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林黄金小镇这个4A级旅游景区,恩平烧饼的制作过程成为艺术展示项目。
恩平烧饼源自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恩平传统特色小吃。每到清明佳节,恩城、圣堂、牛江、大田等镇(街)的街头巷尾就会出现大量由竹子搭建的烧饼档口,犹如骑楼一样鳞次栉比,店前旌旗飘飘,颇有古风旧韵。
这是恩平“粤菜师傅”工程带来的热闹景象。近年来,恩平市人社局积极结合“粤菜师傅”工程,大力深化恩平烧饼、簕菜、裹粽和濑粉等本地特色美食内涵,推动传统美食迈出恩平、走向湾区、拥抱全国,为恩平全域旅游发展贡献人社力量。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吴健争
历经多次变革 恩平烧饼成功“出圈”
经过炭烧或电烤,刚出炉的烧饼码放得整整齐齐,散发出阵阵香气——这是恩平街头随处可见的场景。逛街的市民付钱买饼,或是用纸袋装着,或是用纸盒包好,处处彰显恩平特色。
说起恩平烧饼,圣堂镇凹口村可算“代言人”之一。这里的烧饼源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这里的烧饼口味正宗,齿颊留香,闻名遐迩。凹口村也是一条历史底蕴深厚的村庄,村中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树公园。该村还建成非遗文化馆,馆内陈列着凹口烧饼的“前世今生”,在这里,你能了解恩平烧饼的历史。
如今,在“粤菜师傅”工程的助力下,恩平烧饼已成为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良耀金谷烧饼店的创始人郑樊耀成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和“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通过带徒授艺,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由传统美食“出圈”变为大众小食,恩平烧饼经历了多次变革,总的来说,个头越做越小,材料越来越精,口味也由原来的几种演变为如今的二十多种。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恩平烧饼的“出圈”之路上,烧饼文化的宣传是重要一步。在泉林黄金小镇这个4A级旅游景区,恩平烧饼的制作过程成为艺术展示项目,米粉发酵、捏粉制饼、柴火烘烧,整个过程一目了然,师傅们认真制作,游客们现场观看。
在恩平市冯如广场旁的文旅展示窗口,也有专门属于恩平烧饼的展示区;在沈海高速恩城出口这个城市门户上,恩平烧饼也是重要的展示元素。
推进“粤菜师傅”工程
助力特色美食赢口碑
烧饼、裹粽、簕菜、濑粉,这些极具恩平地方特色的美食,与恩平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壮大息息相关。近年来,恩平市人社局以推进“粤菜师傅”工程为契机,扩大恩平传统美食的品牌传播。
在恩平粽香园的门前,一只硕大的裹粽雕塑引人注目。车间里,工人们正加快速度包扎裹粽。只见他们取出粽叶,裹成锥形,再放入糯米,加入馅料,铺上糯米,最后,用特制的藤条将粽子绑好,一只裹粽便制作完成了。
以恩平裹粽为主打产品的恩平粽香园,其预制菜生产已初具规模。与其他三种恩平特色美食相比,恩平裹粽的制作已基本实现工业化、量产化、标准化。以前用煤炉煮粽子,一次只能煮50只,如今,蒸汽炉一次可以煮3000只。要把恩平裹粽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标准化生产是必由之路。恩平粽香园创始人岑结柱表示,由一开始主打一两种口味,到如今的三十多种口味,恩平裹粽的口味已逐步年轻化,甚至出现了咖喱牛肉粽、榴莲冰粽。“不过,生产的关键步骤仍采用最传统的方式,我们保留人手包扎工艺,以明火蒸煮,这让粽子可以保留独特的恩平风味。”岑结柱说。
如今,恩平裹粽的技艺已走进学校,以课程的形式在恩平小学生中传播,普及恩平传统美食文化。课堂上,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学习裹粽的历史、制作工艺,还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学习包粽子。
恩平市人社部门还主动对接企业,充分借助“粤菜师傅”品牌,围绕企业生产、人才培训、风味创新和产品推广等各方面,推动产生“化学反应”,将恩平粽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恩平市人社局多次结合“粤菜师傅”工程举办特色美食主题活动,如“粽叶飘香 巧手传情”包粽子技能比赛,进一步传承传播裹粽文化;“‘云’上做烧饼、赏非遗美食”直播活动,通过互联网将恩平烧饼文化传得更远;举行以濑粉、簕菜为主题的美食比赛,不断丰富传统美食内涵……
以传统美食为媒,恩平进一步挖掘“粤菜师傅”品牌内涵,加强“粤菜师傅”产业链布局,推动实现农产品种植、美食深加工及销售、餐饮、旅游多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此外,进一步加大“粤菜师傅”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建设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大规模开展“粤菜师傅”职业技能培训,2021年培养粤菜师傅1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