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镇来苏村开设农村电商小铺、筹建村史馆党史馆
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
来苏村建成“莱苏农村电商小铺”,打造农业销售新模式。
提起共和镇,鹤山人印象最深的,是当地一个个美丽的小村庄。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共和镇创新举措,致力于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来苏村就是该镇打造的示范村、榜样村。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基层民政示范村”“广东省名村”“广东省十大宜居村庄”“广东省村民自治示范村”……作为江门市和鹤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共和镇来苏村顶着众多光环,近日更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候选名单,“电商小铺”、“来苏茶馆”等各种新事物,带着商机与生气出现在该村。
开设农村电商小铺
农产品销售插上“e翅膀”
早在今年7月,共和镇领导就带领来苏村“两委”干部实地参观了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上合村,并签订合约,来苏村与上合村结为友谊村,以此引导来苏村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走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之路,进行产业化运作。”来苏村“两委”干部通过外出学习,经讨论研究,决定筹建莱苏集团股份合作有限公司(下简称莱苏集团),整合村中闲置土地资源;根据经营发展实际和业务板块成立子公司,与其他资本合股或合作经营;探索“股份公司+子公司”的发展模式以及“村集体+村小组+村民”的合作模式,由股份公司代表全体村民开展产业化经营与企业化运作,形成以股权为纽带的经营综合体和利益共同体。“我们正有序推进莱苏集团的筹建工作。明年初,我们将邀请地质、规划设计、文旅、农业等领域专家建立‘莱苏智库’,为下一步来苏村的开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共和镇党(工)委副书记、来苏村驻村第一书记高智泉说。
与此同时,作为鹤山市绿色蔬菜基地,为打造农业销售新模式,来苏村建成了“莱苏农村电商小铺”(下简称“电商小铺”)。长期以来,来苏村的经济来源以传统农业“三瓜两豆一葛”(苦瓜、黄瓜、青瓜、肉豆、豆角、粉葛)种植为主。“村集体收入1年只有20万元,传统农业收益毕竟有限,转型需要创新发展模式。”高智泉介绍,“电商小铺”的所在地是村里闲置砖屋,拥有靠近停车场的交通优势。今年9月,经村“两委”研究讨论,决定选址这里建设“电商小铺”。
“通过‘电商小铺’这一新的发展平台,助力村民增收、吸引人才回村,促进来苏村发展。”作为来苏村的回流人才,“电商小铺”负责人钟铭恩表示,“互联网+农业”为当地农产品销售插上“e翅膀”,他也能发挥电商经营能力,为家乡发展出力。据悉,“电商小铺”将邀请专家为村民开设培训讲座,并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售卖本地农产品,扩大销售渠道,吸引企业单位前来大宗采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必先扶智,这也是来苏村的精准扶贫方式。”高智泉说。
此外,来苏村拥有广东省罕见的含硒山泉水。“硒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癌防癌的作用,我们正计划对来苏村的水资源进行勘查和鉴定,打造‘莱苏山泉’品牌,为发展含硒健康产业做好前期准备。”高智泉介绍,来苏村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今后将结合整理、挖掘、保护优势资源,连线连片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精品项目建设,将来苏村打造成集文旅、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示范村。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筹建村史馆党史馆
“茶是来苏村的宝贝之一,镇政府从后山引进山泉水,储存在村委会门前的水箱中,免费供村民取用泡茶。”高智泉表示,来苏红茶是来苏村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村民经常聚集在“来苏茶馆”前的大榕树下对饮闲聊,也在这里表演历史悠久的“莲花快板”。“村干部还会到大榕树下给我们上课,讲党规党章和最新政策,让我们这些老党员不掉队!”村民钟婆婆告诉记者。
在来苏村党群服务中心,这里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的目标。该中心设置“侨都之窗”自助服务终端,缩短村民办事时间;镇政府定期下村收集村民咨询办理的政务服务资料,秉承“特事特办”原则,对行动不便的村民进行上门解答与服务。2018年,来苏村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目前,来苏村正在筹建村史馆、党史馆,以此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据介绍,来苏村村民绝大部分是钟姓,每年清明节、重阳节等节日,上万人回乡祭祖,聚集在该村自筹资金重建的钟氏大宗祠前,吃围餐、拉家常。“筹建村史馆和党史馆,能让异乡游子明历史、留乡情,传承传统优秀文化。”高智泉表示,村史馆所在的砖房由村民主动提供,由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进行设计,预计明年完工,党史馆也在密锣紧鼓建设中。同时,来苏村实行“责任田”制度,党员干部根据自身能力,认领村史馆、党史馆、“电商小铺”等公共区域,做好日常保洁巡查工作。
下一步,来苏村将用好古道、古树、古宅、古井等资源,申报“广东省古村落”;打造文旅综合体,发展来苏茶文化;深化人居环境整治,连通村内道路,铺设污水管网,做好村道绿化。
文/图 见习记者/杨嘉蔚 通讯员/周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