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人大代表吴练兴
完善政策体系
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规、政策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开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开平市人大代表吴练兴表示,开平市政府应努力构建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吴练兴表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的养老理念正从传统的“养儿防老”转向“依托社会服务养老”。他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但是,与日益增长的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相比,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吴练兴建议,开平要着力构建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内容应涵盖人才运用、财力支撑、服务收费、社区参与、加强监管和资源整合等,盘活闲置资源,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要广泛开展孝亲敬老的孝道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尊重。可以选择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展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型人才。
同时,他也建议,要加强社区照料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基础保障,通过“上门出诊”“定期家访”等模式,为社区居家养老群体建立健康档案。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居家养老服务,如运营和管理社区老年食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
开平市人大代表邝锦良
打造多元化平台
壮大水暖卫浴产业集群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22年的目标任务,有很多亮点。作为人大代表,我对开平市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开平市人大代表、开平市宏科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邝锦良表示,他长期关注开平制造业发展,其中,水暖卫浴产业作为开平市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是他关注的重点。就如何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壮大水暖卫浴产业集群,邝锦良提出了一些建议。
“要加快国际卫浴创新基地项目(海燕片区)建设,引进在科技创新、营销渠道、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均较有实力的品牌企业,带动片区品牌知名度提升,打造江门地区建材、家装、卫浴品牌集聚地。”邝锦良表示。而针对开平水暖卫浴产品在外知名度高、产品质量优,但本地使用率却较低的问题,邝锦良认为,应该通过搭建本地消费采购平台、鼓励使用本地产品以及出台相关本地采购补贴政策等,首先打开江门三区四县的市场,再向大湾区辐射延伸。同时,也可配合开平市建筑产业联盟的发展,提供卫浴洁具产品配套服务,借助开平建筑业的发展优势,将开平水暖卫浴产品推向全国。
结合开平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方向,邝锦良表示:“可以由开平市委、市政府牵头打造开平市(水口)水暖卫浴文化博物馆,挖掘和提炼有关历史文化资料,向外来客商、市民群众宣传开平卫浴产品、工艺和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开平水暖卫浴产业的发展历程,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
此外,邝锦良还建议成立特色水暖卫浴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桥梁纽带的作用。与此同时,他建议由政府牵头,水暖卫浴行业协会主导,成立专家组,推动开平水暖卫浴行业的整体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政府科学制定政策提供更多依据。
开平市人大代表严惠玲
开展好校园教育
鼓励学生做华侨文化传播者
江门华侨文化底蕴深厚,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有400多万人,遍布107个国家和地区。开平市人大代表严惠玲认为,华侨的家国情怀及其精神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更好地传承华侨文化,弘扬华侨精神,她建议通过学校带动学生自主体验传播华侨文化,创造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让学生浸润在华侨文化中,营造良好的华侨文化育人氛围,实现华侨文化内涵的传播,使学生更好领悟华侨精神实质。
一是通过挖掘和利用华侨资源,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关于华侨文化的书籍、文章,走访了解华侨家庭,从华侨们的书信中感悟他们爱国爱乡、自强不息的华侨精神。要在校园内加强对华侨文化的宣传和学习,多形式举办华侨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二是挖掘华侨名人故事,讲好“华侨华人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将华侨文化情怀渗透到同学们的脑海里,扩大宣传华侨文化的覆盖面。此外,将华侨文化宣传融入教学活动,可通过演讲比赛、手抄报、诗词比赛、书画创作、文艺表演等,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三是鼓励学生做华侨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实践者。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观体验开平碉楼、华侨故居等,让学生切身感悟华侨历史文化积淀,鼓励他们自觉做华侨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加强华侨文化遗产宣传,扩大华侨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开平市人大代表张灿裕
企业应逐步开展技术改造
摒弃不环保的生产方式
“这次大会用环保袋、铅笔代替了以往使用的文件包、签字笔,部分会议资料采用的是70克的印刷纸张,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人大代表们的接送汽车改用了新能源汽车……减碳节能,就应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开平市人大代表、广东中投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灿裕说。他表示,作为环保产业的一分子,企业未来将通过有效的节能减排、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回收的再生资源等方式,为开平争创县级低碳示范市贡献力量。
张灿裕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探索发展路径创新”“推动绿色生产”等内容,以及之后将出台的《开平市低碳示范市实施方案》等有关政策,都坚定了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的信心,也激励他们对市场进行更加充分的投入。
“从实际出发,通过数据化的分析,将问题规整、分类,再借助科学有效的方法,节能减碳是可以实现的。”张灿裕表示。对于企业如何实现持续减碳,张灿裕建议,可在整理分析以往碳排放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技术、生产线的升级,摒弃不环保的传统生产方式,从而降低碳排放。
“一次性的、全面的技术改造未必可行,但企业可以先从个别可实现的项目开始。例如,对制造业的固废物进行统一收集、分类处置,便是实现节能减碳的一种重要方式。”张灿裕建议。
开平市政协委员梁仲怡
推动配套项目加快建设
探索休闲古镇旅游“赤坎模式”
近年来,开平市举全市之力推进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以下简称,“赤坎古镇项目”),目前已进入最后冲刺建设阶段。为助力赤坎古镇项目更好推进,开平市政协委员梁仲怡表示,要努力解决土地指标问题,多方筹措资金,推动配套项目加快建设,推动赤坎古镇项目成为开平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引擎。
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落实省统筹的项目用地指标,以及由开平市自行解决的指标,为配套项目开工创造条件;要主动对接上级部门,全力争取世界华侨华人大会固定会址落地开平;要以赤坎新区为主阵地,开展文旅全产业链招商,进一步完善赤坎古镇旅游配套服务体系。
同时,结合省级城乡融合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赤坎新区建设,探索“古镇封闭式经营、新区开放式运营”的休闲古镇旅游“赤坎模式”。同时,利用古镇、新区的旅游辐射带动作用,优化文旅业态布局,带动周边村落的民宿民居发展,为开平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竞争力城市贡献赤坎力量。
开平市政协委员李海峰
建好产业联盟
多举措突破建筑业发展瓶颈
“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建筑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平市政协委员李海峰表示,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面临瓶颈制约,亟须寻求新的突破。去年12月,开平市建筑产业联盟成立,为开平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李海峰认为,应努力建好开平市建筑产业联盟,带动其他关联产业更好发展。
一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积极参与。建筑产业联盟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政府部门要根据职能,加大政策层面的引导,促进行业资源信息对接、市场共享共通、企业互惠互利,努力实现建筑业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协同发展。
二是打破地域限制,壮大产业联盟。目前,开平市建筑业关联企业有170多家,但仍未覆盖建筑业所有门类。建议开平各镇(街)发挥属地优势,打好乡情侨牌,主动作为、抢先行动,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开平市建筑产业联盟的业务,既要引资,也要引智,不断壮大联盟力量。
三是加大对建筑产业联盟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企业朝着“专精特新”的方向申报专业承包资质。多渠道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探索建筑产业联盟与国有资本合作担保融资机制。要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支持,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为建筑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持。
四是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可以依托各专业院校、建筑业企业、协会等建立培训基地,培育相关专业人才。同时,建筑产业联盟可为各专业院校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加快熟悉岗位内容,实现“毕业即就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建筑工人队伍。
开平市政协委员杨惠俊
培养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开平市政协委员杨惠俊代表开平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指出,当前,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开平市卫生健康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卫生健康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对高层次卫生人才有了更大需求。
他认为,高层次卫生人才是推动开平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核心要素,代表着开平卫生人才队伍的水平上限和综合实力,直接关系到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加快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育更多技术型高层次人才,对于快速提升开平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杨惠俊建议,要着力在“培养、引进、使用”高层次卫生人才上下功夫,确保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康有序进行。具体包括,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适当提高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补助,支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轻装上阵”;建立高层次卫生人才奖励金,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引进和培养更多高层次卫生人才;完善引才用才机制,健全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医务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开平市政协委员冯志坚
践行“两山”发展理念
打造“山水生态家园”
大沙镇是开平市唯一一个限制工业、保持原生态的乡镇。开平市政协委员冯志坚认为,接下来,大沙镇应积极践行“两山”发展理念,发挥自身生态优势,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好绿色生态农业、绿色低碳工业、乡村旅游业,更好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群众向往的“山水生态家园”。
一是要充分挖掘生态发展潜力,做大做优特色农业。积极申报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扶强培优茶叶龙头企业,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升制茶工艺水平。加快推进大沙茶产业综合基地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做大做优茶产业。加快推进大沙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培育、引进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打造大沙优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打通大湾区核心城市销售渠道,打造湾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是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擦亮大沙“生态”招牌。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持续做好生活垃圾规范化管理工作,加强镇内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清洁工作。主动谋划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充分发挥大沙镇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探索连片流转低效林地改种碳汇林和战略储备林,逐年改善林相和生态修复,提升碳汇增量并实施交易。做好“水”文章,高标准谋划大沙优质矿泉水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优质矿泉水项目落地建设。
三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建大沙美丽“家园”。开展美丽圩镇建设,完善镇圩路网、公园、绿化、路灯、停车位和商铺外立面改造等市政配套设施,以镇带村,促进圩镇面貌和功能持续提档升级。探索复制推广大塘面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持续引入生态主题民宿、公共空间、乡村市集、特色餐饮、书吧、露营地、研学空间等乡村新业态,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生态家园”。
文/胡涛 翁丹萍 潘贤珍 敖转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