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启荣故居外观。
谢启荣烈士纪念碑。
谢启荣故居将进行修缮改造。
他是中共开平支部和开平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也是坚定的共产党员,面对酷刑至死不屈,英勇就义时年仅20岁。他的母亲因为他的牺牲悲痛欲绝,从此不再相信鬼神,却坚信中国共产党。他就是革命先烈谢启荣。
他和同志将开平人民的革命斗争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却将自己的生命燃到了尽头。他的精神得到了长存,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继承他的精神,沿着他的道路前赴后继,战斗到了新中国诞生,还为他赡养孤苦的母亲,如今他的精神仍在延续。
历史
开平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谢启荣,1909年出生于开平塘口镇以敬北安村的一个华侨家庭,长得俊秀,自小聪明过人,十二三岁就能帮人代写婚嫁的各种文帖;十四岁,他进入赤坎永昌隆铜铁铺做杂工,不久便当了“掌柜先生”。十七八岁,他开始搞工人运动。年轻的谢启荣,在党的带领和指引下,很快便与其他工人积极分子一起成了工会运动的骨干。
1925年底,省铜铁总工会派张振文(原开平县四九人)回开平开展工人运动,并在赤坎成立省铜铁总工会分会,谢启荣被选为分会委员长。1926年春,谢启荣在广东省工人代表大会特派员的指导和协助下,建立开平第一个赤色工会——赤坎铜铁工会,并任工会主席。工会成立后,谢启荣等工会领导人发动了赤坎铁铜业工人罢工,并取得胜利,推动了开平工人运动的发展。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涌现了大批先进分子。1926年秋,谢启荣、关以文、关幼远、周叔平、余则夫、关照国等6名工农骨干被吸收为开平县的第一批中共党员,为在开平县建立中共地方组织打下了基础。
1926年冬,开平县总工会工人代表协会成立,推选谢启荣为委员长,会址设在赤坎镇康乐书院。县总工会的成立,标志着开平工人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总工会委员长的谢启荣,在党支部的直接帮助下,带领总工会的骨干,推动各个行业的工人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1927年,江(门)会(城)“四一六”事变后,国民党当局进行“清党”,反动势力步步紧逼。因原支部书记袁松调离,谢启荣出任中共开平支部书记。他根据中共五邑地委指示,组建了由50多名工人骨干组成的秘密组织“工人自救团”,设县总团和3个分团,谢启荣为总团团长。工人自救团成为党组织直接掌握的工人武装、工会的有力支柱,为日后开展更大的斗争做准备。
1927年8月南昌起义以后,各地相继发起武装暴动。开平党支部奉中共五邑地委之命,把工人自救团分成两股力量,一股支援恩平农民武装起义,一股准备在本县赤坎发起暴动以作响应,并由开平中学组织一些进步学生准备随时接应。9月15日,恩平农民暴动失败,惊动了开平的官僚豪绅,于是,当局实行全面戒严,使开平的暴动计划不能付诸行动。9月18日,国民党军队路过赤坎,开平县的反动势力当即与国民党勾结,强行进驻总工会。谢启荣等出面交涉,国民党反而以“共党嫌疑”为由,把谢启荣等押解到江门,囚入新会监狱。中共开平党组织经过7个月的努力,最后才以县属各业工会联名具保的名义,营救他们出狱。
1928年10月,中共开平特别联合支部成立,选举了特支干事会(即农支会),周允元、谢启荣为正副书记。当时,特支的组织归属于中共江门市委领导。11月26日,省委发出指示,撤销江门市委,改名新会县委,开平特支相应转归中共新会县委管辖。
1929年春节期间,广州市公安局特别侦缉队从新会县委机关及其常委的住宅中搜出了县委与开平的绝密联络地址和代号,2月16日(农历年初七)上午9时许,一群便衣特务按地址直接到李村圩邮政代办所找“周立平”(县党组织的联络代号)。特支书记周允元误认为是上级派人前来联系,立即赶来会见,当场被捕随即被解往赤坎警察所,仅一次刑讯,周允元便变节投敌,供出了党员名单和各人的住址,随即他又带领特务到赤坎建昌铜铁铺进行埋伏,等谢启荣回店时,把他逮住。
第二天,特务把谢启荣和周允元送到广州市公安局。谢启荣虽几次受审,但没有供出党组织的情况。敌人无奈只好将他单独押送到新会监狱。在新会监狱的刑讯室,谢启荣受到威迫引诱,还遭严刑逼供,但宁死不屈。
1929年4月6日,谢启荣在江门被害,年仅20岁。
走访
将故居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今年3月,塘口镇政府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人手捧着一封越洋信和一张地契,找到了塘口镇党委副书记黄景林,说是要“捐屋”传承红色精神。信中郑重写道要将谢启荣故居交给政府。
来人是郑卓平,是认谢启荣母亲梁兰作祖母的郑章计的女儿,郑卓平正是受了远在海外的父亲郑章计的委托前来塘口镇政府“捐屋”。郑卓平告诉记者:“父亲年纪大了,这个房子一直是他的心病,他怕别人说他侵占了谢启荣烈士的家,但又怕不能妥善保存好房子,所以近两年听到谢创故居被开平市、塘口镇政府保护得很好,嘱咐我一定要亲手把故居交给政府。”
“如果没有先烈们的前赴后继,哪有今天腾飞的好日子,很开心政府将对谢启荣烈士的故居进行修复保护。同时,感谢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郑章计在信中动情地说道。
黄景林告诉记者,郑章计一家人的良苦用心和善良让他深受感动,同时,塘口镇政府确实也有意托管谢启荣故居并将其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目前正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谢启荣故居位于塘口镇以敬村委会北安村,是一间岭南特色的青砖瓦房,郑章计一家移民海外后,将房屋交由亲戚代管,至今保存较完好。记者走进故居,看见屋内有几处用木头或钢管支撑以免倒塌,房子亟待修缮。屋内还保留着一些简单的家具,郑卓平告诉记者,这些家具都是后期添置的,以前谢启荣和曾祖母梁兰所用的家具已所剩无几。进门左侧的墙上还挂着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谢启荣着军装的照片和一张梁兰的照片。照片中年轻的谢启荣英姿勃发,梁兰则头发花白。照片墙下还摆放着当年颁发给梁兰的“百岁寿星”牌匾。
离开故居,记者向原以敬小学(现为厂房)走去,在原以敬小学的正门侧,矗立着谢启荣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3.8米,碑定镌刻有五角星,碑柱的正面、背面均刻有“谢启荣烈士纪念碑”8个大字,碑座正面载有谢启荣烈士的照片以及生平简介,纪念碑周围砌有花坛作为围栏,环境静谧。但是这些年来,纪念碑前从未冷清,塘口镇政府及当地学校经常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
故事
谢启荣母亲梁兰:以儿子为荣 对党有着深厚感情
“我从来没见过她(梁兰)拜神,这在广东其实很少见,她说她不信鬼神,我猜她是觉得拜神也没用,救不了她的儿子,也救不了当时的中国。”郑卓平说。
“是中国共产党救了中国。”梁兰对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感情,郑卓平向记者讲述记忆中的曾祖母梁兰。
但是,梁兰还是为儿子感到骄傲,并且认同儿子的坚持与追求,所以才会对作为军人的郑卓平的父亲格外喜爱,也常常教导郑卓平姐妹要做一个好人。梁兰曾对郑卓平及其姐说过谢启荣宁死不屈的精神,“有一次我和姐姐讨论起江姐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的精神,曾祖母听到后对我们说,你们爷爷(谢启荣)以前被铁钉钉十个手指,他都始终没有叛变,他也是好样的。”郑卓平回忆说。
“她是一个很坚强的女人,不会经常哭哭啼啼。她也是一个很勤劳的人,直到80多岁还坚持下地种菜,她不希望成为别人的负担。我很想念她。”郑卓平说着眼角湿润了。
郑章计:照顾赡养老人一辈子
1952年,25岁的郑章计来到开平塘口开展土改工作,住进了谢启荣母亲梁兰的家中,梁兰将孤儿郑章计视为孙儿般对待,郑章计也决定要致敬谢启荣先烈、赡养梁兰。此后30余年,郑章计一直视梁兰为亲人,一家人一起生活并赡养她,成就了一段佳话。
郑章计回忆道:“(梁兰)她一见我是军人非常欢喜,但是一讲到她的儿子谢启荣烈士,便伤心流泪。我是军人,也打过游击战,特别敬重烈士。特别是当时中国解放了,人人都过上了幸福平安的日子,所以,我就义无反顾地挑起照顾她一辈子、让她不再悲伤的担子,这也是对先烈英灵的告慰吧。就这样,我便和梁兰同住在一起,梁兰一直把我当孙儿来对待,几十年来,我们一家相处融洽。”
“在我的印象中,曾祖母很疼爱父亲,父亲也很敬重曾祖母,两个人话都不多。”郑卓平说。
梁兰在生命最后的3年患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作为护士的郑卓平主动承担起了照料梁兰的任务,任劳任怨尽心服侍梁兰,“因为她就是我们最亲的亲人,她也很爱我们,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郑卓平说。
此外,郑卓平还告诉记者,当年谢启荣的战友关山、谢创、关南等人都十分牵挂梁兰,也把梁兰当作自己的妈妈一样看待,一起照顾梁兰,他们虽然因为工作常年不在开平,但会托人时常探望梁兰,一回到开平也回去看望她,这份革命友谊非常珍贵。
文/图 翁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