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坑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8%,负氧离子浓度年平均值达2192个/立方厘米,远超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标准(≥1000个/立方厘米)。 梁俊杰 摄
近日,《2023-2024年广东清新地图》(以下简称《清新地图》)正式发布,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七星坑保护区”)以卓越的空气质量荣登榜单。按照《清新地图》给出的得分图示,2023年七星坑保护区获最高级的“五棵树”(空气非常清新)得分,2024年获次高级“四棵树”(空气清新)得分。
《清新地图》不仅印证七星坑保护区作为华南生态屏障的重要地位,更让这个“天然氧吧”成为大湾区的生态新热点。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科学的保护开发,七星坑保护区正以多元化的生态价值,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文/周晓营 谭锦波
既是“洗肺圣地” 又是岭南“自然基因库”
恩平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2℃,雨量充沛,四季温润。七星坑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8%,负氧离子浓度年平均值达2192个/立方厘米,远超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标准(≥1000个/立方厘米)。2023年,保护区负氧离子峰值突破3000个/立方厘米,获评《清新地图》“空气非常清新”最高等级;2024年虽受气候波动影响,仍保持在2500-3000个/立方厘米的“空气清新”水平。
七星坑保护区的水源发源地锦江水库是恩平核心饮用水源,水质常年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山涧溪流清澈见底,瀑布群飞珠溅玉,民间素有“七星坑水泡茶,三日不馊”的美誉。
七星坑保护区是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标杆,2021-2024年,保护区记录的维管植物从1250多种增加到1330多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小叶红豆、仙湖苏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紫荆木、金线兰等20多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走马胎、石仙桃、紫背天葵等5种,兰科植物30多种。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七星坑保护区首次发现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仙湖苏铁,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是最古老的种子植物之一,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还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该发现进一步彰显了保护区的生态独特性。此外,保护区分布着短穗刺蕊草、陈氏异药花等极小种群植物,为珠江口西侧首次记录,填补了物种分布空白。
在野生动物资源方面,七星坑保护区记录到野生动物620多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小灵猫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蟒蛇、黑冠鳽、褐翅鸦鹃、香港瘰螈等30多种,是天然的动物园。
把“绿叶子”
转化为“金叶子”
近年来,恩平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以“一库一贷一中心N转化”机制为抓手,全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摸索出一条以生态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和农民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其中,恩平市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服务,推动实现江门首个“投贷联动”项目落地,落实首笔农发基础设施基金及其他投资共4.7亿元,撬动镇海湾区供水工程顺利动工,让10余万名群众喝上“放心水”。
同时,探索开展红树林碳汇项目,通过异地开发蓝碳,加强对恩平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促进蓝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深圳团队+恩平基地”,进一步打开全国碳汇市场,加快推动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七星坑保护区成为恩平生态价值变现的典范,一方面,依托原始森林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发展茶业,打造“恩露竹韵茶”品牌,丰富充实“恩平优品”产品库;一方面,打造科研宝地,成为公众亲近自然的绝佳窗口,通过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科普宣教中心,以标本、沙盘和互动装置展示稀有植物、野生动物。今年,七星坑保护区科技教育基地入选“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此外,恩平市以七星坑保护区为重要抓手,近年来大力发展“气象旅游”,获得“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避寒宜居地”等多项国家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