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开平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展》在周文雍故居展出。
开平市博物馆是开平市可移动文物和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陈列、收藏、展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平市重要旅游观光场所与外界了解开平市的重要窗口。自2018年新馆落成使用后,开平市博物馆就成为热门“打卡地”,丰富的馆藏、品质的展览、多彩的活动、鲜活的文创,以及不断创新的展览形式,无不俘获市民的心。
2021年,紧紧围绕开平市三大城市愿景和“六大行动”,在开平市委市政府、开平市文广旅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开平市博物馆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厚积侨乡珍宝,活用历史文物讲好开平故事、弘扬侨乡文化,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化需求,以创新意识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使得该馆走进人们心里、走向广阔未来。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翁丹萍
通讯员/周孟斯
办“能说会动”的展览 用心用情讲好开平故事
以文物共情,让历史说话。开平市博物馆精心策划展览,让历史文物“活”起来,通过实物、图片、雕塑、模型、场景、多媒体等多种展陈手段,立体展示了几百年来开平的历史文化变迁,让观众感受到华侨之乡、碉楼之乡、艺术之乡和建筑之乡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据统计,2021年,开平市博物馆共举办了专题陈列展览5个、图片展7个、VR虚拟展览3个、巡展32场,以及交流展2个。其中,原创展览有3个陈列展和1个图片展,外展2个,引进展览7个。一年来,开平市博物馆共接待进馆参观人数约8.5万人次,巡展参观人数约2万人次,社会效益显著。
以展观史,打造党史学习教育阵地。开平市博物馆注重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华侨家国情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华侨家国情怀。
2021年5月18日,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开平市博物馆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红色专题展览《铭记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开平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展》,共吸引参观人数约3万人次,进一步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热情。
2021年11月11日,开平市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一封心形情信,这封来自1931年的银信,以“亲爱的琼”为甜蜜开头,以“祝进步健康”的脉脉深情结尾,引起了大家的围观和关注。这是开平市博物馆举办的《一纸情长——开平侨批(银信)专题展》的展品,该展览展出了113件(套)银信,这些漂洋过海的信件仿佛向观众诉说着当年海外侨胞问候年迈双亲、夫妻双方互诉衷肠、父亲为新生儿取名的莼鲈之思;广大华侨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积极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桑梓之情;老一辈海外侨胞艰苦创业的精神,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深情,他们对祖国和家庭的责任,他们对祖国和家乡变化的期盼……开平市博物馆通过展览,展示了开平银信的丰富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展现开平华侨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爱国、爱乡、爱家人的家国情怀。
“这些信件看得我眼睛湿润,他们的赤诚之心让人感动,我认真看了每一封信,仿佛和过去的侨胞们在对话。有浪漫、有思念、有不屈、有奋发图强,真是好展览!”市民谭先生看观展后感动地说。该展览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自开展以来,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团队络绎不绝,更被新华网、中新网及“学习强国”“南方+”等20多个各级平台争相报道。
2021年,开平市博物馆深入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仅办“会说话”的展览,还让展览“动起来”,让优秀的展览走进学校、乡村,真正做到文化惠民。“我们累计把几十场展览送进学校、乡村。”开平市博物馆馆长李少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平市博物馆积极将图片展延伸到馆外,拓宽受众面,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本地群众更好地了解百年党史、侨乡文化。”
例如,开平市博物馆将《铭记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开平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展》送到开平15个镇(街),共展出17场次。
线上线下优化体验 搭建双向互动交流平台
线下“打卡”,线上观展。开平市博物馆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不仅在展陈形式、文物保护等方面迭代更新,更推动观展体验的优化升级,线上线下全方位和群众进行双向良好互动。
2021年,开平市博物馆以春节、国际博物馆日、六一儿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或纪念日为契机,举办了一系列线上线下融合的专题文化活动,全年共举办活动12项,有效促进了市民与博物馆的互动交流。其中,春节系列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暑期志愿讲解员培训是该馆的品牌活动,广受社会好评。此外,该馆结合建党100周年推出线上和线下系列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除了专题展览和巡展外,还有线上知识竞答、馆校共建主题活动,大力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开平市博物馆还注重数字化工作,以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多媒体呈现,借助互联网传播,一个个文物展览“走进千家万户”。2021年初,开平市博物馆上线了“文物故事线上说”短视频、VR互动游戏、《开平历史文化陈列》《赤诚之心——林登峰教授捐赠文物(物品)展》VR虚拟展厅等线上产品,让广大市民、游客足不出户,也可“云看展”。此外,该馆还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开平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期间,为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提供了新途径,让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感受到博物馆蕴藏的历史文化魅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开平侨史”VR体验小游戏备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2021年9月,“开平侨史”VR体验小游戏亮相广东旅博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并频频获得点赞。据了解,“开平侨史”VR体验小游戏在视觉和听觉上,呈现出一百年前华工所处的年代,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逼真的沉浸式体验,让群众可以亲历华侨祖辈们远渡重洋、开挖金矿、托寄银信、碉楼抗匪等一系列艰辛历程。李少珍告诉记者,开平市博物馆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形式讲好开平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扬华侨文化、碉楼文化,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开平了解开平的风土人情。
深挖特色推动文创 以文融旅添活力促发展
2021年初,开平市博物馆携手喜一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文创产品——碉楼金山箱、心心相印耳环,在全国千余件文化创意产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由中国文物报社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化创意发展委员会协办的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受到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心心相印耳环和碉楼尺分别获得“2021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文创商品评选”的专家推荐奖和网友专注奖。
其实,碉楼金山箱、心心相印耳环只是开平市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其中一部分。走进开平市博物馆,一进门口就是颇为吸睛的文创区——喜一堂艺事生活馆。馆内陈列着源于赤坎居庐露台围栏图案的心心相印耳环、碉楼金山箱、百年狮鼓钥匙扣、开平银信系列明信片和水杯……这些文创产品在省内外各大展会和文旅活动中出镜率颇高,2020年,碉楼金山箱(茶礼盒)还被评为“广东省十大人气文创产品”。
据了解,2018年以来,开平市博物馆与喜一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文创产品,立足开平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碉楼文化、旅游文化,深入发掘本地特色,结合馆藏,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开平文创产品,产品涉及吃穿用等广泛领域。
目前,开平市博物馆对23件馆藏文物进行了IP授权,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李少珍表示,通过设立文创区,引入社会力量,激发文化创意,打造开平文创品牌,让文物“活”起来,走到群众身边,让游客带回家传递侨乡文化印记。
这些文创产品还带动了开平市博物馆“走出去”,从线上线下打入市场。线上,产品上架广东省文创联盟线上线下直销平台,把产品引流到全省各大博物馆及文礼产业区。线下,进入到自力村、立园等开平核心旅游景区,以及开平市新华书店、高速公路各大“网红”服务区(如大槐、雅瑶)销售平台等进行销售。
数据显示,开平市博物馆通过不断活化利用文创产品,积极推动了开平市文旅融合发展。2021年,共开发文创产品63种,文创产品营业额250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据悉,开平市博物馆已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凭借着精良的展览、有趣的文创产品等为该馆带来活力与流量,成为开平的“网红打卡地”,被纳入开平旅游线路,成为开平旅游新地标。
集聚珍宝厚积文脉 共建文化教育基地
开平市博物馆还积极征集民间流散的文物,2021年,收购到以银信为主的纸质文物30件(套),全面充实馆藏。据了解,截至目前,开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3903件(套),银信1315件(套)。开平市博物馆被评为“2021年江门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据介绍,自新馆全面开放以来,开平市博物馆得到广大民间收藏家的大力支持和信赖,很多的社会热心人士多次向该馆捐赠文物,呈现出文物捐赠的良好社会风气。正是有群众的大力支持,开平市博物馆不断集聚侨乡珍宝,厚积开平文脉,更好地保护历史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底,开平乡亲林登峰教授捐赠了1700多件文物(物品),该馆及时利用捐赠文物(物品)资源在2021年春节期间举办了特色展览《赤诚之心——林登峰教授捐赠文物(物品)展》,大力弘扬捐赠者的仁心善举,彰显捐赠文物(物品)的价值。
与此同时,开平市博物馆在传承创新中,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优势,与开平市长沙街道梁金山小学、开平市世界谭氏中学等签订共建协议,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个课堂。开平市博物馆还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开平分公司、开平农商银行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以共建为载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探索跨行业融合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清廉文化。
此外,开平市博物馆大力建设志愿队伍,提升服务质量,为本地文化教育基地培养人才队伍。目前,在开平市博物馆义工服务队注册志愿者65人,服务数555次,服务活动参与人数1287人次,服务总时数达8077小时。开平市博物馆充分利用志愿讲解员作为讲解的有效补充,缓解了该馆讲解压力,同时志愿者讲解也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开平市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现已成为开平市博物馆的重要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