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放的“两山”宣教馆,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系统认知环境治理、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的平台。
塘口镇自力村景区,实现世遗文化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大沙镇大塘面村,把美丽生态转化成美丽经济,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俯瞰开平,潭江、苍江、茭江穿城而过,三江六岸十八桥,江河碧水滔滔,城市郁郁葱葱。1833座碉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络绎不绝的游客穿梭在碉楼与村落中。天露山群山环抱,孔雀湖碧波荡漾,绿水青山引客来游,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
近年来,开平市以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抓手,深植“两山”思想,探索出特色产业、侨乡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两山”绿色发展开平路径。开平各镇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实现生态和美,在实践和创新中,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转化模式。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翁丹萍 通讯员/余家琦
A
增进百姓绿色福祉
在侨乡深植“两山”思想
一直以来,开平市多措并举深植“两山”思想。一方面,开平市加大“两山”主题宣传力度,促进“两山”理念深入民心;先后建成“两山”宣教馆、垃圾分类宣教馆,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系统认知环境治理、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的平台。
另一方面,完善制度建设,推动“两山”转化。组建“两山”建设工作办公室,统筹“两山”基地建设。印发并实施《开平市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开平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分工方案(2021-2023年)》《开平市2021年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要点》《开平市落实“两山指数”建设指标2021年目标任务》《开平市“两山”建设重点工程项目2021年度计划表》《开平市2021年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谋划涉及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民生福祉、生态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创新和资金保障等20项重点目标任务;发挥开平独具特色的侨乡优势,形成包含保护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和建立长效机制在内的共51项具体建设项目。
此外,通过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增进百姓绿色福祉,促进“两山”思想在开平落地生根。
生态效益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9月,潭江国考牛湾、省考新美断面平均水质均为Ⅲ类,水质优良;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8.2%,在江门市排在前列。开平全市完成18.5公里城市碧道建设,实施约289公顷(4336亩)封山育林,全域村庄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65%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高质量完成5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
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开平市通过推动“两山”理论的有效转化,促进社会就业、群众增收。以今年国庆假期为例,开平全市旅游实现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8.94%。社会效益持续体现,广大群众从践行“两山”理论的行动中获得真金白银的实惠,促进“两山”理念深植民心。
B
文化与生态协调发展
为美丽乡村注入文旅产业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是粤港澳大湾区仅有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一直以来,开平市文物保护部门不断完善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规划,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碉楼管理的智慧化,走在全国遗产保护的前列。
塘口镇自力村景区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典型代表。塘口镇在守护好“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同时,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成功走出了碉楼活化与乡村振兴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世遗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018年以来,塘口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域范围内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美丽乡村,促进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乡村处处好风光。
同时,塘口镇持续擦亮“世界文化遗产”这个金字招牌,助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晋级国家5A级景区;活化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发展全域旅游,激活域内文旅产业发展活力。塘口镇以“最美世遗廊道”打造“一线串四珠”发展布局,以世界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旅游发展,并逐渐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发展了研旅、农旅、文旅等多种旅游新业态。
例如,塘口镇推动以世遗文化为核心的研学旅游在乡村中发展壮大,其中,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中心的研学旅游深受游客喜爱和认可,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中心先后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和全国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个优秀推荐案例之一。
得益于世遗文化和乡村振兴的共融发展,塘口镇旅游业和生态环境互促互进,近3年来塘口镇高标准引入了11个优质项目,投资额超32亿元。如今的塘口,春赏花海开满田,夏有稻浪翻滚,秋有碉楼映余晖,冬有和风暖阳拂古村,美丽侨乡尽显风情。
无独有偶,赤坎镇通过龙头项目带动、提升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振兴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产业发展之路。
赤坎镇在充分保护文物与历史建筑的基础上,采用绿色建筑理念,重点打造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下简称赤坎古镇项目),建造世界级华侨文化旅游目的地精品,为开平市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台提供重要载体。
同时,赤坎镇以赤坎古镇项目为带动,发展全域旅游,提升基础设施,按4A级旅游景区标准推进赤坎新区景观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富有侨乡特色的智慧小镇、绿色小镇和人文小镇。
充分利用赤坎乡村绿水青山的优质美丽环境,发展文化产业,激活市场活力,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途径。
一是通过青砖回用使侨乡建筑遗产获得重生。建成侨小馆,再现侨乡风貌,引入商业体入驻实现价值外溢的同时,利用侨小馆作为特色餐饮孵化基地和粤菜师傅交流中心的平台优势,全方位促进全民参与发展,共建共享增红利。
二是通过交通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通过河道清淤、雨污分流,人工湿地的有效配置,对周边农田景观的整治,将古镇自然生态基底和原生农耕文化场景真实体现,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利用闲置国有建设用地(学校合并后空置的南楼小学)发展乡村酒店项目,引入开平文明餐桌示范点全堂乐乡村酒店。通过这些项目的带动,农家乐、农耕体验园等生态文化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激活赤坎市场活力,形成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和绿色低碳旅游的良好氛围。
三是大力开展“美丽廊道”建设,结合“河长制”和水污染防治等专项工作,以“三条线、三重点”整治工程带动自然村落景点“串珠成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深挖乡村旅游潜力。目前芦阳村级公园完成景观化改造,成为网红“打卡”村。三门里片区对村边、水边、路边进行旅游化、景观化改造。五龙圩片区对建筑风格进行协调化改造,清拆乱搭乱建,规范经营行为,建设绿化隔离带,双排行道树兼临时停车位。公福亭片区改造将以打造人居现代园林生态环境为准则,结合历史文化游径建设,整合快速道与华侨文化及古镇形象展示功能,对沿线进行文化艺术与旅游景观改造,打造国际级景区入口形象,提升通行与旅游体验。
C
美丽生态变“美丽经济”
绿水青山结出致富果实
大沙镇是开平市的边远山区、革命老区、水库移民区,又是重点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发展区,是开平市唯一限制工业发展的乡镇。大沙镇坐拥天露山、孔雀湖,生态环境优良,风景秀丽。但是在过去,当地村民却守着美丽山水过穷日子。
2018年以来,开平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以大沙镇为试点,将环境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发展“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结出致富果实,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以大沙镇大塘面村为例,该村面朝大沙河水库,青山遥望,生物多样,坐拥这样美丽山水的大塘面村却曾是大沙镇的发展落后村。近年来,大沙镇前后投入资金1000万元,全面推进大塘面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邀请专家团队和村民一起活用村中自然资源禀赋,建设生态社区,成立了村民市集合作社,开发生态文创产品、自然教育课程、生态夜观等旅游项目,推动生态产业、特色农业、文旅产业多业态蓬勃发展,让大塘面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据统计,从去年11月成立至今,大塘面村民市集营业额突破70万元。
美丽环境一步步转化成了“美丽经济”,实践“两山”理论让村民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实惠,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村民的环保意识发生了极大改变,从而形成了“保护美丽生态环境——转化‘美丽经济’——促进村民保护环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从打鸟转变成了观鸟,村民成为自然导师带领游客体验自然,一次服务可获得150元收入,现在没有人比我们更爱这片环境。”村民熊雪燕自豪地说。
生态是大沙的底色,更是大沙的致富宝藏。近年来,大沙镇充分利用本镇的好山、好水、好空气,推动特色农业兴旺发展,打造了大沙天露茶、大沙天露贡柑、大沙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镇现有皇帝柑、沃柑、青梅等水果种植面积500多公顷,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00多公顷,茶园(田)面积今年也将扩种至1300多公顷。2020年,全镇现代农业年产值达2.3亿元,其中,茶叶产业和以皇帝柑为主的水果产业年产值突破1.3亿元。同时,观山望水、品茶赏花的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大沙镇党委书记邝卫民指出,大沙镇将通过“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三结合发展模式,以打造全省首个全域生态茶园专业镇、大湾区优质矿泉水生产基地、大湾区华侨康养基地为目标,积极布局域内产业发展,即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全域生态旅游产业,探索发展绿色工业,并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兴镇富民,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D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两山”转化模式多样化
一直以来,开平市激励全市各镇(街)因地制宜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立足自身优势,探索践行“两山”理论的新路径。在实践和创新中,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转化模式。
“鹅乡”马冈镇以绿色发展为抓手,推进马冈鹅全产业链发展,聚焦乡村旅游,实现“鹅翔碧水”、生态和美。
马冈镇立足马冈鹅优势产区和特色品牌优势,按照政府引导、绿色生态、品牌带动原则,高标准建设一批种鹅、棚鹅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实现马冈鹅生态养殖和粪污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着力提高马冈鹅综合开发利用率,开发符合大健康、绿色无添加理念的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培育优之名马冈鹅有限公司等一批本土大型马冈鹅养殖企业。成功引进投资11.7亿元的马冈鹅全产业链生态发展项目,谋划马冈鹅屠宰加工、冷链配送一体化建设,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同时,马冈聚焦乡村旅游,引领休闲旅游新风向。花大力气打造牛山龙辣木庄园、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2处超10公顷的休闲游憩绿地。在此基础上,引进投资3亿元的开平悠马湾茶谷生态旅游基地项目,谋划打造占地约1500亩的悠马湾古茶园。投入240多万元建成集景观展示、休闲游憩、自然科普、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北湖古树公园。优化水库移民村周边环境,投入400多万元建设六圩水库移民公园,园区主体和观光栈道已建成对外开放,大沙河水库秀丽风光成为马冈乡村生活美丽画卷。
无独有偶,在龙胜镇,该镇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培育地方特色产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江门市国家小微双创龙胜汽配示范基地,擦亮“湾区汽配龙胜造”名片。在革命烈士周文雍的故乡百合镇,该镇突出党建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美丽乡村与美丽圩镇共建共美,大力推动产业重构、社区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