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均今年90岁,虽然年事已高、听力减退,但说起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他仍记忆犹新。
近日,记者来到恩平市东成镇石桥头村委会龙安村,听抗美援朝老兵刘连均讲述那段峥嵘的岁月。
刘连均今年90岁,虽然年事已高、听力减退,但说起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他仍记忆犹新。“感谢祖国没有忘记我们!”老人兴奋地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张安怡
“我在1950年参军,我们的部队是1951年1月入朝参战的。”刘连均回忆道。1月的朝鲜天气寒冷,有时可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由于物资极度匮乏,志愿军穿着普通的棉衣,冻得浑身发抖、嘴唇发紫。“由于没有极寒环境的作战经验,我们刚上战场,身上的衣服、鞋子就被积雪弄湿了。但大家完全顾不上这些,一心投入战斗。回到后方休息时,我才发现自己的脚底又硬又麻,连走路都成问题,有些战友连脚趾都冻烂了。”刘连均说,他和战友们的脚上全是冻疮,但大家靠着坚强的意志扛了下来。
作战环境的恶劣远比不上战争的惨烈。刘连均回忆,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记得有一次,三颗炮弹突然在我身边落下,‘轰’的一声,在筑战壕的我瞬间被周围炸起来的土块给埋了。当时,我的脑袋一片空白,是战友们合力把我从土里挖出来的。那次轰炸,让我的右耳几乎失聪了。”刘连均摸着右耳说。
刘连均受了不少伤,除了几乎失聪的右耳,他的额头上、腿上还有被弹片射伤后留下的疤痕。刘连均表示,这些伤痕就是自己的勋章。“作战受伤是常事,受了伤就赶紧用急救包简单包扎,继续战斗。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当兵的人不能贪生怕死!人民子弟兵,就该如此!”刘连均坦言,自己从来没有退缩。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连日作战,大家都没顾得上洗漱,灰头土脸的。得知战争结束了,大家纷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都是止不住的笑意。”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刘连均一脸的骄傲。
令刘连均遗憾的是,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自己没能和出生入死的战友们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匆匆一别,再也没有见面。“不知他们是否健在,身子骨是否还硬朗,若能再见上一面就好了。”刘连均惋惜地说。
采访过程中,刘连均向记者展示了一枚慰问纪念章,还有一个印有“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搪瓷水缸慰问品,他经常向子孙们介绍它们背后的故事。
“党和国家对我很关心,我生活得很好!”谈及现在的生活,刘连均说,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年轻人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读书,少年强,国家才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