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妇女抗日救亡运动的杰出人物方玉莲。
1939年媒体报道方玉莲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梁兰和郑章计合影。 受访者供图
64岁的方玉莲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三次发动募捐支持抗战。她还以丈夫开的杂货店为据点,掩护地下党组织活动。
郑章计决定照顾烈士谢启荣的母亲梁兰余生,视她为亲人,成就了一段佳话。
让我们一起重温百年历史中的感人故事,感受党群鱼水情深。
A 她64岁高龄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冒险前往前线慰问战士
她,64岁高龄依然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她,是知名侨眷,村中人唤其“周老太太”“双枪老太婆”。
她,三次募捐支持抗战,为前线将士送去慰问。
她,就是开平妇女抗日救亡运动的杰出人物方玉莲。
方玉莲1874年出生于开平,夫家是开平塘口仲和西成村的周瑞仁。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64岁的她参加了中共开平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妇女抗敌同志会,开展抗日救国活动。解放战争时期,方玉莲利用丈夫开的杂货店作为共产党军队的交通联络站,接待和掩护一大批出入游击区的革命同志,同时负责传送情报的任务。被国民党反动派围剿后,她前往香港,继续投身革命工作。
年过六旬毅然投身抗日救亡
1938年10月,中共广东西南特委在开平成立,特委领导人罗范群、陈能兴等人常借方玉莲家隐蔽活动,妇委委员周志筠也寄住在她家。
1937年和1939年,共产党员关山和邓碧瑶陆续到仲和小学教书,经常出入周家,方玉莲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方玉莲在这些革命同志的教导下学习认字,明白了革命道理,懂得了如何联系群众、宣传抗日,政治觉悟也有了很大提高。
方玉莲逐渐意识到,求神拜佛并不能拯救劳苦人民。于是,64岁高龄的她于1938年冬毅然加入开平县妇女抗敌同志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当时,开平县第一位女党员邓碧瑶是妇女抗敌同志会的负责人,她们是战友,更是亲人,方玉莲把邓碧瑶当作女儿看待。
三次奔赴前线慰问战士
加入开平县妇女抗敌同志会后,方玉莲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为了抗日救国每天串门入户做宣传发动工作、开展抗日募捐活动。为了推动募捐,她带头捐出了一对金耳环。
方玉莲不仅募捐支持抗战,还团结妇女抗敌同志会的同志到前线为战士送去慰问。
1939年春节,方玉莲在大年初二凌晨柱着拐杖,冒雨挨家挨户派送印着“抗日必胜,发财添丁”“有钱出钱,好子好孙”的拜年红帖,获得了村民们的支持。她和妇女抗敌同志会的同志将募集到的慰问品送给江防司令部和在水口、新会的战士。这次劳军活动是开平县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平妇女群众运动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为了进一步推动募捐活动开展,开平县妇女抗敌同志会安排方玉莲带着“游击之母”锦旗,到台山、恩平等地扩大宣传,密切各地妇女之间的联系。她还随邓碧瑶到赤坎演街头剧,号召妇女站起来求解放,团结抗日。
1939年4月,方玉莲冒着生命危险、扶着拐杖,带着一群妇女,把募集到的慰问品及开平县妇女抗敌同志会购买的一批衣物、食物,步行几十公里送到鹤山古劳,慰问抗日战士。
1939年冬,由于日寇长期封锁,药品严重缺乏。为解决这一难题,方玉莲又与一些同志到香港募集了药品、布料和胶鞋等物资,回乡后随队赴恩平慰问伤兵。
方玉莲的爱国行动对抗日前线的战士影响很大,一些游击部队还给方玉莲送来“老犹救国”“妇女先锋”等锦旗和奖状。
前往香港继续革命工作
方玉莲因为抗日宣传、募捐慰问和掩护地下党等一系列工作,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土豪劣绅的恐吓,但她毫不畏惧,从不动摇,始终坚持革命斗争。方玉莲以丈夫开的一间杂货店为据点,掩护地下党组织的活动。
1948年,地下党组织在塘口开展武工斗争。一些来自港澳或外县的革命同志经这间杂货铺转入恩平等地的游击区。方玉莲还掩护粤中纵队司令员吴有恒在家里隐蔽活动一个多月。为接待他们,方玉莲变卖了家中值钱的东西,并发动乡亲为武工队筹款筹粮。她在做好掩护工作的同时,每天还为革命同志安排好食宿。
1949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围剿,冲进方玉莲家里进行大洗劫,并扬言出“花红”捉拿方玉莲。方玉莲在群众的掩护下乔装打扮,坐小船到新昌埠转乘轮船,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封锁,安全抵达香港。
方玉莲到达香港后,没有停止革命工作。她在一间戏院的群众集会上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压迫人民的滔天罪行,宣传了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大赞游击队的好作风,讲述了解放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获得解放的事实,使侨胞和港澳同胞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方玉莲从香港归来,就任粤中区妇女联合会委员,动员群众支援解放海南岛。此后,方玉莲被推选担任开平县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当时,省政协委员每月有生活补助,方玉莲为了不增加国家的负担,坚持不接受。有一次,省政协给了方玉莲100元营养补助费,她将钱捐给了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0年,方玉莲逝世,村民和塘口公社代表为她开了追悼会。
值得一提的是,方玉莲一家都投入了革命事业,为解放全中国、使劳苦大众翻身而奋斗。
除了方玉莲夫妇,她的儿子周晃也是一名英勇的革命斗士。1937年8月18日,周晃和关山、谢创、胡剑魁3名党员在谢创家召开会议,成立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会上,选出谢创为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书记,关山为组织委员,胡剑魁为宣传委员,周晃为支委。
B 他决定照顾烈士谢启荣的母亲余生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952年,25岁的党员郑章计来到开平塘口开展土改工作,住进了谢启荣母亲梁兰的家中。梁兰将孤儿郑章计视为孙儿般对待,郑章计也决定致敬谢启荣先烈,赡养梁兰。此后30余年,郑章计一直视梁兰为亲人,一家人一起生活,成就了一段佳话。
郑章计回忆:“(梁兰)她一见我是军人就非常欢喜,可是一讲到她的儿子谢启荣烈士,便伤心流泪。我是军人,也打过游击战,特别敬重烈士。当时中国解放了,我义无反顾地挑起照顾她余生的责任,这也是对先烈英灵的告慰吧!就这样,我们一起生活,梁兰一直把我当孙儿对待。几十年来,我们一家人相处融洽。”
“在我的印象中,曾祖母很疼爱父亲,父亲也很敬重曾祖母,虽然两个人话都不多。”郑章计的女儿郑卓平说。
梁兰在人生最后3年患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作为护士的郑卓平主动承担起照料梁兰的责任。“她是我们最亲的亲人,她也很爱我们,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郑卓平说。
此外,郑卓平告诉记者,当年谢启荣的战友关山、谢创、关南等革命先辈都十分牵挂梁兰,把梁兰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一起照顾梁兰。他们虽然因为工作常年不在开平,但时常托人探望梁兰,一回到开平也会去看望她,这份革命友谊非常珍贵。
今年,郑卓平受父亲郑章计的委托,特地从海外回国,找到塘口镇政府,将谢启荣故居交给政府托管,希望修葺和保护故居。目前,塘口镇政府已托管谢启荣故居,正积极争取资金将其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文/翁丹萍
图/开平市档案馆
(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