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的龙头雕刻制作技艺更精细,寓意更丰富。
端午节前后,粽店的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
传统鹤山手工粽很受消费者欢迎。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节日中,一些人正忙于与亲朋好友欢聚,一些人正在游玩的路上,一些人或在加班……不管怎样,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过端午节,诠释着自己对节日的理解。
大千世界,不变的是端午期间“吃粽子、扒龙舟”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也植根于每个鹤山人的心中。今天,我们不妨走进鹤山,一起领略岭南水乡的端午风情。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易航
吃
传统的味道 家常的味道 儿时的味道
“粽”有不同 香飘四海
“最忙的时候从早上10点忙到第二天凌晨1点,一天能包1000多条粽子。”在端午节前夕,龙口镇龙口大道旁的文龙粽店内,店主刘婉颜娴熟地包着粽子,舀米、放肉、包裹、捆扎,动作一气呵成。
端午佳节,粽子飘香。节前,记者走访鹤山多家粽子店了解到,鹤山一年四季都有粽子售卖,但在端午节前后,传统鹤山手工粽尤为受消费者欢迎,多个商家利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销售粽子,并推出礼盒包装,不仅吸引本地消费者选购,甚至吸引了湖北、湖南、广西、北京、上海等外地消费者线上下单。
那么,鹤山的传统手工粽有哪些特点?记者前往鹤山具有代表性的几家粽店进行了实地探访。
龙口粽
不怕巷子深的“传统味”
粽香不怕巷子深。在龙口镇龙口大道上的一处不显眼的位置,有一家常年售卖粽子的粽店——文龙粽店。这家粽店虽然老旧,但深受鹤山人喜爱。“我们十几年都是吃这家的粽子,每年端午节都会来买十几条粽子回家。”端午节临近,李先生特地从沙坪骑电动车到这里买粽子,“今年想寄点给外地的朋友尝尝”。
记者在文龙粽店看到,虽然店面规模不大,但节日氛围十分浓厚,门口处有一个2米高的粽子造型气球,一旁煮锅里腾起阵阵热气,舀米、放肉、包裹、捆扎,刘婉颜一家正麻利地包着粽子,粽香在店内弥漫。
刘婉颜经营的这家小店已有33年历史。“我曾经营小卖部、饭店、糖水铺,2008年后,专做龙口粽子,顾客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刘婉颜说。该店的粽子品种较多,有瑶柱虾米蛋黄肉粽、栗子莲子肉粽、五谷杂粮蛋黄肉粽、五香肉粽、豆沙碱水粽等8种口味。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鹤山粽子的绿豆都是带壳的,但龙口文龙粽子里的绿豆一半去壳一半留壳。“去壳绿豆做的粽子口感细滑,带壳绿豆做的粽子更香,所以,我们选择了这种方式。”刘婉颜说。
刘婉颜还介绍,龙口粽一定要添加苏木,“苏木是一种中药材,苏木芯会把周围的糯米染成绛红色,逐渐向外变淡,呈现漂亮的渐变色,而且还能丰富粽子的口感,让粽子更加Q弹不腻”。
正是因为坚持传统龙口味道,仅销售粽子的文龙粽店的生意一直不错。“临近端午节,粽子销量是平常的两倍多,不少顾客特地买来送给外地的亲戚朋友,销量最好时一天能卖700多条粽子,更有客户提前一个月下单。”刘婉颜说。
宅梧粽
被人惦记的“家常味”
沙坪街道富华路的新富强士多店是一家开了17年的粽子店,该店出品的宅梧粽因物美价廉深受街坊们喜爱。看到记者前来采访,店主缪建英非常开心,像是见到老熟人一样。她拿出9年前的《江门日报》,向记者展示本报对该店的报道。
缪建英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大家都追求传统的味道,我们包的宅梧粽都是家常口味,价格在2-6元不等,顾客主要是街坊邻里和回头客,有的街坊搬去了新城,还会惦记着这里的味道,叫我们送货过去。”
记者看到,店里的宅梧粽多以锥形以及短扁的形状为主。“宅梧家常粽多以普通馅料为主,例如五花肉和绿豆,做馅料的五花肉通常切成条状,腌制一天,让调料充分渗入五花肉中。然后是挑选糯米,好的糯米色泽蜡白不透明,选好糯米后放入水中浸泡约20分钟,等到糯米软化以后就可以掏出来备用。”缪建英一边娴熟地包粽子,一边介绍道,包粽子时,先放一层糯米,然后,放一层五花肉,最后才放绿豆馅料,经过七八个小时的炖煮,粽子便可以出炉了。
虽然这家店一年四季都有粽子卖,但缪建英坦言,端午节前后才是粽子销售的高峰期。“5月起,每天都是早上7点开始包粽子,一直到中午12点才能把30斤糯米包完,一天大概可以卖200条粽子。”缪建英说。
正因为店里的粽子物美价廉,有人直接找缪建英预订了1000条粽子,这一下子难倒了缪建英。“一下子订单太多了,我不敢接,担心忙不过来。”缪建英只好无奈地婉拒了对方。她告诉记者:“不想因为赶货,而影响了粽子的品质。”
古劳粽
柴火慢煮的“儿时味”
“服务员,再上两条咸肉粽,一条蒸,一条煎。”5月29日中午,位于古劳连南大桥旁的福兴酒楼的服务员忙得不可开交。临近端午节,福兴酒楼的柴火粽成为食客们必选菜。
在店门口,福兴柴火粽几个大字十分醒目,福兴酒楼经营者吕艳卿专门搭建了平台展示端午粽子。吕艳卿表示,福兴柴火粽是古劳水乡传统的“龙船粽”,因保留了传统的柴火炖煮方法,也叫柴火粽。
何为“龙船粽”?据介绍,古劳“龙船粽”利用蕉叶包裹糯米、鲜肉,个头大、馅料足,每条粽子有8两至1斤重,粽子长度约为20厘米,高度与宽度约有13厘米,因整条粽子外形饱满且呈长方形,中间微微隆起酷似龙船的造型而得名。
“‘龙船粽’一般用柴火猛火慢煮而成,代表着儿时的味道。因为工序复杂、耗时长,现在很多粽店都改为用煤气了。”为了留住儿时的粽香,去年,吕艳卿和酒楼的厨师们决定自己做古劳“龙船粽”,找回儿时的味道。
吕艳卿介绍,包“龙船粽”特别复杂,尤其是粽子中间隆起的部分,要找到粽子的中心,沿着隆起的部分,再以粽叶层层包裹。若稍不注意,粽子就会散掉或者不成型,影响粽子的美观。包好粽子后,接着就用柴火猛火慢煮8个小时,时刻保持锅里的水处于翻滚状态,并每隔一小时往锅里加开水,确保粽子均匀受热熟透。“每次煮粽子,整个厨房都弥漫着粽香,幸福感满满。”吕艳卿说。
据介绍,福兴酒楼的“龙船粽”主要有碱水粽、咸肉粽、瑶柱鲜肉粽三种口味,每条价格分别为15元、20元、38元。吕艳卿坦言:“我们的粽子价格稍微贵一些,但用料足,而且坚持传统柴火慢煮的手法,人工成本较高。”随后,她拿出一条咸肉粽向记者展示,足足一斤重的粽子拿在手上很有分量。切开后,几乎80%是馅料。
尽管福兴酒楼售卖粽子的时间不长,但“龙船粽”一经推出,便受到街坊们的欢迎。“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吕艳卿把包粽视频发到朋友圈后,每天都有人咨询下单,为方便顾客携带和外地消费者选购,她还精心制作了端午节粽子礼盒,真空包装,顺丰到家。“目前,我们还处于推广阶段,希望更多人能品尝到古劳水乡传统‘龙船粽’的味道,把这份记忆传承下去。”吕艳卿表示。
赏
“80后”手作人雕刻龙头
延续“古劳三夹腾龙”文脉
“吃粽子、扒龙舟”可谓是鹤山人端午佳节的标配。古劳水乡河网密集,赛龙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里孕育出的“古劳三夹腾龙”是一项深受民众喜爱的传统民俗活动和体育竞技运动,更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鹤山市文化馆馆长梁彩虹告诉记者,“古劳三夹腾龙”传统民俗活动距今有近300年历史。进入新时代,“古劳三夹腾龙”民俗传承需要更多年轻的力量。端午时节,不妨让我们走进古劳,一起了解“古劳三夹腾龙”的前世今生。
历史悠久
“三夹腾龙”是水乡文化的闪亮篇章
即便受疫情影响,今年鹤山不再统一举行龙舟赛事,但在古劳水乡,龙舟的故事仍在上演。
5月25日,即农历四月廿五,古劳镇各村纷纷举行“起龙”传统仪式。古劳镇文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陆彦晖表示,古劳水乡传统龙舟活动主要分为起龙舟、赛龙舟、埋龙舟三个阶段,今年除了“赛龙”外,“起龙”和“埋龙”都会如期进行。
在位于鹤山龙舟公园的鹤山市统一战线“同心圆”工作室,展示了鹤山龙舟的历史。据介绍,古劳水乡龙舟文化历史悠久,部分龙船已有上百年历史,“古劳三夹腾龙”更是省级非遗。“三夹”是沙坪河和升平河(又称,古劳河)汇流后在古劳形成的水道,又称三夹河,“三夹腾龙”便是在三夹河道上举行龙舟竞渡比赛。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近300年,“三夹腾龙”是古劳水乡文化的一个闪亮篇章。
据古劳龙舟协会统计,古劳镇现有龙舟队17支,龙舟160多艘,是名副其实的龙舟之乡。据悉,龙舟皆由坤甸木制作而成,传统龙舟每艘长35米左右,扒丁60余人,最多72人,龙舟的名称有的以村命名,有的则以船的特征命名。
近年来,鹤山市对“古劳三夹腾龙”实施抢救性保护。2009年,古劳龙舟协会成立,在龙舟协会的推动下,“古劳三夹腾龙”民俗活动得以顺利传承、健康发展。2016年,“古劳三夹腾龙”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使其得到更好保护。2018年,鹤山成功举办古劳三夹传统龙舟邀请赛,使“三夹腾龙”名扬四海。
赓续传承
“80后”为龙头“找回”旧时模样
“传统的龙舟赛虽然无法如期举办,但龙舟的制作手艺却是一项需要发扬和传承的文化。”“80后”唐国星是土生土长的古劳人,也是一位年轻的龙舟头制作工匠。
2011年,机缘巧合之下,唐国星认识了他的师傅——叶锦其,叶师傅是一位资深木工,对传统文化也有很高的造诣。在师傅的引领入门并悉心教导下,唐国星从基本功学起,慢慢地,他的龙头雕刻被人所熟知,他还研发和制作与鹤山传统文化相关的微缩模型,如龙舟模型、农艇模型、醒狮模型、木人桩模型等。
据悉,此前,古劳许多龙舟的龙头、龙尾出自佛山、中山等地工匠之手,久而久之,古劳本地最为传统的龙头造型特点慢慢被淡化,这让唐国星有些沮丧。“本地龙头逐渐改变,跟老龙头不一样了。既然有兴趣,又有师傅肯教我,我想把传统的老龙头模样复原。”唐国星说,他希望“找回”传统古劳龙头的模样,通过资料收集和向前辈取经,渐渐对鹤山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唐国星介绍,在选材上,传统龙头采用整块樟木进行雕刻,颜色以红、绿、金、黑、白为主,在经过开料、勾画、雕刻、打磨、抛光、上色装饰等十几道工序后,最后为龙头安装上鼻球、龙须、龙舌、龙珠。龙头制作是个细致活,几乎所有工序要靠手工完成,完成一个新的龙头最快也要半个月。相比广佛地区或其他省份,鹤山的龙头雕刻制作技艺更精细,寓意更丰富,龙头上雕刻有福鼠、祥云等造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鹤山市文广旅体局联系上唐国星,帮助其“古劳龙舟模型、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申报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古劳传统龙舟制作技艺延续和发展。
梁彩虹说,“古劳三夹腾龙”代表的是鹤山古劳水乡人民“崇天敬祖、团结拼搏”的优良传统,展示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值得代代传承,焕发新的生命力。
游
端午节,到鹤山“粽”享初夏
感受家门口的田园风光
摘西瓜、游乡村、逛水乡……端午时节,鹤山各大美丽乡村、文旅景区推出精彩纷呈的假期活动。端午节,不妨来鹤山“粽”享初夏,感受家门口的田园风光。
游乡村
享受采摘乐趣
5月下旬,宅梧镇荷村约16.67公顷(250亩)“黑美人”西瓜陆续上市,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采摘、品尝。
昨日,记者在荷村枫茅场附近的一处瓜田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瓜田中,瓜农们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瓜。分拣、装篮、称重、包装……一框框西瓜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今年种了约0.67公顷(10亩)瓜田,主要有西瓜、香瓜和南瓜。”荷村种植户罗业茂说,宅梧镇的土质适合种植西瓜,宅梧西瓜皮薄肉厚,松沙脆口,汁多蜜甜,每到周末都会有周边地区市民游客来这里尝鲜,也有带着小孩的市民游客来这里感受乡村采摘乐趣,近距离体验乡村田园风情。
在宅梧镇大门坑生态农庄也有一块西瓜地。记者发现,这里的西瓜“住”进了大棚,吊着生长。凑近仔细一看,原来,这种新品种西瓜的藤蔓用绳子系在大棚中的梁上,因此,它就像葡萄一样,吊在空中生长。大门坑生态农庄相关负责人黄永龙介绍,这种西瓜品种叫天成西瓜,果肉橙黄,品质较好。4年前,农场开始引进种植,因为形状小巧、甜度适中,深受消费者青睐。
宅梧西瓜是鹤山名特产之一。据悉,宅梧镇种植西瓜的历史悠久,早于清代已有种植。每到西瓜成熟季节,宅梧镇的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到处是满载西瓜的货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户利用果园、农场开办农家乐,吸引周边地区市民游客前来游玩,在品尝西瓜的同时,体验乡村生活。
逛水乡
体验岭南风情
炎炎夏日,不如来一场水上之旅。在华侨城古劳水乡旅游区,乘坐游船欣赏沿途风光,别有一番风味。
据介绍,古劳水乡拥有岭南地区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极具生态意义的桑基鱼塘、围墩人家人文风貌,且在民俗、历史、文化方面底蕴深厚,有“水桥山院人文物”等特色鲜明的生态资源。横海游梦,是华侨城古劳水乡的“网红打卡”项目,游客可以体验全长6公里,分段式的主题场景,领略“做一天水乡人”的乐趣。
端午节期间,该景区推出研学游、亲子游等活动。古劳水乡相关负责人李成娟介绍,其中,非遗火龙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鹤山陈村火龙的历史由来,并亲身体验舞龙的乐趣。“一举高‘粽’DIY,香囊手作,沉香品鉴”等民俗亲子互动,让孩子们在手工制作中感受传统文化。咏春馆投壶活动则是古劳水乡特色活动,游客可以跟咏春师傅学习咏春。此外,还有汉服游园系列活动,届时将开展汉服巡游、汉服表演、放河灯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