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横陂镇横陂圩的一处民房,记者与梁润松第一次见面,93岁的他立正敬礼,动作干脆利落。“这是我们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是基本礼仪。”身材矮小的梁润松说话中气十足,一口纯正的恩平横陂话让人倍感亲切。“我现在每天还能吃一斤米,我要争取活到150岁,看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他说。
1949年,梁润松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曾负责看管犯人。1952年,他成为志愿军战士,坐着北上的火车长途跋涉赶赴朝鲜战场。梁润松还记得,初到朝鲜,对方一边唱歌一边用食物犒劳志愿军战士,让他感到十分温暖。
赶赴前线之前,部队训练更加紧张。有一次,梁润松在跑步训练中由于不习惯腰间绑着两枚手榴弹,导致手榴弹不小心掉在地上,所幸没有引起事故,不过,这次失误让梁润松的排长挨了严厉的批评。“连队认为排长没有做好教育、检查工作,通过这件事,我更加认真对待训练了。”他说。
此后,梁润松在前线参加战斗约两个月。“双方对峙的时间比较多,我们也不能随便开枪,容易暴露位置。”据梁润松描述,志愿军与敌军曾发生几次激烈的战斗,甚至与敌军肉搏。“敌人手长脚长,但是动作不灵活,我们身材矮小,但是行动利索,双方势均力敌。”梁润松一边说,一边试图演示当年搏斗的场面。他不断地重复:“我们是不怕死的,怕死还当什么兵?虽然我们的装备不如对方,但我们要当好战士,不能在战场上退缩,更不能当逃兵!”梁润松和战友们在战场上的坚守,为之后的和谈争取了筹码。
如今,梁润松年事已高,记忆力大不如前,对当年战斗的记忆逐渐模糊,一些细节更是无法复述。从朝鲜战场回来后,梁润松解甲归田,过上了平凡的生活,他把从战场上带回来的军靴等装备全部赠予了亲人。“爷爷以前经常跟我们讲战斗的故事,他曾说,遗憾的是没有把当时收缴美军的战利品带回来,作为证明和留念的物品。”梁润松的长孙告诉记者。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吴健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