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图为赤坎镇中股村“民生微实事”项目村级法治公园。
开平市创新推出“总有党员在身边”党建品牌工程,拓展各领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载体和平台。
在党建引领下,开平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图为开平城区潭江两岸。 张志旺 摄
百合镇在革命先烈周文雍年少自学的镇东楼下开展讲党课活动。
开平市是江门市首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县,图为开平市人民公园夜景。 彭权威 摄
“总有党员在身边”党建品牌工程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联系起来、把党员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成立。历史定格的瞬间,远在南粤大地的开平,进步思想亦如春潮涌动,蓄势待发。
1925年10月2日,开平县第一个农民协会——虾边乡农民协会正式成立,第一颗“共产党种子”植入开平大地。1926年秋,开平第一个党组织在赤坎上埠三角市河面的一条小艇上成立,开平劳苦人民的曙光升起,开平党组织由此起航,在曲折中不忘初心、发展壮大,点燃侨乡革命的星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百年来,开平成为一片拥有深厚革命历史传统的红色热土,涌现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劳培、李雁南,“刑场上的婚礼”主角周文雍等一批革命英雄人物。这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侨乡先辈的动人故事,至今激励着开平人民不断奋发前进。
一代代开平人赓续红色基因,以实干传承革命精神,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开平路径”:开平市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谋篇布局、推动工作、开创新局,通过“全域长期抓系统,造形铸魂起作用”党建工作思路,打造“总有党员在身边”党建品牌,实现了党的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全面推动开平经济迈上新台阶,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各项事业焕发新活力,把“为人民谋幸福”写满侨乡开平每个角落……
追梦前行,砥砺奋进。开平市委书记庞正华表示,开平市将强化机遇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地域特色与比较优势,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互利合作,实现差异化发展。
A 传承“红色精神”
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
“‘南楼七壮士’保家卫国,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侨乡抗战的丰碑上……”百年沧桑碉楼下,87岁的开平市赤坎镇司徒氏图书馆原馆长司徒亮动情讲述“南楼七壮士”的故事,震撼人心,将在场的党员们带回到那个烽火漫天的年代。这是开平市打造的“碉楼下的党课”系列课堂的其中一课。
时光倒回到20世纪初。也是在赤坎,1926年秋,经上级党委批准,同意由省派来的袁松、谢钿、张振文、梁坤4位党员和开平本地人谢启荣、关以文等6位新党员共10人,共同组成中共开平支部。中国共产党在开平县的第一个支部就此成立,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这里一直是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力量的重要基地。
奋进百年,不忘初心。记者寻访至赤坎镇,上埠三角市已成为开平建埠以来最大旅游项目赤坎古镇项目的一部分,如今工程建设热火朝天。经过岁月沉淀,由此燃起的红色星火,成为当地迈进新时代的精神引领。
百年间,这星星之火遍布开平每一寸土地,这片热土上除了涌现上述众多前赴后继的革命志士,还孕育了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中国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一代粤剧名伶、人民艺术家红线女,新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开创者、八路军战地记者沙飞,中国电影艺术家、八一电影制片厂筹建者司徒慧敏,世界著名经济人士、香港恒生银行董事长利国伟等一大批名人俊杰。
2021年以来,开平市结合本土红色资源,全面开展“十百千万”项目(打造20多间“碉楼下的课堂”、打造特色鲜明的“党史学习教育图书角”、开展“千场红色电影进百村”活动、组织万名党员开展知识竞赛),线上、线下全覆盖,进一步擦亮了侨乡红色名片。开平市用好群众家门口的红色教育基地,用一堂堂生动的党课、一场场震撼人心的电影、一件件惠及群众的实事,引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入心、见实效,厚植党员干部爱党爱国、砥砺奋进的情怀。
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需要有好的教育载体。开平市修缮了一批革命旧址、革命先辈故居,打造了一批红色教育基地,振兴了一批红色村,让开平“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更加鲜活靓丽。
其中,开平市百合镇茅冈村入选中组部2021年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系江门唯一。开平市委书记庞正华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推动试点工作开展。开平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平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及百合镇党委政府等,对该村的红色建筑进行修复改造,包括对周文雍故居、周文雍少年时期夜读的镇东楼进行修复改造,增设陈列展示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下辖宝顶村自然村及周边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环境;对宝顶村原有的“灯寮”进行加固,增设村史馆;计划新建茅冈村、宝顶村民小组党群服务中心,更好地服务群众。
“百合镇茅冈宝顶村是‘刑场上的婚礼’主角周文雍的故乡,他与陈铁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至今激励着开平广大党员群众砥砺前行。我们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开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余文锋表示,将整合本土红色资源,充分展示开平革命文化特别是周文雍的革命精神,将茅冈村一带打造成为红色文化高地;打造侨乡党员精神家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让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接受精神洗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前来旅游的广大群众增强精神力量、满足文化需求;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实实在在带动茅冈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开平乡村振兴的一个示范案例。
2021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助力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台建设和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继续擦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招牌,开平市围绕“碉楼”和“侨文化”,组织开展“寻找碉楼红色故事,传承侨乡爱国精神”暨全国高校大学生走进开平微拍大赛,吸引清华大学等35所高校的200多名师生走进开平,创作了110部微拍作品。
微拍大赛的地点覆盖开平市15个镇(街),围绕红色故事、爱国华侨故事、碉楼之乡故事、开平碉楼故事、5A级旅游景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七大主题65条故事主线,对推广碉楼里的红色故事,传承侨乡爱国精神产生良好的效果。
截至“十三五”期末,开平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1.1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7.73亿元,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长35.1%、34.6%和32.82%。2021年以来,开平经济社会事业继续保持去年第四季度平稳向好发展的态势,第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高开,均实现双位数高速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排名江门第二。
B 打造“红色品牌”
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
“现在村里的大小事务,我们都会参与进来,村子也因为大家的共同建设,变得越来越好了。”日前,长沙街道平冈村村民吴华锐来到平冈村党群服务中心办事,说起近年来村里的变化,他竖起了大拇指。
吴华锐的评价,正是近年来开平市实施“总有党员在身边”党建品牌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开平市把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作为提升基层党组织向心力的落脚点,凝聚和引领基层党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铸魂强基,方能凝聚磅礴力量。
开平市创新推出“总有党员在身边”党建品牌工程,拓展各领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载体和平台,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党员发挥作用平台体系,通过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联系起来、把党员作用真正发挥出来,逐渐形成了“全域长期抓系统、造形铸魂起作用”的基层党建工作思路,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开平市如何实现组织“造形”?
据了解,开平市坚持全域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锻造提升,聚焦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精心指导、稳步推动,实现组织“造形”目标。
“其中,我们重点抓好基本组织、队伍、制度、活动、保障五个方面。”开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平市以全域“党建地图”为抓手,精准指导各级、各领域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持用“四张问题清单”工作法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完善村党组织书记“小微权力清单”,全面实施“四议一审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健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工作体系;继续实施“千万元保障计划”,突出对牵引性、突破性工作的保障,加大对态度积极、措施实在、成效明显的镇(街)和市直单位党建工作的扶持力度。
“造形”夯实基础,强化思想引领还需“铸魂”。
开平市月山镇梁嘉、梁寒光故居,这里正在被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将被展出,讲述当年的激荡岁月。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精神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月山镇党委结合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要求,将梁嘉、梁寒光故居打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该计划得到了开平市委组织部、梁氏后人家属的大力支持。“梁氏故居的打造,将为开平红色教育游径再添一个有分量的节点,丰富红色教育内容。”月山镇委书记冯我占说。
充分挖掘开平本地红色资源,打造开平“初心广场”、金鸡礼林学校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抓好革命先辈和侨乡先贤故居的修复升级,是开平市“铸魂”的重要举措。记者了解到,开平市将坚持全面持续加强党员理论武装,聚焦先进典型争先创优建功新时代,实现思想“铸魂”目标。
近年来,开平市紧扣组织“造形”、思想“铸魂”、党员“起作用”3个关键点发力,深入推进省委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和江门市委“十大专项行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抓党建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成效进一步彰显。如深入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431件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集中解决;总结提炼“两带一包”“双培双带”等19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7个镇(街)获评江门市基层党建示范镇(街);一批先进党支部获评江门市“双强双优”党建示范点,形成了一条具有开平特色的红色教育精品路线。此外,涌现出一批优秀党员,董淑猛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梁庆宁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等。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进取、创先争优,推动开平市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平市委决定表彰“开平市优秀共产党员”90名、“开平市优秀党务工作者”90名、“开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20个,为全市2243名党龄满50年的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展望未来,开平市委书记庞正华表示,将坚持充分有效发挥党对中心工作的引领作用,以党建全面引领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聚焦“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实现“起作用”目标。
C 点燃“红色引擎”
为打造湾区独特竞争力城市注入动能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在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村民们正在种植向日葵,这里将呈现一片“黄色海洋”;沿着山路来到岗坪村,天露山脉下,云雾缭绕,漫山遍野的茶园,胜似人间仙境。
大塘面村在“绿色”发展大潮中焕发灿烂夺目的光芒。“我们以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大沙镇党委委员李健芬说。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全国共有35个县(市、区)入选,开平市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县,也是江门市首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除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平市还是“世界名厨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以及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成为江门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细数开平市近年拿下的一块又一块金字招牌,不难发现其背后的高质量发展内驱力。
在党建引领下,开平经济社会发展提速。
“十三五”期间,开平市累计完成市本级交通投资超35亿元,江罗高速公路、高恩高速公路、开春高速公路开平段、中开高速公路开平段、开阳高速公路开平段扩建工程及开平环城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有效完善了开平的交通路网,大大缩短了开平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距离。2018年7月1日,江湛铁路开平南站正式通车,标志着开平市正式迈入铁路发展新时代,成为国家沿海快速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翠山湖高新区先后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示范性产业园”“省十大重点园区”,2018年被纳入国家开发区目录,2020年12月升级为技术产业开发高新区。开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64家,是“十二五”期末的6倍。2018年4月,水口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水暖卫浴)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开平市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江门市“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工作部署,坚定不移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吸引了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十三五”时期,开平全市累计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92个,投资总额达363亿元。此外,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于2015年在开平市金鸡镇开始建设,是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大型国际科学合作项目。
D 赓续“红色使命”
“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漫步在蚬冈镇东北面的东和村,这里环境优美。近年来,蚬冈镇把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相结合,指导该村把拆后土地、废弃荒地、零散土地进行修复提升,并开凿水井、清除杂草、改良土壤等,用竹篱笆、双色砖、石块等围砌成一个个可耕、可观、可游的共享田园。
“这些举措既激发了村民重新耕作、积极看护的热情,规避了城市式乡村公园无人维护的情况,又为城镇居民开辟了游玩空间。”蚬冈镇委副书记黄勇志介绍,该镇以“侨乡美好生活方式”为愿景,以“村居环境共建本土化、文旅产业发展网红化、侨乡文化传承符号化、侨乡人口回流青年化、村落活化治理多元化”为实践导向,创新构建“党政引领+侨匠主创+社区参与”的多方合作模式,走出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的“蚬冈路径”。
环境越来越好,幸福感越来越强,这是开平百姓共同的感受。一直以来,开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赓续“红色使命”,“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十三五”期间,开平市文教事业稳步发展——完成幕村小学北教学楼、迳头小学和赤坎镇中心小学建设,增加2070个学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赤坎镇中心幼儿园、龙胜镇白村小学幼儿园建成使用,完成12所民办幼儿园改制,实现学前教育“5080”目标;做强做优吴汉良理工学校中餐烹饪专业,助力开平市实施“粤菜师傅”工程,擦亮“世界名厨之乡”品牌。
全民脱贫,不落一户,不少一人。开平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790户2647人全部达到“八有”标准,圆满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农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27元,城镇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198元,较2019年分别提升了13%和26.6%,分别是帮扶前的3.92倍和3.15倍,帮扶成效显著。
民生保障持续增强。开平市扎实做好稳就业、保就业,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城镇新增就业7215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13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4%,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
医疗保障到位,守护全民健康。开平市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有效减轻患者负担7069.18万元;完成开平市中心医院妇产儿科大楼、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幼大楼建设;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便捷转诊通道,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治理卓有成效。开平市坚决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战,打掉涉黑恶团伙19个,其中黑社会性质组织1个、恶势力犯罪集团3个,破获涉黑恶刑事案件65宗;持续推进“强基工程”,完成派出所升级改造4个,建成派出所智能化办案区3个,全市刑事治安警情下降2.6%,道路交通事故下降31.2%。
文/胡涛 图/开平市委组织部提供(署名除外)
相关链接
创新动作
开平推出“党建地图2.0”小程序
党员群众可网上“身临其境”学党史
开平市创新推出“党建地图2.0”小程序,为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提供“便捷菜单”,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解开平市党建情况以及历史人文资源的平台。党员群众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就能“身临其境”参与党史学习。
开平市“党建地图2.0”使用方便,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或在微信小程序搜索“开平党建”,即可进入页面,浏览开平红色教育点,了解开平党建工作,领略开平先进人物风采。
通过“党建地图2.0”小程序,党员群众可实现“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打卡“红色地标”。线上打卡时,开平市“党建地图2.0”是带你畅游红色景点的神奇“任意门”。开平全市的重点“红色地标”都可通过语音导览、视频展播、图片文字、实景VR等手段,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示,让党员群众感受“指尖轻触、码上云游”。在这里,足不出户就能“零距离触摸”美丽开平。线下打卡时,出发前可通过“党建地图2.0”查询“红色地标”的具体地址、开放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出发时,可点击“地图”内的“红色地标”启动一键导航。“党建地图2.0”把分布零散的“红色地标”串点成线,形成了具有开平特色的精品路线。此外,“党建地图2.0”还提供自助路线功能,以“点餐”形式让游径满足各方个性化的需求。
(胡涛)
党员风采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董淑猛
青春年华安家“麻风村”17年真情服务守初心
董淑猛,开平市玲珑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也是玲珑医院麻风病老人的亲人。2004年至今,他17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以一颗赤子之心坚守在开平一个小山村里,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2021年,董淑猛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04年,董淑猛大学毕业。当时,他所读的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已有几家医院向他抛出绣球。然而,他却选择签约了被世人称之为“麻风村”的开平市玲珑医院,从此开启他长达17年的麻风病休养员医护之路。
董淑猛告诉记者,这里的麻风病休养员有的在十几岁时就被确诊为麻风病,有的因患麻风病,小腿被截肢、面容及手指变形而不被家人接受,他们大多数人在玲珑医院生活了几十年。有的休养员意志消沉,甚至出现过自杀的情况。
董淑猛认为,不仅要医治老人们身体上的病痛,更重要的是平复他们内心的创伤,让老人们多融入社会。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他组织放电影、开展娱乐节目,陪老人们下象棋,逢年过节一起包饺子。17年来的每一个春节,董淑猛一家都是跟老人们一起过的。
这17年来,他帮助老人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愿望。他帮助老人寻亲,与亲人相认。他带着老人去旅游,老人第一次到海边,双手捧起海水尝了一口,惊喜地说:“海水真的是咸的!”老人第一次乘坐电梯,像孩子一样比出胜利的手势。老人在迪士尼乐园坐旋转木马,脸上笑开了花……
看着老人们的笑脸,董淑猛无悔当初的选择。
医院里的老人们随着年龄渐长,有些已故去。董淑猛表示,玲珑医院在麻风病防治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包括基层共产党员在内的工作者的心血,他希望能在玲珑医院建设一个麻风病博物馆以作纪念。
(翁丹萍)
89岁老党员戚焕文
“不管什么年代,我都跟党走!”
“我是共产党员,不管什么年代,我都跟党走!”今年89岁的戚焕文,是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15岁当兵,17岁入党,曾亲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复员后,他一直在开平市卫生部门工作,为卫生事业作贡献。
“我看八路军很好!我下定决心要跟共产党走!”当年,年仅17岁的戚焕文对父亲坚决地说。当时,正值辽沈战役期间,整个东北全面开战,原籍辽源的戚焕文同父亲一起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当时分到了不同的部队,没办法相见,也不知道对方在哪里,只知道我们都是八路军。”戚焕文回忆说。
自此,戚焕文成为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一三二师的一名医护兵,跟着部队参加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再到平津战役解放天津,之后一路南下过长江,过九江到江西,直到解放广州。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戚焕文又跟着部队走南跑北招兵,把训练好的士兵送到前线。“送兵是最不好受的,我们知道打仗是什么样,我亲眼看见战友在我旁边牺牲,但是大家都没有丝毫退缩,前赴后继……”戚焕文说,不只是他认定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都认定中国共产党。为抗美援朝招兵的苦恼不是招不到兵,相反的是要劝那些身体素质不好的青年不要当兵。“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在安徽有好几个青年患了一种地方病,小腿肿胀,但他们坚持要报名当兵,我们努力劝说了很久。”戚焕文说。
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戚焕文对经历过的战役仍历历在目,说起往事时,他对牺牲的战友不能看到如今的新中国而心痛不已。“解放天津的时候,有一场仗我们所有人向前冲过交通封锁线,副班长冲在我们前面,但中了流弹倒下了。我接上继续向前冲,心里正悲伤以为以后见不到他了,没想到他又爬起来继续向前冲。所有人都在向前冲,最后取得了胜利。”戚焕文回忆道。
“我很想念战友们。为新中国贡献生命的人是最可敬!”戚焕文动情地说。
(翁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