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武臺
谢永宽
故居周边翠竹绿树掩映,屋后大片良田。
他以为民奉献作为平生志愿,他以两袖清风为惬意。他的革命足迹从青葱校园到五羊城,再到粤北的崇山峻岭,再到侨乡乡村、粤西红山丘陵和滨海,跋山涉水不言累,九死一生不言悔,每一步都是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就是从开平市开侨中学走出的革命斗士谢永宽。
文/翁丹萍
图/塘口镇党建办
历史
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谢永宽,原名谢锡爵,1917年出生于开平市塘口镇以敬村委会大湖塘村一个华侨家庭。
193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开侨中学读初中,成为开侨中学第一届学生。1935年春,他与周天行、邓一飞等同学共同发起、组织开侨中学第一个读书会,取名“红黑社”,谢永宽任社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6年秋考入广州市第一中学,在校内他秘密参加了陈良堡、朱醒良领导的秘密读书会——“学习社”,同时参加中共外围组织“中国青年同盟”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2月,谢永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5月,日军大规模空袭广州,谢永宽根据党组织指示,在广州组织开平留省学生回到开平开展革命工作。在开平,谢永宽等同志以赤坎和开侨中学为据点,分别成立“开平突击抗日救亡工作团”和“开侨中学红黑社抗日救亡暑期服务团”,开展广泛的抗日宣传活动,发动群众捐款劳军、支援前线。
1939年至1945年,谢永宽主要在粤北地区从事党的秘密组织工作,先后任中共北江特委委员、佛冈区委书记、清(远)花(县)工委书记、从(化)潖(江)区委书记、粤北前线特派员、英德县特派员、粤北路东地工委书记等职务。
1946年2月,谢永宽调任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同年6月调任粤中区特派员,在开平、台山等地开展革命活动。
1949年2月,谢永宽任中共滨海地工委书记兼粤中人民解放军(后改为粤中纵队)滨海总队政委。同年5月,任台山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永宽曾任中共台山县委书记、县长,中共粤西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中共湛江地委副书记,广东省水产厅党组书记、厅长等职务。
革命信念在开侨萌芽
谢永宽在回忆录《风雨六十年》中写道:“我的生命旅途之中,没有哪一段岁月,像开侨3年幸福的时光那样,最能使我追怀眷恋了。”诚如他所言,谢永宽一生都心系开侨,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而他的革命信念也正是在这里开始萌芽。
在开侨中学读书的三年里,谢永宽接受了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觉悟,为他之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了铺垫。
谢永宽在回忆录《风雨六十年》中写道:爱国主义教育是陈家骥校长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面对那“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国难当头,在苦闷彷徨中寻找教育救国的道路,在开学典礼上便发出“愿以开平一隅之地,开侨一旅孤军,转移国运”的号召,此后,他通过国文、历史、地理的讲课等向学生系统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深入人心。
1935年上半年,谢永宽、邓一飞、周炳光(天行)、伍兆珍、林荣光、谭启新等经过开侨中学一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受当时全国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加之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不满,有了团结起来,投身革命,共赴国难的要求,于是他们组建了“红黑社”,大家推选谢永宽为社长。“红黑社”的社员都是一些思想进步、学业成绩优良、志趣相投的同学,后来他们中大部分参加了革命,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全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红黑社”,谢永宽与他的同学已坚定了救国的决心。
谢永宽在《风雨六十年》里面写到,“红黑社”的名字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了纪念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共产党人胡也频等革命烈士,胡也频生前出版过一个宣传革命的《红黑》杂志。二是表示要以血和铁来干一番革命事业,红色象征热血,黑色象征钢铁,作为“红黑社”社员,立志抛头颅,洒热血,拿起枪杆,为挽救祖国民族危亡而献身奋斗。
“红黑社”成立了不久,很快在开侨中学引起巨大反响,社员发展到30多人。这些社员后来有70%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其中,邓一飞、陈光远、吴群卓三人,在同敌人战斗中英勇牺牲。
探访
故居彰显华侨拳拳爱国心
将被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谢永宽故居位于开平市塘口镇以敬村委会大湖塘村,故居周边翠竹绿树掩映,屋后有大片良田,如今一片祥和静谧的景象。
谢永宽故居包括一座三层高的碉楼(振武臺)和一间青砖平房(尊三寓室)。碉楼是谢永宽的父亲谢振维所建,起名“振武臺”,在门口还刻了一副门联:“振兴东亚,武镇南藩”。足见谢振维的拳拳爱国之心与救亡图存的心志,谢振维的爱国之情也深深影响了子女们,谢永宽及其兄弟姐妹长大后全都投身革命,为中国强大和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是一个革命大家庭。
记者从塘口镇政府获悉,塘口镇计划投入300万元将谢永宽故居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对故居进行修葺、布展,展示谢永宽的革命事迹,深入挖掘谢永宽的精神,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目前,工程已完成方案设计,准备进场施工。
塘口镇将谢永宽故居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的举动得到了谢永宽子女和海外亲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谢永宽儿子谢致远告诉记者,故居是父亲及其兄弟姐妹共同所有,经过沟通,大家都很乐意支持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我们也为故居能够在传承红色精神中发挥作用而感到骄傲!我们也都是革命后人,理应支持。”谢致远说。
★声音
谢永宽儿子谢致远:
父亲坚持为民奉献
在谢致远及其兄弟姐妹的印象中,谢永宽是位不苟言笑的严父。“小时候看他就像一座高山,我们都十分敬畏。”谢致远说。谢致远告诉记者,在他们兄弟姐妹六人的眼中,父亲谢永宽是一个正气凛然、堂堂正正、爱国爱党、为民奉献的人。“他有着坚定的初心和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管遇到任何艰苦和委屈都不曾有过一句怨言。这就是我的爸爸,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谢致远哽咽地说道,眼角湿润了。
谢致远告诉记者,父亲谢永宽对子女的身体健康、品格习惯都有严格要求,要求正是开侨中学校歌中所唱的“体格要强雄,人格要高崇,科学要淹通”。在生活中,谢永宽经常对子女耳提面命,要心怀国家和人民群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勤奋节俭,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要兄弟姐妹同心,家庭和睦,强健体格,修身齐家。 “我的父亲是一个工作狂,不是在机关工作就是去下乡,在家里基本见不到他。”谢致远打趣道,小时候见不到父亲又想念,见到又害怕,因为只要父亲一在家就不能玩耍了。“周末的时候,天没亮就叫我们起床跑步做操锻炼身体,晨读唐诗宋词,吃完早餐就制定当天的学习计划,然后开始读书、做作业,一天下来都没时间玩耍。”谢永宽对儿女的要求体现在细节上。谢永宽定期聚集儿女召开家庭会议,在会上指出儿女的不当之处,1975年夏天,一次家庭会议上,小儿子穿了新潮的布鞋,直接被谢永宽批评不够艰苦朴素,要求立即改正。
有趣的是,一向不苟言笑、威严十足的父亲,有次居然在儿女面前脸红不好意思。原因是囊中羞涩,想向女儿谢晓霞借钱捐助学校建设。谢致远告诉记者,谢永宽一生都没有积蓄,每月一发工资便全数取出,将部分作为家用交给家里,剩下的全都用于资助困难群众、战友和支持学校建设等。
谢致远记忆中的父亲,虽然对儿女十分严厉,但是对同事和群众却是平易近人的。谢致远印象中,父亲单位的同事和群众都亲切称呼他为“谢叔”。
谢致远告诉记者,谢永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为民奉献平生愿,两袖清风意惬然”。
和谢永宽共事的同志曾向谢致远说起谢永宽下乡工作的情景:“60几岁的人,下乡走起路来像一阵风,健步如飞,年轻人都赶不上。”谢致远听完,才体会到父亲平常一直强调的强健体魄的重要性。
“因为父亲对群众的感情十分深厚,他常常说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革命胜利,是人民群众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谢致远说,谢永宽在开展革命工作期间,辗转在农村开展工作,后因伤寒病倒休克,战友找来医生为他医治,但是医生看过后表示谢永宽已没有生命体征并拒绝医治,后来是战友和群众找到了当地一位老婆婆,她用土方法治好了谢永宽的病。
开侨中学原校长关开宗:
谢永宽生平事迹
是红色教育的好素材
关开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开侨任教。后来担任中层干部及副校长,负责联系校友相关工作,便认识了当时仍在世的谢永宽,对其十分敬重。后关开宗任开侨中学校长,为了提炼学校办学理念,专门研究了谢永宽的生平与精神,特别是谢永宽与同学在开侨中学成立的“红黑社”。
他认为,深入挖掘、研究谢永宽如何从一个华侨子弟转变为革命斗士,走上革命之路的过程对当今传承红色基因尤有教育意义。他研究谢永宽的生平事迹发现,谢永宽走上革命道路离不开两个“侨”字,一是谢永宽生于华侨家庭,谢永宽父亲谢振维胸怀拳拳爱国之心,除了在其建造的“振武臺”碉楼上可见一斑,谢振维对子女也是言传身教,在家带着子女一起在晒谷场上练武,强健体魄以报国,谢永宽自小耳濡目染,爱国之情深植心中。二是谢永宽长于侨乡,就读于开侨中学。当时国家积弱,开平的华侨都心系祖国,希望祖国强大,所以捐资建开侨中学,为国育才。谢永宽在开侨中学接受了更深厚的爱国思想教育,立起爱国之志,为之后他踏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关开宗认为,纵观谢永宽的一生,他身上的勤学报国,为国强本领;勇于担当,为民族解放不懈斗争;严格要求子女,良好的家风对当今学子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