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全力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以“路长制”管好农村路 按下乡村“美颜键”
开平农村道路路旁的庄稼点缀其间,美如画卷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开平对农村公路推行“路长制”,守护乡村“绿色银行”,按下乡村“美颜键”。
漫步开平市塘口镇,路正道宽,干净整洁,路边的花木郁郁葱葱,路旁的庄稼点缀其间……美如画卷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开平市结合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并于6月12日开始对包括县道、乡道、村道在内的农村公路全面推行“路长制”管理,围绕“畅、安、舒、美”的公路出行环境,对辖区总里程约1328.2公里的农村公路推行路域环境整治“一张网”管理,实行“一路一档”信息管理、“一路一长”明细台账和“一路一策”目标规划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确保常管常治、常态长效,守护乡村“绿色银行”,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按下乡村“美颜键”,全力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敖转优
织密“一张网”
农村公路变得不一样
“以前一到下雨天出门就是一脚黄泥,现在不一样了,屋前屋后都是水泥路,雨再大路面都是干干净净的,路边绿树成荫,还有明亮的路灯,没事出来散散步也是一件乐事,现在真是公路修到家门口,公交车通到村门口,去哪都方便。”当地群众一提到乡村内的公路个个都赞不绝口。
路修得宽敞平整,但很快问题又来了。“有的人把公路当成了垃圾场、晒谷场,甚至一些公路路肩也被占用种植农作物……没有路,交通事业、社会经济没法发展;有了路,管不好、用不好,交通事业、社会经济依然没法发展。”开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公路重建设、轻管护成为了阻碍乡村发展的一大难题。
“路长制”的建立解决了这个难题。
6月12日,《开平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印发,全面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为开平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支撑和保障。根据该文件要求,开平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和常态化,实现“有路必养、养必良好,有路必管、管必到位”的目标,保证农村公路处于良好的运行服务状态。
在7月20日召开的全市创建省级“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推进会暨“路长制”、养护体制改革实施动员会议上,开平市市长马品高指出,“路长制”是近年农村公路管理探索的新模式,养护体制改革更是落实“县道县管、乡村道乡镇养”的具体举措。
为了确保“路长制”工作落到实处,开平市织密“一张网”:在市级层面设立“总路长”,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设立“副总路长”,由市分管领导担任;设“县道路长”,由交通运输局主要领导担任。在镇(街)级层面设立由镇委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的镇(街)级“路长”;设立由镇(街)分管领导担任的“副路长”。在村级层面设立由村委会主任担任的村级“路长”。此外,还设立市级、镇(街)级“总路长”办公室,农村公路专管员等。
按照“一路一长”的要求,建立市、镇(街)、村三级“路长制”组织体系、责任体系、管理体系、考核体系,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治理、路域环境整治、道路扬尘治理、交通秩序维护、保畅通等工作。各级“路长”、各部门切实履行道路养护、路域环境治理和长效管理职责。
目前,开平市已在月山镇试点设立“路长”公示牌,并力争9月份完成辖区县道、乡道、村道“路长”公示牌的设置,标明公路概况、路长职责、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主动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此外,该市还将建立“路长”日常巡查、协调处置、督查评价工作机制,为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提供支撑。
拧成“一股绳”
推动公路养护管理提质增效
驾车行驶在赤马线道路上,一片绿意盎然,两旁树木昂首挺胸,碉楼与村落、乡村景观和谐共存,移步换景,如画的绿色生态带、景观带让人赏心悦目。
赤马线作为连接开平市旅游资源的重要通道,近日,开平市地方公路管理站组织工作人员对道路两旁的杂草进行清理,降低路肩高度,避免公路在雨季形成积水,影响行车安全。
在推进“路长制”工作中,开平市注重增强路域环境治理的约束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尤其是针对社会关注度高、严重影响区域形象的问题,“路长”冲在一线,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清除了道路堆积物,修补了绿化带,有力推动了全市“路长制”工作的有序开展。
开平市辖区内公路多,历史遗留问题也多,诸如乡村公路还存在占用、利用公路作晒场、在路肩种植农作物、在公路控制区范围内搭建构筑物、埋设管线,以及公路投入使用年限较长,日常的养护措施难以彻底改善整体路况等。
“路长制”工作开展后,开平市镇(街)、交通公路部门逐路排查问题,现场交办整改任务,并把农村公路养护和“美丽廊道”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集中整治影响路域环境的广告牌、非公路标识、障碍物等,全面清除公路沿线违法建筑和构筑物;及时修补受损农村道路,并完善更新公路沿线标识标牌标线,确保公路通行安全,以建养并重的工作模式解决群众的出行安全、畅通问题。
同时强化超限运输车辆治理,严厉打击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行为,保护路产路权;并主动结合公路普法宣传,从意识上增强群众的懂法、守法认知,从源头上遏制违规行为,提高农村公路的沿线路域环境。
“目前,开平市农村公路仍以人力养护为主,管养效率较低。”马品高表示,下一步开平市将逐步加大养护机械的采购投入,向养护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降低人工露天作业的安全风险,促进管养工作效率的整体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开平市通达农村公路1328.2公里,其中县道145公里,乡道422.5公里,村道760公里,通达行政村道路全面硬化。2013年实现通100人以上自然村硬底化率达100%。2016年以来,开平市推动了约10.35公里的县乡公路道路路面改建工程;完成全市114.82公里、199条通自然村道路硬底化项目建设。
铆足“一股劲”
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今年63岁的李悦长是赤水镇步栏新成村村民,其妻子患有二级智力残疾,因要照顾上学的孩子,他无法外出务工,但就近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家庭十分困难。开平市探索了道路养护与贫困户利益有机连接的公益性岗位后,李悦长如愿实现就业,他一边清理着路边杂草,一边一脸满足地说:“如今我负责家附近片区的环境卫生保洁,包括道路环境卫生的巡查,垃圾清理,防止道路扬尘和车辆垃圾散落。护路不但让我家增收,也让全村人出行不再困难。”
“当前,脱贫攻坚的工作重心已逐步转移到了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上。其中,农村新建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建议提升农村道路管护水平,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在开平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表示,近年来,农村公路随着使用年限增加,管理养护方面的问题逐步凸显,特别是在扶贫中新建的农村道路,在管理养护和路域环境维护工作中成为短板等问题。
结合脱贫攻坚,目前,开平市根据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管理有关规定,在农村贫困户、低保户等贫困家庭成员中选聘乡村道路养护员,划段包干、责任到人,帮助群众提高收入,达到了既开展乡村道常态化养护,保护好乡村环境,又推进脱贫的双重效果。
下好“一盘棋”
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你们看,这段公路原来非交通标志林立,各种摆摊点也是随处可见,不仅影响安全,也影响美观。如今一路顺畅。”日前,望着风景如画的塘口旧圩彩虹路,强亚村村民们自豪地说。
强亚村位于开平市塘口镇中部,是世界文化遗产——自力村碉楼群所在地,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强亚村不断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动全域旅游有机结合,整合旅游资源谋发展,全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塘口镇委书记温家林说:“乡村振兴涉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个要求,不能一蹴而就。就强亚村来说,我们选择从‘生态宜居’切入,先把环境搞好。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环境好了,产业就会随之而来。群众富起来了后,就会对社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乡风就会慢慢变文明。所以,完善乡道等基础设施、以及整治村容村貌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据悉,强亚村通过对7条自然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包括改造村道、绿化景观及整治村容村貌。
开平市还结合推进生态环保、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三项工作,探索出一条整治环境、洁美乡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强力实施交通要道沿线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从而有效化解了长期以来影响公路路域环境整洁的“顽疾”,同时将其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更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品质提升,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美丽乡村风貌带,实现侨乡从内到外的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