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开平市沙塘镇联光村的劳培故居经过修缮,将被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革命者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浴血奋战。十年后,孙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沉痛悼念,并给予了此次起义高度评价:“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队伍役并寿。”
此役称为黄花岗起义,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死于革命的志士人数不明,后得遗体七十二具,葬于广州黄花岗。
祖籍为广东省开平市沙塘镇的新加坡华侨劳培(1885-1911年),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14岁加入天主教会,随神父往广州、潮州等地传道。20岁赴新加坡,投身民主革命。26岁参加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黄花岗起义将华侨与中国革命从此紧密联系起来,劳培等不畏牺牲的先辈用鲜血浇灌了孕育红色基因的沃土。
文/图 潘贤珍
历史 走上革命道路 播下振兴中华的种子
沿着青石板路,走在沙塘镇联光村,劳培故居的青砖墙、飞檐翘角诉说着岁月的变迁。跨过高高的门槛,百余年前劳培曾居住的房间里,还保存着古旧的桌凳、书柜。
14岁那年,劳培加入天主教会,不久便从家乡拜别父母,跟随神父前往广州、潮州、揭阳等地传道。在外地传道,劳培所见所闻都是清廷的腐败、人民的穷困、国家衰弱,他在心中酝酿着如何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匈奴未灭,何以为家!”18岁,劳培请假回乡省亲,父母见他已长大成人,便提出与他论婚事,却被他婉辞推却。
不久后,劳培也向神父请辞,前往新加坡,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1909年,同为革命者的华侨周之贞、谢心准在新加坡创办革命侨报《星洲晨报》,劳培经安排,在该报担任记者。
《星洲晨报》“取晨钟以醒痴迷之意”、“志在趋时醒世”,革命言论激烈,工作人员多为华侨革命者。该报揭露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种族压迫,大力宣传民族革命,颇有成绩。
但实际上,《星洲晨报》的办报条件极为艰难。就其印刷而言,失去其他报刊的支持后,该报迫于无奈用旧铅字暂供印刷,字版模糊,对读者造成阅读障碍,销量下降。然而,办报的革命志士们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竭力维持运营,继续在华侨中进行革命宣传。遗憾的是,1910年秋,《星洲晨报》还是因资金不足,走向停刊。
满腔爱国热情
华侨与中国革命从此紧密联系
除办报宣传革命外,劳培还在经济上支持革命活动,而且积极参加革命起义。
在新加坡期间,劳培工作所得薪金,据不同情况的需要,一部分寄回家乡给父母作生活费,一部分则捐作革命活动经费,自己留用甚少。
1910年11月,黄花岗起义前夕,南洋各地侨胞纷纷捐款支持革命,这些侨胞以小商人和一般工人为多,有的把自己一两个月工作所得的血汗钱捐出来,有的甚至慷慨毁家,以纾急难。爱国之情,闻之使人动容。
黄花岗起义前,各地革命者还组成了一支五百人的“选锋”领导起义,使他们在起义队伍中起模范作用。此时在新加坡的劳培也积极要求参加起义,经统筹安排,最终被吸收为“选锋”队员,从新加坡经香港秘密回到广州参加起义。
无论是经济上的尽力支持,还是革命行动中的踊跃参与,都是华侨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诠释。通过这一次的斗争和流血牺牲,真正把华侨和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半,由海内外百余名革命者组成的“选锋”队对两广总督署发起冲击,“选锋”队兵分几路,与敌人浴血奋战。经过一夜激战,清军倾巢而出将起义镇压下去。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死难革命志士人数不明,后得遗体七十二具,葬于广州黄花岗,劳培亦在其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
以身殉国
“黄花岗精神”激励中华儿女
劳培在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前夕,写下一封绝笔书转交其父,绝笔书写道:“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是次儿参加黄兴将军举义,乃势所必然也,儿是次乃参加敢死队之前锋,负责主攻两广总督府,儿料必死无疑,但所累双亲之苦,弟妹年幼,欠衣缺食耳。然儿此举是有益于全国同胞者也。大人今后自然明白,伏愿大人恕之谅之,刻以时机紧迫,刻不容缓矣!更不多写,伏祈珍重,就此绝笔。”
起义失败后,革命者潘达微经多番周折,才最终在广州红花岗安葬牺牲的烈士。后来,他在《平民报》发表了《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一文,公开宣布了“七十二死难者已经殓葬”的消息。在文中,潘达微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其深意与“菊残犹有傲霜枝”相关,以喻七十二烈士“其品格之高尚,行谊之磊落,爱国之血诚,殉难之慷慨”。
鲁迅先生曾在《黄花节的杂感》一文中写道:“这次起义(指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当年十月就是武昌起义,第二年,中华民国便出现了,于是这些失败的战士,当时也就成为革命成功的前驱。”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加快了清朝政府的灭亡,唤起了国民的革命斗志,仅半年之后,清王朝便在武昌辛亥革命的炮声中灭亡了。
怀着满腔的爱国主义热情,一心救国救民、复兴中华民族,劳培参加黄花岗起义,以坚毅不挠的精神参与推翻帝制,就算明知会牺牲,仍告别亲人,勇赴战场。此种忠笃义烈的精神,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昌盛而努力奋斗。
传承
革命精神生根发芽
故居被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砖墙稳重、庄严,黛色瓦顶古朴、低调,又富有特色,再配以古色古香的飞檐翘角、雕花门窗,劳培故居尽显现岭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故居位于开平市沙塘镇联光兴贤旧村,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始建于清末,至今有150多年历史,故居承载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劳培为国捐躯、谋求民族复兴的铮铮铁骨与不朽的革命精神。
爱国华侨劳培为民主革命开辟道路的英勇事迹在村里口耳相传,深深地影响着联光村,以及从村里走出的一代又一代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爱国主义者。
为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遗迹,沙塘镇计划以劳培故居、“太史第”等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历史遗迹为载体,打造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该项目分步一体推进,包括劳培故居整修、“太史第”学堂修缮改建、红色文化长廊建设三个部分。
据介绍,在开平市委政研室、村集体的支持下,沙塘镇共投入20多万元对劳培故居进行内部修缮。与此同时,按计划投入建设劳培故居至“太史第”外部道路,实现劳培故居与入口形象展示区“太史第”的互联互通。沙塘镇还计划将“太史第”原址重修,建立“劳氏群英馆”、“太史第”广场以及文化连廊,利用展板、雕塑和投影设备,陈列联光村17名爱国英雄事迹,选取联光村英雄事迹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制作成连环画,形象生动地讲好红色故事,与劳培故居等参观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助推红色教育基地整体建设有序高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