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碧道、观光绿道、健身骑行道——开平市的碧道拥有多种功能,且碧道沿途田园山水风光无限。
赤坎左岸雕塑广场就是潭江百合至赤坎段碧道的节点景观之一,融合了碉楼文化、侨乡文化、侨乡特产等元素。
开平推进碧道建设,为市民提供康体、休憩、游玩的滨水场所。
开平美丽碧道,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冬日傍晚,夕阳西下,凉风拂面,江水悠悠,苍江长沙段碧道在苍江边蜿蜒向前。碧道上,有人在江边漫步,有人在骑行,也有人在跑步。
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是开平市的“金字招牌”。开平扎实推进碧道工程建设,串联起辖区的江、湖、城市公园、乡村美景,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为群众打造一流生活品质。
在基本解决河涌水质黑臭问题后,近年来,开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从单纯治水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转变,通过加强水生态环境修复,把碧道建设与开平碉楼文化、侨乡文化深度融合,还清于水、还水于民、还绿于岸,呈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岭南水乡景致,建设老百姓休闲游憩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打造理想水生活。
如今,一条条穿城而过的碧道各具特色,成为市民的休闲地、亲水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敖转优
A
“一张图”推进 探索碧道建设“开平样板”
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河流湖库及海岸带为载体,兼具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的复合型廊道。开平市将碧道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中小河流治理等工作相结合,高标准编制《开平碧道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积极探索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碧道建设“开平样板”。
据了解,开平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编制完成碧道总体规划,实现“全市一张图”,《方案》则细化了碧道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着力推进潭江百合至赤坎、潭江三埠、潭江水口、苍江长沙、大沙、塘口、三埠迳头围等七段碧道建设,建成贯通开平全市的碧道骨干体系。诗意碧道、观光绿道、健身骑行道——开平市的碧道拥有多种功能,且碧道沿途田园山水风光无限,水碧岸美的生态效益和水岸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现。
如位于开平市中心城区的苍江长沙段碧道,其沿苍江两岸建设,始于苍江大桥,止于苍江与潭江交汇处,总长约2.88公里。该碧道沿线以城镇景观为主,串联开平城市广场、苍江健身广场等户外活动场所,并穿过曙光桥、长振桥、苍江桥等桥梁,为居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休闲去处,让群众享受到“绿色福利”。
“每天吃完饭,带着家人在江边散步,感觉特别舒服。”一到傍晚,住在开平东汇城附近的市民总会到苍江长沙段碧道上散步、骑行。市民王小姐表示,自从家门口的碧道建成后,和家人一起散步就成了最开心的休闲方式。
又如,依托开平市大沙镇山环水抱的优势,开平在建设潭江大沙段碧道时,注重串联碧道周边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打造一条滨水乡村文旅碧道。如今,潭江大沙段碧道已成为开平最具魅力的生态情景绿道、最美全域旅游风景体验线。在乡村绿道上,村民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B
融入“侨”元素 展现开平独特魅力
碧波荡漾的潭江河面,优美的自然风光,惟妙惟肖的侨乡特色雕塑……潭江百合至赤坎段碧道旁,建设了赤坎左岸雕塑广场,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打卡”。
据了解,潭江百合至赤坎段碧道串联百合镇、赤坎镇,起点为百合镇马降龙桥,终点为赤坎镇南楼,总长12.39公里,为乡野型碧道。碧道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有开平立园、三门里、赤坎古镇、马降龙碉楼群等景区。
近年来,开平市十分重视侨乡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展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通过融合“侨”元素,打造侨乡文化传承新载体。这一点也体现在碧道建设上。据悉,在建设潭江百合至赤坎段碧道时,开平融入侨乡特色元素,重点突出碉楼文化,致力打造具有开平特色的碧道样板工程。
赤坎左岸雕塑广场就是潭江百合至赤坎段碧道的节点景观之一,融合了碉楼文化、侨乡文化、侨乡特产等元素。“不少大片都在开平取景。这个节点景观以雕塑的形式,再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一幕,让大家感受开平的碉楼影视文化。”开平碧道建设项目经理胡思磊表示。
“这里不只是漫步休闲的碧道,更是一个文化驿站,甚至是一个旅游景点,把开平的独特魅力进行了呈现。我们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了解当地文化。来一趟,值了!”来自新会区的游客方先生如是说。
C
发展“美丽经济”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碧道对于带动乡村产业兴旺也起到重要作用。碧道两旁,农家乐、民宿、采摘观光园等业态不断兴起,乡村充满勃勃生机,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潭江大沙段碧道沿大沙河水库而建,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水库风光,一边是大片农田。一到周末,就有不少来自广州、中山、珠海的骑行爱好者到大沙镇骑行。“大沙镇的碧道依山傍水,这里山清水秀,有小时候家乡的感觉,大沙镇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是让人喜爱。”来自珠海市的骑行爱好者王贤说。
美丽的碧道为大沙镇带来了“美丽经济”。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被碧道吸引而至,大沙镇的人气也越来越旺,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小生意。农户们种了茶叶、百香果、皇帝柑等农产品,供骑友们采摘。
“现在,不少人带着孩子来大沙镇的碧道赏山水风光,享田园乐趣,感受新农村的美好。”大沙镇联新村村民梁洪灿说。
“碧道不仅成为游客的‘打卡地’,更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开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碧道建设,开平景区周边村庄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旅游兴旺。如今,越来越多村民利用自家闲置的房屋经营民宿、农家乐等。
相关链接
开平着力推进七段碧道建设
江门市高度重视碧道规划建设工作,将全市29段共260公里的碧道采用统一打包、统一推进的EPC+O模式实施。其中,开平市共有七段碧道,全长约43公里,总投资5.6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部分。目前,开平碧道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可基本完成各河段的主体建设,打造具有开平特色的样板工程。
记者手记
发挥“碧道经济”效应
让群众“钱袋子”更鼓
近年来,开平市以碧道为载体,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田河江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将碧道建设与黑臭水体整治、水污染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城市品质提升工作、旅游资源开发等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有侨乡特色的水文化景观带和风光带,为市民提供康体、休憩、游玩的滨水场所。
潭江大沙段碧道、潭江百合至赤坎段碧道、苍江长沙段碧道等一批碧道成为当地热门休闲地和旅游新名片。
开平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继续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进一步改善试点区域的基础设施,真正让碧道不仅是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还成为留住乡愁的文化休闲漫道。同时,还需盘活全域旅游资源,以美丽风光吸引各地游客,还要通过发展农家乐、餐饮、农产品销售等,发挥“碧道经济”效应,让沿线百姓“钱袋子”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