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上居民来到水口医院检验科做抽血检查。
“我患有糖尿病,而且年纪大了,经常需要看医生、住院。以前常常要坐车到城区的大医院,很麻烦,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和大医院差不了多少的医疗服务,方便了很多。”昨日,在马冈镇卫生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梁彩琴高兴地说。随着开平市“医联体”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像梁彩琴这样的患者选择回到镇里卫生院就医。
4月29日,开平市中心医院举行医疗卫生共同体揭牌授牌仪式,标志着开平市“医共体”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事实上,从“医联体”到“医共体”,不知不觉间,已走过了3年。3年来,开平市通过上下联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有效改善了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文/图 周佩琳 胡涛
建设“医联体”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方便基层群众就医
“这是老人家第三次因中风入院治疗了。”在马冈镇卫生院,一家属正在给中风患者喂食。该病人家属梁女士告诉记者,虽然老人家之前也在开平城区大医院就医,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马冈镇卫生院。
“上一次在马冈镇卫生院就医,治疗效果十分不错,康复后很精神,和往常一样,还能去打麻将。”梁女士告诉记者,“而且卫生院离家近,方便家属照顾,医院环境、治疗水平等各方面也很不错”。
近年来,不少基层群众感叹,镇里卫生院的环境比以前改善了不少,还有大医院的医生来坐诊,卫生院本身的医疗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不出远门就能看病。“不但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也让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便利。”有病患感叹。
群众的感叹,正是得益于3年前在开平市推开的“医联体”建设这项工作。
“医联体”建设工作是医改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措施,目的在于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近年来,开平市紧抓规划布局,结合现有医疗资源,选定开平市中心医院与水口医院、开平市中医院与马冈镇卫生院、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与赤坎镇中心卫生院作为开平市紧密型“医联体”管理单位,按照二级医院的标准,提升镇级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建设三个“医疗次中心”,打造二级医院“半小时服务圈”,让群众在半小时内即可拥有优质医疗服务,从而实现“首诊在基层,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硬件升级
基层卫生院“筋骨”日益强壮
2019年12月30日,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赤坎镇中心卫生院)举行开业仪式。作为全省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项目和江门市16个紧密型“医联体”试点的“双料工程”,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投入使用对提升开平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改善基层群众的就医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开平市卫健局工作人员介绍,从2017年起,开平市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在各个试点分院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即对医院采取翻新外墙、修葺病房、重修院内花园、优化停车场布局、优化科室布局及完善标识标志等措施,使医院的环境得到美化亮化、就诊流程更加清晰便民,让群众就医体验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全面补充、更新、配强医院的医疗设备,提升硬件水平。
在开平市“医联体”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马冈镇卫生院就新建起一幢建筑面积为1058.94平方米的5层公共卫生服务大楼,新建了电子胃肠镜室,新购置了高清电子胃肠镜机等配套设备。“胃肠镜的投入使用后,原本需要进行消化道检查、确诊的住院患者,在镇里就能及时得到诊疗,这极大地便利了群众就医。”马冈镇卫生院院长余明杰说。
同时,水口医院的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的医疗设备也得到了大力度的强化完善。“在‘医联体’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我们医院将过去的CR升级为DR,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和准确率,病人等待报告的时间从原来的20-30分钟缩短到10分钟以内。”水口医院放射科主任许广耀表示。
此外,水口医院的检验科从以前的面积不到100平方米,到现在面积扩大了一倍、设备也得到了全面更新配强,水口医院院长朱伟治说道:“这就像是整个水口医院在‘医联体’建设推动下日益‘强壮’的缩影。”
技术帮扶
增强软实力 基层医院“留住”患者
得益于“医联体”建设的推进,开平市中医院与马冈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之间联系、交流愈加密切,马冈镇卫生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住院部行政主任梁志荣明显感觉到,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总体医疗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而这也让病人更放心、更信任,来马冈镇卫生院就医的病人也渐渐增多。
一方面,通过“医联体”框架内实行医护人员“上送下派”的双向流动,综合提升试点分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我们医院总共172名医护人员,上送学习的医护人员多达120多名。”朱伟治介绍。
另一方面,“医联体”强化上级医院定向团队帮扶,推进试点分院改造建设、做强专科。如水口医院在开平市中心医院的帮扶下,重点发展内科、康复科、妇产科等科室;马冈镇卫生院在开平市中医院的帮助下,重点加强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及肛肠科建设。
此外,通过完善落实双向转诊制度,组建临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畅通患者“上转下转”分级诊疗通道,为群众提供了安全、有效、价廉、分级、连续的医疗服务,有效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据统计,2018年以来,总院下转患者共2079人次,分院上转患者共2613人次。
软硬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基层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越来越多的病患留在了基层。“今年以来,院里的床位几乎一直都是满的。”据余明杰介绍,近年来,马冈镇卫生院的接诊人数稳步增长,2017年至2019年,平均每年都有7-8个百分点的增长。另外,记者从水口医院了解到,2019年,该院门诊接诊约达21万人次,接收住院约7000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医联体”工作的推进,市民对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更加信任,开平市家庭医生签约也有了新进展。截至2019年底,开平全市累计签约387962人,全人群签约率达54.6%,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9.64%,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率达100%,残疾人群签约率达86%,贫困人口签约率达92%,有偿签约2076人。
建设“医共体”
打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最后一公里”
4月29日,开平市中心医院举行医疗卫生共同体揭牌授牌仪式,标志着开平市“医共体”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医联体’和‘医共体’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国家深化医改、推进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目的都是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同质化、一体化水平。”开平市卫健局医政股股长苏黎明介绍。
据了解,开平市县域“医共体”工作由开平市中心医院牵头,其他市直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站为成员单位共同参与,旨在系统整合升级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有效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县镇村三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有效解决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将是开平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
开平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医院将切实发挥牵头医院综合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优质资源下沉,让群众就近便捷地就医、获得全面服务、节省医药费用,确保惠民、利民的新举措落到实处。
下一步,开平市将继续加强医院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医共体”内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及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优化全市医疗资源配置,确保到今年6月,实现全市县域全覆盖;到今年底,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不断推动开平市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亮点措施
开平定向培养医疗人才
每人每年可获2万元财政补助
医疗水平的提升,人才是发力点,也是关键点。人才流失、断层等问题突出是开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贫血病”的重要病症之一。针对此问题,开平市从2019年至2022年,每年定向培养50名开平籍紧缺卫生专业人才,每人每年给予财政补助20000元。
开平是全省首个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卫生人才的县级市。据了解,开平市于2019年出台了《开平市订单定向培养卫生人才实施方案》,为报考医学类专业的考生量身订造了一个“优惠套餐”。从2019年至2022年,开平市将每年定向培养50名开平籍紧缺卫生专业人才,对定向培养医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每年给予财政补助2万元,吸引本地医学生返乡支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以新鲜血液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难题。
据统计,2019年开平市填报医学专业的考生有277人,较2018年增长115%。此外,开平市还通过积极引进与招录优秀卫生人才、大力支持全科医生人才建设等,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单位人才结构,进一步增强卫生事业发展新动能。目前,开平市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有243人,每万人口配备了全科医生3.4名。
同时,为进一步有效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工活力,开平市着力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记者了解到,从2019年7月起,开平市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有利于人才下沉的薪酬制度,增强基层凝聚力。与此同时,开平市还积极落实医保扶持政策,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监测、评估,为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科学依据。(周佩琳 胡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