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振桥从“颜值”到“内涵”全面升级。
潭江大桥成为开平城区地标性建筑。
开平素有“广东小武汉”之称,水多、桥多,城区内更有“三江六岸十八桥”。桥梁成为当地市民出行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开平市不断延伸空间,修建了各类桥梁。作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开平市大力开展桥梁“安、畅、洁、美”品质提升行动,让城区30座桥梁旧貌换新颜,全力打造美丽“桥都”,架起一座座“连心桥”。
守护安全 桥梁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这座桥好些护杆都断裂了,走在桥上感觉很不安全。尤其是上学放学时间,一有摩托车经过,看到学生扶着松动的护杆避让,感觉非常危险。现在全换成坚固的石质护栏,我们安心不少!”居住在宝源坊的王大爷说出了很多当地居民的心声。
开平市不少桥都“上了年纪”,走在这里,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以前宝源路桥桥面破损严重,每次开车经过都很头疼。”家住城区宝源南路的李幸媚回忆道。
位于城区的宝源路桥经历了无数风雨,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该桥是周边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随着年久失修,两侧护栏多处破损、锈迹斑斑,存在安全隐患。
连接开平城区三江路和冲澄路的冲澄桥,同样也存在让市民闹心的问题。冲澄桥原只设计了机动车道,而没有人行道。由于桥面狭窄,行人通过冲澄桥时,往往占用了机动车道,造成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开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改善冲澄桥通行条件。
针对群众的心声,开平市城管部门多次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于是,宝源路桥等城区多座桥梁品质提升行动拉开帷幕。冲澄桥也同步进行扩建改造,在原来的桥梁两侧各新建一座桥梁,桥梁全长143米,单幅新建桥梁宽13米,设置有行车道和人行道。三江桥、祥龙桥、荻龙桥、开平大桥、新海桥等桥面也焕然一新。
近年来,开平市持续开展城市桥梁通行能力“微整治”工作,通过对桥梁交通堵点实施“微创手术”,局部优化桥梁断面、拓宽节点路口,合理增加车道,优化车辆候车空间,提高通行能力。
精打细磨 提升桥梁养护水平
近年来,响应“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开平市在桥梁养护上也越来越精打细磨。
“哪儿坏修哪儿,随坏随修,小修小补高效解决,同步完善其他问题。”在开平大桥上,城管部门工程技术人员指着正在进行桥梁伸缩缝修复的地方告诉记者。开平大桥于1992年10月建成,连接长沙与新昌,是开平市首座双立交大桥,也是开平交通最繁忙的桥梁之一,开平人亲切地称它“二桥”。
如果把城市比作有机体,那么城市中的道路、桥梁就是一条条血管和动脉。为保障城区桥梁的安全运行,开平市城管部门组织“桥梁医生们”定期对城区30座大小桥梁进行“体检”,通过“望问测”的方法,对桥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并形成“体检报告”,做到“一桥一档”。
“望”——专职桥梁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目测观察并辅以卷尺等常用工具,对桥梁的表观缺陷进行检查,如桥面的碎裂、排水管堵塞、积水、栏杆破损等。
“问”——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询问和查看桥梁的日常养护信息、以往的病害信息等方式,了解桥梁的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养护措施。
“测”——借助桥梁检测车、裂缝测深仪、裂缝测宽仪、精密水准仪等工具,对桥面、桥梁结构等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精准检测。
“我们会根据桥梁‘体检报告’判断其健康程度,决定是否进行维修加固和病害整治。”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桥梁“体检”,及早发现桥梁病害及异常现象,及时进行“治疗”,保证市民出行安全。
长振桥是开平城区连接振华与港口的主要交通要道,由于建设已久,桥面狭窄,凹凸不平。经过城管部门的精打细磨,长振桥迎来了一次华丽变身,从“颜值”到“内涵”全面升级。升级后的长振桥,主车道、人行道得到重新规划,桥中央增设分隔栏,让行车更加安全。市民梁小姐点赞:“桥梁的改造从细节着手,比以前好太多了。”改造后的长振桥还在引桥上设置了两个观景休闲空间。“我们在江边散步后,可以到这里坐一坐,一边歇息一边欣赏江边的美丽风景。”居住在东方明珠小区的居民说。
“我们以‘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八字方针来实施桥梁养护管理。为了及时发现桥梁存在的问题,我们还设置专门的巡查队伍,全天候开展路面、桥梁巡查。”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开展桥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中,边查边改,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分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
记者了解到,开平市对存有严重隐患的桥梁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整改;对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的安全隐患,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前提下制订详细的整改方案,列出彻底整改时间表,并一直跟踪到安全隐患全部消除为止。
美化亮化 城区颜值“加分”
在外地务工的陈先生日前回乡开车路过潭江大桥时发现,桥面变平整了,行车更加平稳,“感觉城区的桥都变整洁美观了”。
潭江大桥是开平城区建设时间最早的大型桥梁之一,是开平中心城区连接长沙与新昌重要的交通要道,经过多次改建扩建。如今的潭江大桥,设计主体为红色,桥中主跨两端设有四座景观碉楼。该桥成为开平城区地标性建筑。夜幕降临,开平大桥像一条身披彩虹的巨龙横跨潭江之上。桥梁在水面上的倒影也五彩斑斓。
市民黄先生告诉记者,他就居住在开平大桥附近,每天晚上散步都会途经这里。黄先生说:“晚上,开平大桥格外显眼,大桥的功能性照明和装饰性照明点亮了开平城区,真好看!”
经过升级改造的桥梁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既为开平城区颜值提升“加分”,也为打造城市景观、丰富潭江夜游体系添力,更提升了周边市民的生活质量。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敖转优
★记者手记
提升桥梁品质需精治共治法治
桥梁是开平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桥,在改善通行条件的同时,更是搭建通行老百姓心坎的“桥梁”。生活环境好不好、行走的路桥是否安全、出行是否方便,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老百姓关注的“大事”。
修建桥梁、提升桥梁品质,解决了当地居民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这是开平市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中的一个缩影。
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开平市把提升桥梁品质当作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以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落脚点,开足马力对各大桥梁进行巡查、检测、维修、加固、美化、亮化。
桥梁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精细化管理,才能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延伸到细枝末节,真正打通城市治理的“微循环”,有效实现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城市管理者更应以“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工作理念,积极响应市民诉求,主动开展桥梁养护管理工作,从市民身边交通出行的小事出发,不断完善设施及服务细节,提升桥梁精细化养护管理水平,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桥梁的养护要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最大限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敖转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