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洞村鸟瞰图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提起鹤山市雅瑶镇黄洞村,江门老饕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里的美食——白水角。其实,除了美食外,黄洞村还是全国文明村、广东省文明村和江门市标兵文明村。
在走访黄洞村时,村里的“90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志平自豪地说:“一直以来,黄洞村的治安都不错,晚上打开门也不怕。”除了治安良好,在文明新风吹拂下,这里道路干净整洁,民居窗明几净,在榕树下乘凉的村民洋溢着笑容。
黄洞村还有一个“秘密”: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100余人。“有部分是过去移民国外而今回到家乡的,有部分是出去闯荡后带着家人回归家园的。”一位村民说出了缘由。
传承家训爱国爱乡
黄志平介绍说,大约在南宋绍兴元年,黄姓先祖从韶关南雄迁居到新会杜阮。南宋咸淳二至九年,黄澄乐谪孙源大来到了如今的黄洞村开村。因村庄位于虎穴之地,村民姓黄,故称黄洞。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醒狮、香火龙等传统文化,还有著名的美食黄洞白水角等。
“骏马登程出异乡,每逢圣地立纲常。身居异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思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别离常念祖宗香。幸得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立炽昌。”这是传承至今的黄洞村家训,也是许多出门拼搏的黄洞游子的精神信仰。这则家训让他们艰苦奋斗,不忘家国。以旅居马来西亚的商人陆佑及以陆容章为代表的家族,长期以来爱国爱乡,为兴建学校、铺设村道和安装自来水管道等等先后捐资186万多元,对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贡献良多。“不止如此,陆容章先生还捐资给中山大学、五邑大学、鹤山人民医院等,累计超过5000万元。”黄志平介绍说。
和谐村风吸引乡亲回归
黄洞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存养直黄公祠、黄氏宗祠、陆佑故居、汉秋亭等传统建筑,且保持得较为完好。每逢农历八月廿八、廿九两天,是黄洞村的火龙节,传承至今已有200年历史。黄洞江夏醒狮团是鹤山最著名的醒狮团之一,于2000年3月成立,师从冯庚长派系,曾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舞狮邀请赛上勇夺南狮第一名。
“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发扬,让它们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黄志平说。村民们还自己组建了“私伙局”,每周会有两到三天齐聚唱粤曲、弹广东音乐,其乐无穷。“没出现疫情前,周边的村民甚至是城里人都会来我们这里听曲、交流,可热闹了。”村民黄伯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黄洞村得到了生动体现,村中尊老敬老蔚然成风。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是黄洞村沿袭已久的专属“老人节”,60岁以上的老人会聚在一起开茶话会。村委会也会给老人送上祝福和礼物。
“村里环境美,治安好,邻里和谐,住在家里安心!”村民莲姨是一名从智利回国的华侨,虽然旅居海外多年,但黄洞村是她无法忘怀的家乡,最终她决定落叶归根,回到这里。莲姨并不是个例。“村子目前户籍人口715人左右,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100余人。”黄志平说,除了海外归来的华侨外,有些之前已经移居城市的人也回到黄洞村生活。
越变越好村民点赞
曾经,黄洞村也有不少存在安全隐患的自建房,现在看到的文化广场也曾是一个漂浮着垃圾的鱼塘。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好的休闲活动场所,也为村里舞火龙提供场地,村干部动员村民一起填埋鱼塘,并改造成文化广场。建成投用的村文化广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舞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传统乐器,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学习演奏,这里便是“私伙局”的大本营。
黄洞村还将拆除废旧房屋后腾出的空地建成菜园,美化环境。
“亲身感受到村中的种种变化,道路干净整洁,村容村貌越来越漂亮。村里还建起了许多新设施,我们老人有了更多休闲好去处。”年过六旬的村民萍姨开心地说道。
黄志平还把村民“议事厅”搬到了线上。“村里有个村务群,家家户户都有年轻人在里面,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商议。”黄志平举例说,前段时间在村子里推广国家反诈App,他把二维码在群上一放,村民便纷纷主动下载注册。“他们回家后,也会手把手教家里的老人使用。大伙都动起来,村务做起来事半功倍。”黄志平说。黄志平还打算引进积分制,调动村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
“村子正在越变越好,将来肯定越来越兴旺。”黄志平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