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兵地遗址。
主战壕遗址。
在开平市赤水镇高龙革命老区的南安山山脉南面的营盘地,有一处古战壕遗址,战壕石壁上的炮弹痕迹和遍地的铁球炮弹,“诉说”着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粤中纵队滨海总队在这里的武装斗争历史。
根据《江门地名故事·开平篇》记载,结合当地老一辈讲述的游击队活动轨迹分析,营盘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滨海总队武装斗争力量曾经驻扎的地方,当年,游击队利用天然屏障和古战壕展开武装斗争,经历过大小战役10多次。
近日,记者在赤水镇高龙村村民的指引下,探访古战壕遗址,追寻那段隐藏在密林中的红色记忆。
隐藏于密林的红色记忆
徒步登山约40分钟,来到半山腰,便到达古战壕遗址。这里,炮击痕迹仍清晰可见,高龙村村民黄云海还翻找出了几枚铁球炮弹。“之前这里遍地都是(铁球炮弹),可以想象,当时的战斗是多么激烈。”黄云海说。
高龙村历史悠久。据村中老人说,营盘地原叫龙盘地大窝,窝口的古战壕早已有之,据说是700多年前宋元崖门海战的其中一支军队乘战船到此地上岸后垒筑的。
古战壕遗址由主战壕和第一道战壕两部分组成,海拔高260米,位于台开恩三地交界处,四面环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抗日战争时期,粤中纵队滨海总队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为了避开反动派围剿,游击队来到营盘地安营扎寨。
现存可见的战壕遗址总长约150米,从东北横向延伸至西南,大约有50米由土质垒成,约100米由石头垒成。距离主战壕200米处,有一片开阔的平地,据说,这里曾经是滨海总队的练兵操场和指挥部驻扎地。
高龙村村民黄国锐此前曾走访村中多位老人,其中包括当年为驻扎在营盘地的游击队送情报的通信员李大伟。他告诉记者,刘桂新(原佛山机械厂书记)、李宗业(原开平县副县长)、温光荣(烈士)、李培(烈士)、张叶开、赖汉英等众多高龙老区革命先辈都参加了滨海总队的人民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在滨海总队的组织和领导下,高龙革命老区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在高龙革命老区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众多体现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如“余六婆乞米救游击队伤员”(高龙村村民余六婆收治游击队伤员,因家贫而去乞讨,以供养伤员);“巧遇翻房避险”(游击队战士在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捕时,巧遇高龙村村民,村民掩护其藏于储谷所用的“翻房”得以成功脱险)。
此外,游击队还以营盘地、古战壕为据点,与国民党地方军警、地方恶霸展开了长达五年的减租减息斗争,交战多次。最后一次交战发生在1949年末,当时,南下的解放军与江门的国民党军队、各地方军在营盘地交战一整天。解放军歼灭敌人50多人,俘虏20多人。国民党残部逃到台山深井地区时,被解放军和游击队歼灭。
黄国锐告诉记者,直到1958年,营盘地上还保留有一口古炮,以及石屋、木屋十多间,后被村民移除。
老区人民盼保护开发红色遗址
黄国锐告诉记者,高龙革命老区的乡亲父老都十分关注营盘地和古战壕。大家希望政府能够将营盘地和古战壕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体验基地。“可以在山上打造一个体验式教育基地,吸引青少年、党员前来参观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利用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激发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力。”黄国锐说。
在一次参观位于台山市的粤中纵队滨海总队纪念馆时,黄国锐发现滨海总队虽然也活跃在开平,但纪念馆内的展览内容却很少提及开平地区的革命先辈和事迹。“我认为,不能让革命事迹被遗忘,于是深入走访和考察,希望重现这段革命历史。”黄国锐说,如今他和黄云海、高龙村党支部书记等已搜集、整理了不少资料。
据他介绍,1962年到1972年,高龙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上门聆听李宗业、谭更新、张叶开等革命前辈讲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滨海总队在高龙革命老区的武装斗争历史。黄国锐就是在那时候知道了古战壕。“革命先烈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革命先烈的精神需要我们传承,革命烈士的精神我们不能遗忘。”黄国锐说,村里正积极向上级政府申请立项,对营盘地和古战壕进行保护开发,更好传承红色基因。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翁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