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白菜心素有“菜中之王”的美誉。
今年70岁的村民梁伯种植萝卜已40多年,他靠种植萝卜养大了5个子女。
朗底茨菇肉质粉糯、甘甜可口、香气浓郁。
时值冬日,北方寒风凛冽、冰雪纷飞,而在南方,拥有“20℃冬天”的恩州大地上依然生机勃勃,各种时令蔬菜相继上市,备受市民欢迎。
日前,记者先后前往恩平市圣堂镇和大田镇走访,看到冬季时令蔬菜如萝卜、白菜心、慈姑等陆续采收,抢鲜上市。农户们干得热火朝天,忙而有序地采摘、清洗、打包,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安怡
梁晓敏
“进职萝卜”
被誉为“恩平人参”
“冬吃萝卜夏吃姜。”每年冬季是吃萝卜的最佳时节。说到萝卜,不得不提被誉为“恩平人参”的“进职萝卜”。
日前,记者走进圣堂镇进职村委会满仓里村,一睹“进职萝卜”的芳容。一片片绿油油的萝卜田里,不少农户正卖力地拔萝卜。只见他们一手握住顶部的叶子,一手握住萝卜头部,轻轻旋转,就将萝卜整个拔出。拔出来的萝卜整齐堆放在路边,以便装车运走。
记者看到,“进职萝卜”个个白白胖胖,最常见的个头有1公斤左右,大的可达2公斤。为了让记者便于观察,有农户用手掰断一根萝卜,只听一声脆响,萝卜被掰成两半,内里富含水分,断面几乎看不见纹理。凑近一闻,一股萝卜独有的清香扑鼻而来。
今年70岁的村民梁伯告诉记者,他种植萝卜已有40多年了,自己靠种植萝卜养大了5个子女。近年来,“进职萝卜”的名声越来越大,他们种植的萝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在收获时节,很多客商还会来到田间抢购。
“进职萝卜”为什么这么好吃?受访村民不约而同地表示,当地有个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土壤返潮。进职村委会干部梁超恩告诉记者,该村毗邻锦江河,土壤带有沙质,容易保存水分。白天,土壤表面的水分被阳光晒干后,到了晚上土地会返潮,所以这里的土壤非常湿润,种植出来的萝卜卖相好、品质佳,具有皮滑、肉脆、水多、糖分足、无渣等特点,以嫩、脆、甜享誉四方,被誉为“恩平人参”。
村民吴彩娟介绍,当地农户世代种植萝卜,距今已有约200年历史。据悉,满仓里村有七成农户种植萝卜,全村有近7万平方米萝卜田,每年萝卜总产量逾2.5万公斤。吴彩娟告诉记者,最好吃的两款“进职萝卜”分别是“马耳”和“春菜”,收成时间和叶子形状有所不同。“通常我们在每年7月种植萝卜,八九月可以收获第一批萝卜‘马耳’,每年12月至来年春节前后则是‘春菜’收获的季节。”她说。
恩平白菜心
被称为“菜中之王”
在大田镇山泉湾温泉城稻草人主题农场,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在微风吹拂下泛起波浪,美得如同一幅油画。
这片油菜花田不仅“有颜”,还相当“有料”。这处面积2公顷的沃土,盛产着闻名珠三角的恩平白菜心。恩平白菜心“饮”锦江水、“吃”天然有机肥料长大,而生长在大田镇的白菜心更因土质好、水质优、环境污染少而特别脆嫩多汁、香甜爽口,被称为“菜中之王”。
在这片农场工作的吴阿姨告诉记者,每年农历八月,农场开始种植白菜心,大概1个月后便开始收成,一直到春节前都是收成期。“这里种出来的白菜心特别清甜,只要简单的清水煮熟就特别好吃。”吴阿姨告诉记者,恩平白菜心备受欢迎,很多外地游客来这里都会捎上好几袋回去给亲朋好友作为伴手礼。“别的地方可吃不到这么甜的白菜心。”她说。
大田镇得天独厚的沃土种植出来的白菜心已成为恩平农产品一张靓丽的名片。自2016年以来,恩平市连续多年在大田镇举办菜心节,进一步提高恩平白菜心的知名度,让白菜心逐渐走出恩平,上了省内众多城市市民的餐桌。“2016年恩平市举办首届菜心节时,我和老婆、孩子都来了,那次千人菜心宴让我们品尝到了恩平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特别美味!”来自阳江的游客郑先生告诉记者,他这次旧地重游,泡完温泉就来农场带点白菜心回去,家里人都爱吃。
朗底慈姑
年节餐桌上必不可少
眼下正是慈姑的收获时节。恩平的朗底慈姑远近闻名,由于寓意好,逢年过节更是恩平人餐桌上少不了的一道美味佳肴。今年的慈姑长势如何呢?记者来到大田镇朗西村走访时看到,薄雾下群山环绕,绿油油的慈姑田一望无际,一派丰收景象尽收眼底。
慈姑属于水生蔬菜,内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钾、钙等矿物质,能生津润肺、补中益气,是冬季天然的滋补食材。慈姑炆猪脚是恩平人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式,当地盛产慈姑,其中以大田镇朗底慈姑最为出名。朗底圩水质优良,土壤松软,空气清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当地出产的慈姑肉质粉糯、甘甜可口、香气浓郁。
行走在田间小路,记者远远就看到了农户们忙碌的身影。只见他们穿上防水靴,弯着身子用镰刀把外露的慈姑叶子尽数砍去,只留下两三厘米长的茎部。农户薇姨和丈夫分工合作,两人根据根茎的位置挥动耙子,再用力一拉,就将慈姑从泥里揪出来。一个个慈姑夹杂着泥土呈现在眼前,薇姨根据个头的大小将它们摘下投入不同的竹筐。虽然天气寒冷,但他们夫妇俩忙得大汗淋漓。
采访过程中,记者也体验了一回采收慈姑。记者像薇姨一样全副武装走进慈姑田,谁知两脚刚踏入田地,就被田泥给困住了,好不容易撑着耙子拔出一只脚往前迈一步,另一只脚又陷了进去,简直是寸步难行。记者学着薇姨的动作,用耙子把慈姑的根茎挖起来,薇姨在一旁提醒:“注意用力,小心摔倒!”经过多次努力,记者终于将包裹着慈姑的泥团挖起来,扒开泥土,两三个圆滚滚的慈姑亮相了。记者再根据个头大小,把它们分别摘下投进竹筐。几个回合下来,记者腰杆发麻发酸,脸上身上都沾上了泥,和薇姨行云流水般的操作形成了鲜明对比。
10分钟不到,薇姨已经装满了一竹筐慈姑。她缓缓挺直身体,一边把“战利品”移放到田边,一边跟记者分享种植慈姑农户的一句口头禅——“慈姑碌一碌,做到腰骨曲。”“慈姑很好吃,就是种植和收获的过程不容易。最近这段时间是慈姑的收获期,长时间弯腰挖慈姑,腰都僵硬了。不过,我们都习惯了!”薇姨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