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市场监管局为消费者支招,普及消费维权知识。
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以及新型消费方式的出现,各种消费陷阱层出不穷。消费者该如何规避消费陷阱?是否能通过前期观察让消费陷阱“露出马脚”?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补救?一旦发生纠纷,该如何投诉维权?值“3·15”之际,开平市市场监管局为消费者支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敖转优 通讯员/陈小清
预付卡充值前看清条款
近年来,预付卡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消费方式,不少美容院、美发店、健身房、校外培训机构等都推出预付卡消费方式。然而,充值预付卡后,不少消费者却遭遇了商家“跑路”、退卡难、退卡扣费等问题。
对策:
在充值预付卡前,消费者应做到以下几点。选择诚信经营的商家,对于新开张的、证照不齐全的商家应警惕。看清预付卡消费条款,详细了解预付卡的使用规则、充值规则、退费规则等。保留充值消费凭证,这是维权的重要证据。保存商家的联系方式,关注其发出的退费通知和时限等。
签订合同
要区分“订金”“定金”
不少消费者在购买大宗商品时,会遇到商家提前收取部分钱款的情况,有的是以“订金”的形式收取,有的则是以“定金”的形式收取。此时,消费者应分清两者的区别,做到精明消费。
对策:
“订金”与“定金”有着本质的区别。“订金”,是预订所付的钱款,不具有担保性质,可通过双方协调进行归还。“定金”,是在合同订立或履行之前支付的钱款,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只有遇到商家违约、合同不规范等情况时才能退还。广大消费者签订合同前,应咬文嚼字。
警惕“健康讲座”推销保健食品
在农贸市场周边、公园等地,常有商家“免费赠送”洗发液、鸡蛋、筷子、大米等小礼物,吸引群众特别是老年人围观、参加“健康讲座”,再以“免费体检”,夸大疾病危害,蒙骗、诱惑老年人购买商品,甚至为推销商品故意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概念,大肆宣传“保健食品可以防病治病”“理疗比药物治疗更安全可靠”等谬论。由于该类营销手段隐蔽,证据收集困难,而且现场参与的老年人往往出于对健康的强烈需求而有意维护商家,不愿配合执法人员调查,给执法监管带来不少难度。
对策:
消费者要多关心家里的老年人,多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生活需求、心理健康等,以免被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应理性消费,保留消费凭证,不要盲目购买明显超出市场价格的商品,如遇被骗,应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提高卫生健康知识水平,遇到身体不适应选择到正规医院就医,保健食品是不能替代药品的。
小心充话费送手机套路
曾有消费者反映,在某手机店通过充值3999元话费“免费”获得知名品牌手机一部,商家告知充值话费将以每月返还的方式到账。次月,市民不但没有收到返还话费,该店还关门了。
对策:
遇到此类营销方式时,消费者应查看商家是否证照齐全,要选择诚信经营的商家;要签订协议,保留票据,为后续调解、维权提供证据;要提高警惕,莫贪便宜。
黄金首饰“以旧换新”要留神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某珠宝店用价值5900元的金器换了一条金手链,并补上差价170元,后发现更换的金手链只有3克左右黄金,实际价值不足2000元。次日,市民来到该店,要求更换同等价值的金手链。该店表示,黄金首饰只能以件换件,不能按照实际黄金含量进行选择。这类黄金首饰“以旧换新”或“一口价”的营销方式,让消费者很容易掉进消费陷阱。
对策:
消费者在进行黄金首饰“以旧换新”时,应选择诚信经营的商家。充分行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商家有义务告知消费者商品的所有信息,消费者“以旧换新”时,务必问清黄金首饰的含金量和重量。明确约定事项并现场核验,对于商家口头承诺的保证事项应书面标明,避免事后无法查证,同时,当场复秤,核对清楚重量。保管好各类发票和证书,以便发生纠纷时及时选择自行协商、提起投诉、申请仲裁或起诉等渠道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