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的江海,发生了许多与人口有关的大事:
一是今年6月江门市江海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发布,全区常住人口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增加110329人,增长43.37%,增速、增量领跑全市。
二是“5·20”人才节举办,人才政策再加码,6个产学研项目成功签约,3个人才驿站揭牌,52个人才需求和技术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三是高新区(江海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牵头的“增加各阶段优质公办学位3000个”事项提前完成,江海教育资源再爆发,令人振奋。
人口是一个地区发展潜力、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增量、增速领先,说明高新区(江海区)在上述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印证该区在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壮大城市能级,打造宜居宜业新城过程中,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这也无疑是该区深化人才政策,提升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公共配套等社会经济整体大发展的结果。
人口数量红利消失的今天,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纷纷选择高新区(江海区),首先意味着其在经济发展潜力、就业环境等方面具备优势。
十年间,江海区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从人口年均增速看,江海区2010—2020年人口平均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高3.14个、1.76个、2.9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江海区16—59岁劳动人口比重较全国、全省、全市分别高8.71个、3.12个、6.17个百分点,劳动人口平均年龄为37.15岁。总的来看,江海区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人口正值“当打之年”。
人口素质方面,文盲率的大幅下降、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江海区持之以恒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密不可分。“十三五”时期,该区高质量完成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任务,教育实现“四个前所未有”,即:教育投入前所未有,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前所未有,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前所未有,师资建设成效前所未有。
江海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强区建设,持续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带动整体人力资本和人口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该区成功创建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国家级创新发展平台。2020年,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7家,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7个,拥有工程研究中心255家,高新创智城、产业加速园二期、粤湾云谷等相继投入使用,科技载体面积超50万平方米,江门高新区最新排名跃升至全国第59位。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人才重视程度持续提高,对创业者在政策、投融资等方面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成为高素质人才落户高新(江海)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江海区统计局相关数据分析显示,江海区流动人口的大幅增长,还与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配套不断完善,以及产城人加快融合发展密切相关。该区坚持“工业立区”,随着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投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同步带来了人口的流入集聚。十年间,金瓯路改造、五邑路扩建,南山路、胜利南路等主要路网搭建成型,广珠城轨江门东站、江门高新港首期投入运营,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江海区人口加快集聚提供便利。尤其是近年来江海版“三区并进”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渐次成型,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城央绿廊、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儿童公园、龙溪湖阅读中心、龙溪湖时尚运动中心、“两馆一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配套建设投入使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焕然一新,进一步提升了江海区的人气。
在“十四五”规划中,江海区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和全面推进健康江海建设,全区已把提升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放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可以预期,随着现代化教育高地、健康江海建设的深入推进,江海区人口质量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的提升速度,并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从享受人口数量红利走向创造人口质量红利的人口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李雨溪 沈伟强 区颖欣 郑颖欣 陈惠彤
江门市江海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江门市江海区第七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