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提出打造超千亿产业园区目标。图为高新创智城、金融中心。 郭永乐 摄
党代会报告直抵人心,亮点满满,催人奋进。记者梳理了八大关键词,从中感悟江海区未来五年发展的理念、路径和目标,感受江海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超千亿产业园区
今年市委提出要实施“工业振兴”和“园区再造”工程,高标准推进珠海—江门大型产业园区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规划部署,江海区也在本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超千亿产业园区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让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分别突破400亿元、300亿元、200亿元,成为全市工业立市重要引擎。
如何实现?《报告》指出,接下来江海区将全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全方位“接轨”深圳,支持“链主”企业发展壮大,并在传统优势产业上发力。在“园区再造”方面,江海区将积极参与省级大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推动国家高新区扩容提质,主动接受珠西枢纽的辐射,升级改造村级工业园,进而实现产业园区的提质、增效。
50强
在高新区综合排名从77位大幅提升至59名的基础上,《报告》提出高新区要继续争先进位,挺进全国50强,打造全市科技创新标杆。
这意味着,江海区科技创新工作又有新动作:全面落实市委“比学赶超”行动,深度融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推进网驿·江门智造科技港、电子信息产业港等科技综合体建设,完善全链条培育体系,壮大人才队伍,力争到2025年,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10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成为真正的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和科技强区。
总部经济载体
总部经济是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打造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的生力军。近年来,一个个总部经济项目在江海崛起。
《报告》提出,未来江海区将依托高新创智城等总部经济载体,争取更多区域性综合型总部、研发型总部落户,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服务业,让总部经济成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杀技”。
“软硬联通”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解决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报告》指出,江海区将更高质量推进“软硬联通”。
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如江门高新港二期建设,将其打造为国内一流现代内河港口;配合加快深茂铁路江海路段建设,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推动会港大道东延线、连海路南向延伸以及江睦路建设,积极推进胜利南路南延线与银鹭大道相连,配合推进滨江快线建设……强化机制规则“软联通”: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深化民生领域合作,为港澳居民来江海居住、教育、医疗、养老等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侨梦苑”
作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平台,“侨梦苑”核心区建设在《报告》中多次被提及。过去5年,依托“侨梦苑”核心区建设,江海区累计引进大型侨资、外资项目20个,投资额超120亿元。接下来江海区将继续完善扶持政策,加大侨资侨智招引力度,探索创办具有江海特色的侨务活动,吸引更多华侨华人来江海区投资兴业。
产城融合
《报告》提出,江海区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典范,继续让城市出新出彩。尤其在推进城市品质提升方面,江海区将继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油湾片区、下沙片区、纸厂片区整体更新,全域完成城央绿廊建设及重要节点区域的城市更新改造,高标准建成全市城市品质提升示范区。
现代化农业产业园
《报告》提出,接下来江海区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重点扶持礼乐葡萄、锦鲤、桃花等优势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打造一批“粤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创新型教师队伍
《报告》指出,江海区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共同富裕。教育工作方面,该区不仅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还将支持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同时加大优秀教师培养和引进力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李雨溪 何榕 陈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