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溪村,孩子们在学习打鼓。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在恩平,元宵节又称“灯节”,有吃通心粥、“偷青菜”、焖鹅祭祖等一系列传统民俗。
经过多年的演变,恩平人过元宵节的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独具恩平特色的传统元宵节习俗依然被保留了下来,在代代传承中,侨乡大地情更浓了。
那么,除了吃汤圆、猜灯谜等这些元宵习俗外,恩平现在还流行哪些独具本地特色的元宵习俗呢?
文/图 胡伟杰 吴健争 梁晓敏
通讯员/梁治荣 恩平市档案局
灯节传统延续逾百年
根据《恩平县志》记载,元宵节又称“灯节”,以前各村建有灯寮,“人日”(正月初七)过后,各地开始欢庆,锣鼓喧天,彻夜不绝。
在农历正月初九(2月9日)夜晚,恩平歇马举人村及其周边,燃放持续约两小时的烟花,照亮了周边的天空,这是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办灯节的盛景。
举办灯节是恩平市的重要传统,是恩平人祈求五谷丰登、家兴人旺、吉祥安康的传统习俗。通常是农历正月初九挂灯,初十开灯,在元宵节后散灯。
2月9日下午5时30分许,在歇马村,记者看到,已经有村民在灯寮旁边等候仪式开始。举办灯节是歇马村的重要传统习俗。歇马村村民梁豪伟告诉记者,从他记事时起就有灯节。“村里的灯节十分热闹。搭好大戏台,做粤剧大戏,这个传统延续了许多年。小时候,我还见到大家将戏台搭在池塘之上,表演连续了多日,村民大为赞叹。”梁豪伟说,保守估算,举办灯节的传统已延续超百年。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歇马村及其后代分支出去的村庄共计有约10条,包括东溪、尚岗、庙左、石路等,全部分布在歇马村周边,村民皆为梁姓后裔。灯节活动正式开始前,各村摩拳擦掌,积极筹备。
活动当天,在东溪村,已有大量村民等待仪式开始,他们敲锣打鼓,热身一番。值得一提的是,东溪村敲锣、打鼓、舞狮的村民较为年轻,甚至还有孩童。“我们从很小就开始学习这些技艺,大家节庆时会一起玩。”一位村民说。
据了解,在恩平乃至五邑地区,锣鼓、舞狮等传统技艺传承到年轻一代的并不多见,而东溪村在这方面独具特色。有村民告诉记者,东溪村建村已有约150年,一直延续歇马村的习俗。同时,村中长者也十分尊重年轻人,今年,根据年轻人的想法,该村把传统燃放鞭炮的习俗改为放烟花,大家也踊跃捐款。
很快,到了灯节开始的时刻,大家敲锣、打鼓、舞狮,队伍缓慢前行,鞭炮声、锣鼓声响彻村庄。与此同时,尚岗、东溪等村的烟花开始燃放,一场持续两小时的烟花秀上演。村民、乡亲、游客纷纷拿出相机,记录美丽瞬间。只见一个个巨型烟花划破夜空,连绵不绝的爆炸声令人感叹。在东社村,记者看到,烟花一字排开,在水塘之上连续爆发,一颗颗小型“炮弹”直冲云霄,炸成一朵朵红色、黄色、绿色的火花,让人震撼,甚至一河之隔的东成镇也能“隔岸观花”。
大年初十上午,村民还可到祠堂领取猪肉,也就是广东人所熟知的“太公分猪肉”。组织者们将猪肉割成小块,用袋分装,赠予村民。
家家户户焖鹅忙
“霞姨,买菜回来了?”“是啊,提早买长颈(因为鹅脖子长,恩平本地人称鹅为‘长颈’)回来,明天十五焖长颈。”昨日一大早,恩平各大市场犹如过年前一样热闹,很多恩平市民忙着为元宵节的佳肴做准备。而市场的热销榜上,鹅必然占一席位。
每逢元宵节,恩平人家家户户都会焖鹅祭祖。“识饮识食”的恩平人都会选择养足一百天的本地鹅,“百日鹅”肉质紧实,口感韧而不柴,焖出来更好吃。“少于一百天,肉太嫩,没口感;超过一百天,肉太柴,咬不动。”霞姨是家里的“掌勺人”,逢年过节都负责准备家宴。霞姨告诉记者,做恩平焖鹅,一点都不容易,“上色”和“入味”是关键。将鹅去毛、去内脏后,把鹅翼折向鹅背,将鹅脚向内折向腿边,再往鹅腔塞入几根蒜,既寓意“中想合算”,又能去腥提味。随后,用炊鹅酱涂遍鹅全身,入油锅用热油稍微煎炸一下鹅的表皮,这样既容易入味,又能让鹅的表皮吃起来没那么肥腻。待鹅身变至金黄,放入生抽、少量老抽、蚝油、砂糖和水等,和鹅的内脏还有事先买好的五花肉同时入锅,大火焖煮大概40分钟直至收汁,一只色香味俱全的焖鹅就算完成了。“一到过节,家家都焖鹅,我们整条巷都能闻到焖鹅的香气。”霞姨笑称,这也算是“恩平特色”了。
吃通心粥庆佳节
一到元宵佳节,恩平各大市场内,和鹅一样畅销的还有猪肠,因为这一天,很多恩平市民会烹煮通心粥。
“这个习俗已经有很多年了,我小时候就知道过元宵节要吃通心粥。”年过七旬的恩平市民冯连彩告诉记者,每年的元宵节,她都会和家人吃通心粥。
所谓通心粥,就是猪肠和葱煮成的粥,恩平话中,“空”与“通”同音,猪肠和葱都为空心,因此煮出来的粥称“通心粥”。“以前读书的时候,大人告诉我们,心通则耳聪目明,小孩吃了通心粥,学业就会有进步。大人吃,则是为了祈求事事亨通。”冯连彩回忆道。
她还回忆,以前煮通心粥,为了不浪费,会将春节时吃剩的鸡爪、鸡头等放进去一同烹煮。“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煮通心粥时都会加入自己爱吃的食材,但猪肠和葱是最基本的。”冯连彩说。
“拥头炮”场面热闹
“元宵节,拥头炮”这句俗语,源于恩平民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的“拥炮”活动。不过,如今这一活动已经不再举办。
元宵节前,参加“拥炮”比赛的村庄会组成“炮会”,并选择好能够容纳近万人的宽大场地,搭起炮台,四周贴满彩纸,绘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画。摆放好大牛牯(公牛)、大肥猪、大肥鹅和大肥鸡等奖品。18门花炮也摆放在炮台前。
元宵节一大早,“拥炮”赛场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参加“拥炮”活动的80名大汉,腰扎代表本村颜色的布带,列队待命。活动开始后,鞭炮齐鸣,八音吹奏,锣鼓震天响。活动分初赛和决赛举行,初赛叫“跑山”,决赛叫“拥炮”。
“跑山”一开始,80名参赛者一路从山脚冲上山顶,再从山顶跑回山脚,来回跑五趟,限时40分钟。“跑山”过后,淘汰5名参赛者,余下的75名进入决赛。
决赛场上,参赛者还未喘过气来,就盯着那18门花炮,场外观众的精神也高度集中,时刻关注赛情。
随着“点炮”的口令发出,180个红布球被射向天空。红布球在降落到离地面20米时,会自动散开变成红布带,向四面八方飘散。“拥炮”的大汉在万众欢呼中一拥而上,狂追狂抢。待红布带降到四五米高,能完全看清楚上面写着的“头炮”“二炮”“三炮”“四炮”等字样时,争夺便进入白热化阶段。一大半的“拥炮”者在“跑山”时已精疲力竭,而那些龙精虎猛的“拥炮”者则可以大显神威。10多个对手一起抢“头炮”,20多个对手紧紧追逐“二炮”“三炮”“四炮”。场内争夺激烈,场外助威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得手的“拥炮”者快速将红布带缠绕成完美的圆球,再交到指挥台让裁判确认。
随后,就是隆重的颁奖仪式:参赛者披着夺得的红布带,每人都能获得一箩番薯。同时,拥得“头炮”者奖一头大牛牯;拥得“二炮”“三炮”“四炮”者,分别获得大肥猪、大肥鹅和大肥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