参加淮海战役期间受伤所致。“当时我们包围了国民党的军队,从两侧发动进攻,遇到了他们激烈反抗。这个伤就是当时被弹片打伤的,所幸只是擦伤,没有伤到骨头。子弹打完了,我们就冲上去和他们拼刺刀!”吴福永说。他告诉记者,解放战争期间,他还跟着部队上山打土匪。没有战斗任务,他就抓紧时间学习、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1952年,吴福永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主要负责抢修公路。为了破坏我方的工事,美军经常派人前来骚扰。“有时候他们会派飞机来轰炸,我们就迅速隐蔽起来,等敌人走了就抓紧抢修公路。有时候,敌人派出地面部队前来进犯,我们就跟他们打,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保证公路安全,这样才能确保我们部队和物资安全运输。”吴福永说。
说起与美军的战斗,吴福永满脸骄傲。在他看来,美军主要就是武器厉害,拥有许多飞机大炮,但是他们的士兵不像我们人民志愿军一样有信仰,有力量。“艰苦肯定是很艰苦的,但是我们志愿军战士有信仰,不怕死!他打一枪,我们回三枪!他打一炮,我们回三炮!你一硬,他就怂!当时我们两广的兵,在部队里是很出名的。”吴福永说。
射击技术过硬
获评特等射手
吴福永是一名机枪射手,射击技术精湛,还曾担任教员,专门教授战士射击技巧。“我当时训练打靶10发9中!”吴福永骄傲地说。因为技术过硬,他被部队评为特等射手。部队还曾经给他发了一支钢笔作为奖励,上面写着“188团2营5连4班吴福永特等射手”字样,可惜早年间被孩子拿去玩弄丢了。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吴福永清楚记得并准确说出这一日期。“当时我们的部队已经把美军团团围住,我们都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如果不是接到停战命令,必定把敌人消灭!”吴福永表示。
1955年,吴福永退伍回到家乡恩平,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潮中。几十年来,他亲眼看到了家乡和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吴福永心中十分高兴。
8年军旅生涯,吴福永立功达10次。在他众多的军功章和纪念奖章中,最让吴福永珍视的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他说,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会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吴坚石
他是平凡的
“最可爱的人”
出生于1930年的吴坚石如今已白发苍苍,耄耋之年的他仍然记得当年抗美援朝的点滴。1952年10月,吴坚石前往抗美援朝前线,担任炮兵团三营的主任教员,原属于44军131师393团;1953年春,吴坚石等人被抽调整编进入38军,主要负责祖国和朝鲜之间的联系,并动员青年参加抗美援朝。
接受革命思想洗礼
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吴坚石是恩平市横陂镇人,1946年,他考入广州华侨四邑中学,年轻的吴坚石接触到革命思想,深受触动,他和几位好友都拥护共产党,他们偷偷阅读革命理论的书籍,并积极宣传革命思想。1947年,吴坚石宣誓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学联组织。回到横陂镇围边村老家,他不忘宣传革命思想,在一次庙会里发表讲话时,他说:“打倒国民党,才能振兴中华。”他还跟好友约定一起参加游击队。然而,此事很快被当地的恩台边区八乡联防自卫队大队长吴任平获悉,吴坚石只能逃到广州,吴任平将其父抓起来,罚没稻谷80担才放人。
其后,吴坚石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并参加了万山群岛战役,“尽管当时用木船与敌军的军舰对抗”,但吴坚石还是见证了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
做好后方工作
发动更多人支援前线
吴坚石仍然记得,在朝鲜战场后方,军队干部的条件相比前线要好一些,甚至可以在取暖炕上睡觉。吴坚石看着前线的同志浴血奋战,他想到自己在后方躺在炕上睡觉时便感到羞愧。于是,他拒绝了特权,把炕上的位置留给了从前方回来的战友。
吴坚石跑到牛栏睡觉,一天晚上,他突然发现,牛的身体很暖和,他便突发奇想,借牛取暖。睡觉时,他小心翼翼地躺在牛的身上,借着牛身上的暖气,安然睡去。可没过多久,牛不乐意了,翻身躲开这块压在身上的“大石头”,吴坚石冷得直打哆嗦,他只好爬起来跑步暖身,再回去睡觉。
回国动员青年参加志愿军也是吴坚石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更好地调动新兵支援前线,他返回国内到各单位进行宣讲。“那时,我们才感受到‘最可爱的人’的魅力。”吴坚石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各单位列队迎接,听我们讲故事。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单位的同志在广播里说,朝鲜前线归来的同志到我们单位来啦,现场立刻沸腾起来,大家都跑出来欢迎我们。”他说。
战争期间,部队认为吴坚石各项工作到位,准备为其记三等功,吴坚石得知情况后,主动要求将荣誉让给其他战士,“我是很平凡的”。
朝鲜战争归来后不久,吴坚石转而成为一位人民教师,他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30多年,成为一位学生爱戴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