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平市塘口镇宅群村“红心农场”,年轻的“90后”村党支部书记方晓莹正在田间巡查,一会儿工夫汗水已经湿透衣衫。今年入夏以来,她和党支部党员几乎每天都要巡查一遍,查看田间有没有害虫,确保稻田里的水不会流失。
深耕“红心农场”,助力乡村振兴,这是宅群村党支部深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转化途径,是扎实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实际行动。
近日,“红心农场”首次丰收的稻谷完成晾晒,党员干部带着“爱心大米”慰问村中困难长者。“这次给我们送的大米是党员种植的,老人们吃得特别香,非常感谢党组织。”今年53岁的媚姨感激地说。
文/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黄景林
党员干部化身“农夫”
今年以来,宅群村党支部党员多了一份工作——深耕“红心农场”。这个占地0.67公顷的农场绿意盎然,只是田地里辛苦劳作的农夫被党员先锋“红马甲”所代替。
据了解,“红心农场”由宅群村3名党员干部出资租赁,并由7名党员、村干部利用下班时间和周末细心管理、种植。
谈到宅群村党支部开发“红心农场”的初衷,方晓莹说:“我们希望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推动乡村振兴,营造‘党员先行,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积极发动村内多元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红心农场”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开辟红色主题教育新阵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借“红心农场”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勇挑重担、勇当先锋,种好党员“责任田”,真情服务群众,为困难群众送去绿色健康大米。另一方面,“红心农场”也成了党员和村民沟通互动的平台,进一步促进党群关系,拉近党员和村民的距离,有利于打造多元参与、共治宅群的良好局面。
据介绍,由宅群村党员干部组建志愿队伍租赁田地种植爱心农作物,让党员干部化身“农夫”,因地制宜、开发闲置农田,并以“红心农场”为平台,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专项志愿服务行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来自党的关心、关爱。
自此,“红心农场”成了宅群村党员干部的“责任田”,是他们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的平台。一有空闲,党员干部就拿上锄头来到“红心农场”劳作。
收成送给困难长者
从小在宅群村长大的方晓莹,没少干农活,但在经营“红心农场”过程中“恶补”了不少农业知识,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方灿晖“取经”。
“红心农场”运作以来,党员干部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参与农田劳作,认真细心种植水稻,耐心等待农场的第一次丰收。终于,“红心农场”在今年7月喜迎第一次丰收,早造水稻收获了4000公斤。这些绿色健康的农家米,跟着党员干部走进了困难长者家中,收获了一片民心。
除了耕作、收割、晾晒,宅群村的党员干部还自行设计产品包装,将大米装袋,积极参与了农场的每一项工作。
“我们一有时间就会来浇水、施肥。终于有收成了,非常开心能与党员们一起来收割。”方灿晖捧着劳动成果说:“看到沉甸甸的稻穗,我们收获了沉甸甸的喜悦,可以给乡亲们送去绿色健康的大米了!”
在党员干部方荫业看来,“红心农场”通过租赁土地、聘请留守妇女耕作,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依托“两带一包”党建品牌,带动了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公益劳作,齐心协力推动乡村振兴。
“红心农场”的收成,将被用于走访慰问村中困难长者等群体和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另外通过线上销售、联动企业单位进行义卖,销售所得资金将作为农场的运作资金和宅群村公益服务基金。
凝聚党群力量 共建幸福家园
连日来,方晓莹带领党员干部拿上亲手种植的“红心农场”大米入户慰问,分批送给宅群村的困难长者。同时,党员干部在入户探访的过程中收集村情民意,了解村民、长者的困难与需求,形成问题清单并一一解决,用心用情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进一步深化为民服务工作,提高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方晓莹表示,“红心农场”将成为宅群村创新党群服务、深化党建品牌的重要平台。宅群村将以“红心农场”为桥梁纽带,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先行,带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下一步,宅群村将联合塘口镇司法所,组建社矫对象志愿服务队,由党员干部带领社矫对象参与“红心农场”劳作,开展志愿服务,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并尽快融入社会。
此外,宅群村将结合积分制管理,由党员干部带动村民参与“红心农场”的公益劳作,深化“两包一带”党建品牌,凝聚党群力量,共建幸福家园。
目前,“红心农场”收获了早造水稻,刚刚播种晚造水稻,接下来还准备种植玉米和番薯等农作物。
蓝天白云下,“红心农场”上新种植的晚造水稻随风摇摆,长势喜人。方晓莹带着党员干部在田边望着这大片稻田,对下一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