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野外调查。陈小芸 摄
七星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成效。 梁俊杰 摄
云海弥漫,山峦叠翠,位于那吉镇的广东恩平七星坑自然保护区自带神秘色彩。 梁俊杰 摄
陈氏异药花是保护区发现的新物种。陈小芸 摄
云海弥漫,山峦叠翠,位于那吉镇的广东恩平七星坑自然保护区自带神秘色彩。保护区拥有珠三角地区保护完好、面积较大且连片集中的原始次生林,这里有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水景观、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2003年,七星坑江门市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07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8060.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284.2公顷、缓冲区面积1955公顷、实验区面积2821.1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水资源。经过10多年的严格保护,保护区森林生态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快乐家园”。
日前,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进入保护区开展了一次探秘之旅,带领读者感受它的神秘与瑰丽。
江门日报记者/吴健争
★相关链接
七星坑自然保护区
有哪些珍稀动植物?
根据最新科学考察数据显示,保护区共记录到维管植物185科713属125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0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在这些珍稀野生植物中,桫椤、兰花类群植物为保护区最具特色的物种。
保护区共记录到野生动物616种,隶属44目174科。其中,昆虫377种、野生鱼类41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98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小灵猫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蟒蛇、黑冠鳽、褐翅鸦鹃等31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
生态系统加快恢复
保护区内发现多种珍稀动植物
当天上午9时30分许,记者跟随工作人员驾车进入七星坑自然保护区,经过一段狭窄的水泥路后,车辆驶入泥路,异常颠簸。“目前,保护区已自筹资金,将对这段长约4.1公里的泥路进行改造、修复。”保护区工作人员梁俊杰告诉记者,这条泥路直通上冲护林站,中间有一座水面桥被损坏,正在修复中。
到达上冲护林站,站里部分成排的旧建筑已经荒废。这里原来是河排林场的宿舍、工场,林场部分商品林移交保护区进行修复后,这里就停用了。
随着记者和工作人员逐步深入保护区,真正的探险之旅才正式开始。进入保护区的道路是当年修水电站时所建,为了从原始大山中辟出一条路,施工方花费了不少功夫。道路右侧是裸露的页岩,左侧则是万丈深渊,可以遥望山谷底下干涸的河床,对面高耸入云的大山令人望而生畏。“幸好这里的植被保护得比较好,根系将岩石紧紧拉住,不然这些松软的页岩很容易塌方。”保护区科研宣教科负责人陈小芸表示。
途中,记者发现河床对面有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树。“那是美脉杜英,杜英科植物是保护区的优势树种。”保护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即将到达水电站时,水量逐渐丰沛,工作人员指着悬崖上长着的一种奇草告诉记者:“这是保护区发现的新物种——陈氏异药花。”
到达水电站,记者看到,这里溪流清澈,远处大山层层叠叠,近处树影幢幢,小溪中的藻类植物犹如一条条胡须在水中浮动,让人逐渐感受到保护区的神秘感。顺着溪流向上游走去,记者和工作人员发现了野猪的踪迹。“现在野猪的繁殖速度特别快,我们经常能在保护区看到野猪活动的各种痕迹。”梁俊杰告诉大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野生物种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系统的恢复持续加快,这在七星坑自然保护区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次探秘的路上,记者还看到了豹猫的粪便。据悉,豹猫、穿山甲、香港蝾螈等珍稀动物在保护区均有发现,其中,穿山甲是保护区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首次发现。
最后一站,记者来到水电站的水坝,这里人迹罕至,而树木则郁郁葱葱,置身保护区,真正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对自然的敬畏又增添了几分。
本次探索之旅记者收获甚多,最大的感受是保护区内山高水清、物种丰富,各种珍稀动植物分布甚广。“我们检测到保护区负离子浓度约为9000个/立方厘米,这个数据是相当高的。”梁俊杰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那吉镇温泉产业逐步恢复,户外游快速发展,生态优势凸显。如何充分利用保护区红利,加强相关产业的布局,带动经济持续发展,值得更多人关注与思考。
加大科考工作力度
掌握保护区生态“家底”
年逾四十的梁俊杰每个月多次进出七星坑自然保护区,已成为这里的“老熟人”,保护区内的科学考察、红外相机安装、数据回收等工作都离不开他,他清楚记得每一个红外相机的位置。据了解,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共布控了红外相机30台。2021年7月,保护区完成红外相机监测第一批数据回收,经过整理和分析,共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画眉、褐翅鸦鹃、斑尾鹃鸠、黑冠鳽,国家“三有”(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保护野生动物野猪、果子狸、鼬獾、虎斑地鸫等共21种。作为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梁俊杰在保护区拍到许多珍稀动植物的照片。有一次,完成工作的梁俊杰在途中发现几只漂亮的小鸟。出于职业的敏感性,他迅速用相机记录下来,经过鉴定,这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栗喉蜂虎,而且是保护区首次记录到该物种。“对于我们来说,拍照的时机比技术更重要。”梁俊杰总结道。他还拍摄了保护区的大量山水美景,将照片分享给更多人,激发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物种。
陈小芸是保护区少有的女性工作人员,她每个月要进入保护区开展一次科学考察活动,主要负责调查动植物的多样性。陈小芸每次进入保护区基本上需要耗费一天,早进晚出是常规操作,跋山涉水更是家常便饭。“我每次进入保护区都是自带干粮和水。”陈小芸说。去年12月,她在一次科学考察中摔了一跤,脚踝受伤。当时,她没有觉得不妥,坚持完成工作,晚上回到家才发现脚踝肿了,需要到医院治疗。
近年来,在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等各级的大力保护下,七星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成效。2013年,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华南农业大学在开展生物多样性野外调查时,发现了盛开着粉色花朵的草本植物。经过多次野外观察和研究,2016年,华南农业大学当时在读博士研究生曾思金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该植物新种研究成果,并将其命名为陈氏异药花,这是保护区成立以来发现的第一个新物种。
2019年至今,在七星坑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和恩平市植物资源补充调查工作中,增加记录了紫荆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走马胎(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两广锡兰莲、喙果黑面神、海南崖豆藤、钟花草等植物,使植物物种数量由原来的1053种增加至1250种,极大地丰富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记录。
陈小芸表示,如今工作人员的足迹尚未覆盖保护区的十分之一,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逐步掌握保护区的生态“家底”。目前,保护区还完成了科普径的建设,并邀请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接下来,保护区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功能,加强合作,开展研学、科普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