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工程”镇(街)社工服务站全覆盖,驻村社工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开平社工行业发展的挑战与破局
社工入村上门走访特殊群众,除了生活所需物资,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带去心理上的支持和辅导。
社工入村上门走访特殊群众,除了生活所需物资,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带去心理上的支持和辅导
“双百工程”社工以“脚画地图”的方式入户走访,及时发现尚未纳入兜底民生保障网的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协助找到合适的救助政策和救助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兜底民生服务对象台账。 水口镇供图
阿超家住开平市龙胜镇,10多岁时的一场意外,导致他肢体残疾。阿超年近半百,靠低保生活,一个人住在村里残破的屋子里,平时几乎不出门,也不与人说话。一年多前,几位社工走进阿超的家,也走进了他的心里,不仅不时给他带去生活所需物资,也通过与他交往、谈心,尝试解开他的心结,提升他的自信心,帮助他重新融入社会。
像阿超这样的特殊人群,往往散落在村(居)中的一隅,在为他们带去援助和希望的过程中,社工的力量不容忽视。目前,开平市有专业社会工作者598人,社工机构15家,从事社会工作专职人员250余人。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社工行业也面临待遇低、招人难、专业水平有待提升、服务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
今年,开平市有力推进“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以下简称,“双百工程”)相关工作,现已设立“双百工程”社工服务站15个,实现了乡镇(街道)社工服务站全覆盖,有“双百工程”社工服务点26个,聘用“双百工程”社工96人,为社工行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如何一一击破发展过程中的困局,让社工这一朝阳行业的光与热持续入户入心,使更多群众受惠呢?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潘贤珍 (署名除外)
落地
镇(街)社工服务站实现全覆盖
10月20日,开平市“双百工程”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全部正式挂牌运作,标志着开平实现了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
去年11月,广东省民政厅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实施“双百工程”,通过全省社工站(点)100%覆盖来实现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进一步发挥社工在基层民生保障方面的积极作用,立足镇街、深入村居,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为保障“双百工程”顺利实施,开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双百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2021年市十件民生实事,印发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日常工作由开平市民政局负责,各镇(街)党委政府,开平市财政局、人社局、妇联、残联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推进工作措施落实。
据悉,“双百工程”社工站(点)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建设和管理,社工站再将所辖村(居)分成若干个片区,依托村(居)现在资源建设村(居)社工点,社工点是社工站派驻村(居)的服务点。目前,开平市投入资金85.5万元,全市各镇(街)已100%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村(居)社会工作服务点覆盖率达50%。
10月8日,李婷开始到水口镇红花村社工点就职,成为了开平的首批“双百工程”社工之一。一个多月来,她和同事以“脚画地图”的方式在村里入户走访,及时发现尚未纳入兜底民生保障网的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协助找到合适的救助政策和救助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兜底民生服务对象台账。
据介绍,“双百工程”社工将在镇(街)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立足镇街、深入村居,整合惠民政策和相关慈善、志愿服务等资源,统筹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和留守儿童、特殊困难老年人、留守妇女等开展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
“以前我们这些工作只能依靠村(居)委会的干部和镇里的民政干部去完成,不专职也不专业。现在社工进驻村(居)了,把这些工作做实做深,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开平市水口镇公共服务中心主任谭华超告诉记者。
按照“双百工程”进度安排,开平市将在2021年底前统筹做好新录用社工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业督导等工作,在2022年6月前继续配合上级民政部门组织招聘社工工作,确保2022年底前实现社工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能量
进村社工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驻村社工将会为基层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带去什么呢?记者了解到,在“双百工程”落地开平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一部分的社工依托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进入到村(居)里面为需救助人群带去专职、专业的服务。
“阿超的自尊心很强。他平常出门倒垃圾都要等到晚上8点,自己推着轮椅,悄悄地到村里最远的那个垃圾收集点倒。”开平市惠群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惠群社工中心)的社工谢艳芬告诉记者,“我们的社工最开始跟着村委会的干部上门走访时,他也不和我们说话。”
依托龙胜镇购买的社工服务项目,阿超被确定为重点服务对象,谢艳芬和同事们便定期到他家里走访。阿超住的是残破的老屋,加上行动不便,家里比较脏乱,社工们就帮他收拾屋子,把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天冷了,知道他坐着看电视会冷,社工们走访回去以后便链接相关爱心资源,下一次见面就给他带来了一件棉衣……
“很多像阿超这样的特殊人员,一开始是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的,如何一步步让他们接纳我们,需要爱心和耐心。”这是谢艳芬在一线的社工工作中积累到的经验。
如今的阿超变得不一样了。他家的虎尾兰开花,而上门走访的社工们错过了花期,他会兴致勃勃地从手机里翻出照片和大家分享。这样的举动,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社工们给特殊人群带去的不仅是一袋米、一罐油的物质资助,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支持和辅导。
梁叔一家也是谢艳芬和同事们在龙胜镇的重点服务对象之一。梁叔中风后长期卧病在床,他的儿子肢体残疾无法外出工作,他的孙女则患有自闭症而生活无法自理。他的妻子已到古稀之年,却要一个人在家照顾着三个人,全家的生活来源就依靠另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我们到梁叔家主要是进行家庭压力疏导,开导梁叔,跟他的妻子聊天,给她做心理辅导,教给她一些照料特殊家庭成员的技能等等。”谢艳芬说。
惠群社工中心行政总监张丽告诉记者,在入村走访或开展社区康乐活动中,社工们有时也会发现不在村(居)委会救助名单中的特殊人群。
“比如有的留守儿童,家长每个月都按时汇生活费,但其可能因为家庭教育缺失而出现言行举止异常的情况,这就需要外部力量提前介入。”张丽表示,这种类型的需救助人群是没有办法通过其经济情况排查出来的,往往需要社工在长期的深入走访中凭着专业触觉发现。
“当了社工之后,我才意识到,有很多人想奉献爱心却没有办法精准地找到救助的对象。”谢艳芬说。而社工正是政府、社会和困难人群之间的沟通桥梁。据介绍,社工们入户走访特殊人群之后,会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与政府有关部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链接资源,例如为需救助对象申请符合条件的政府救助金、具体所需物资、介绍参与技能培训、就职岗位等,将救助供需精准对接起来。
这些的背后体现的正是社工的专职性和专业性的优势,这是短期性义工、志愿者无法做到的。社工在为政府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的过程发挥着强大的作用,是让基层民政政策切实落地的重要协助者。
挑战
社工行业发展面临的“困”与“破”
惠群社工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开平市第一家社工机构,而开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也于同年成立。这一年,开平的社工行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当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越来越多人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成为持证社工。社工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社工专职从业者渐渐多了起来,社工服务辐射到了更广的领域和区域。
“‘双百工程’会对整个社工行业发展带来好的影响。”张丽认为,更多专职社工加入服务行列,受惠群众的覆盖面更广,机构社工和“双百工程”社工相互沟通,整合资源,将会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双百工程”启动之际,开平的社工机构从业人员也曾担心“双百工程”会对现有社工机构带来冲击。毕竟,“双百工程”社工全部由乡镇政府(街道办)直接聘用和管理,这种新的探索改变了以往政府从社工机构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
实际上,这些年来,开平的社工行业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
“招人难。”张丽坦言,社工工资待遇相对偏低,但招聘时对社工的专业性要求又比较高,“很多时候,符合专业要求的人会选择工资待遇更高的工作。”就算招到了人,待遇与能力要求的不匹配,也会导致社工行业的人员流动率高,也就是人员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
有资深社工从业人士认为,这不仅是社工机构面临的问题,在落实“双百工程”的过程中也需警惕:“偏远地区招人和留人会更难,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愿意驻扎在偏远村里。”
开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温建红2011年开始在广州从事社工行业,不久后,她回到开平,“当时的开平,社会对于社工的认知度还不高。”这是她最初的感受。如今,她也渐渐感受到了变化:“越来越多人知道社工和义工的差别,知道我们的专业性所在,政府部门也会有意识地主动向社工机构购买社工服务。”
不过,政府购买服务成为了社工机构唯一的资金来源,机构本身的自我造血能力差,也为开平的社工机构埋下了一个巨大隐患。张丽说:“一方面我们的自主性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不少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是短期性的,资金来源单一对机构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谈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她表示,找到其他资金来源至关重要,“之前在深圳有过企业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的例子,这是可以探讨的方向。”
从另一方面讲,“双百工程”的落地,让社工服务以两种方式存在,其一是政府从社工机构购买服务,其二是政府直聘,两种模式的效果和问题几何,会在日后见分晓,到时候可以总结和完善,进一步促进社工行业的发展。
修炼
让“朝阳”的光与热入户入心
“明天会更好。”在采访最后,张丽用这样言简意赅的话来总结社工行业的未来。在开平从事社工专职工作已有7年,张丽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了解,并对未来充满希望。无论是她所在的惠群社工中心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抑或是她在今年成为了开平首位来自社工领域的人大代表,在她看来,都是这座城市对于社工行业的认可和重视。
近年来,江门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障社工行业的发展,如把社工人才发展纳入了《江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江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及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薪酬待遇试行办法》《江门市民政局关于江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基地和江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点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等,开平市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也结合开平的实际,为社工在开平的发展提供刚性保障和柔性支持。
11月5日,由开平市民政局主办的“双百工程”岗前培训班(第一期)顺利开展,开平市内各镇(街)90余名“双百工程”社工参加培训。据悉,此次岗前培训共分为两期,第一期培训内容包含社会救助工作、医疗救助政策专业培训,邀请江门市首批本土社工督导田利伟和开平市医疗救助培训讲师黎展华进行授课,由开平市优秀社工代表讲述“双百工程”基本知识和社会工作基本方法,并分享工作经验。11月23日是第二期,由开平市民政局相关股室业务骨干对新招聘社工进行民政政策培训。
实际上,为促进社工行业发展,这些年来,无论是开平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或者是开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各社工机构等,都根据需要举办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让一线社工掌握各级民生政策,学习社工理论知识、实践方法,了解心理学、法学等各学科知识……为提升社工的整体专业水平而不懈努力。
“有的人觉得,社工就是组织社区活动,没什么难的。但专业的社工也许可以在活动参与者的互动状态中发现可能存在的亲子沟通、被虐待、疏忽照顾等等的问题,提前介入帮扶有需要的人,防止悲剧发生。”在温建红看来,社工首先要思考自己是如何看待社工的工作的、自己认不认可社工的工作,然后才有动力去主动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可见,除了外力支持,要促进社工行业发展,从业人员积极主动修炼“内功”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