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民歌大课堂活动走进苍江中学。
非遗进校园活动中,镇濠泥鸡受到学生欢迎。
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翁丹萍)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连日来,开平市举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为配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现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今年开平市推出12期线上非遗展,借助新媒体手段,依托官方权威资料,结合“图文+视频+H5”等多种形式,创新将45个非遗项目编排成精美的微信文章,通过网络向广大网友推介开平的非遗文化,让大家居家便可感受开平非遗魅力。
5月28-29日,开平市在文化艺术中心九楼非遗展示馆举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宣讲 少儿担当”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参加活动人数达300人,分8批次进行。活动中,非遗讲解员带领孩子们参观展示馆,为孩子们播放开平非遗宣传片,演示讲解技巧,鼓励孩子们深入了解开平非遗项目,积极化身小小讲解员,宣传和弘扬开平优秀传统文化。
6月8日下午,开平市在苍江中学举行非遗名家工作室启用仪式,并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民歌)进校园和开平民歌大课堂活动。据悉,苍江中学(开平民歌梁淑苗)开平市非遗名家工作室于去年揭牌,今年6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为推动名家工作室建设,主办单位向苍江中学捐赠《开平非遗名录》《泮村灯会画册》《张巨山·开平民歌作品集》《开平民歌CD专辑一》和《开平民歌CD专辑二》等非遗出版物。名家工作室主持人梁淑苗是“开平卖鸡调”江门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参与文艺演出、非遗交流和展示活动500场次,并连续5年担任开平民歌写唱常识培训班的辅导教师,接下来,她将利用名家工作室开展一系列开平民歌创作、教育及培训活动。
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展示了45个非遗项目的图文介绍和相关书籍,金声狮鼓制作技艺、开平灰塑、镇濠泥鸡制作技艺、张桥豆豉制作技艺、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传授非遗技艺。通过看展览、唱民歌、吹泥鸡、打狮鼓,以及非遗知识有奖问答等体验方式,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技艺的兴趣。戏曲(民歌)进校园活动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开平民歌表演唱《乞巧节》、粤剧折子戏《游园惊梦》、民歌剧《民歌接着唱》等精彩节目接连上演,演员们还讲解了戏曲的历史、五大行当、唱法、步法和唱腔等,赢得师生们阵阵喝彩。学生们不但感受到戏曲文化韵味和魅力,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6月10日上午,开平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宗族与国家——泮村灯会的缘起与传承”主题讲座,邀请江门市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委员会委员、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门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宋旭民,讲述泮村灯会的特色和价值,并对泮村灯会的传承发展提出思考。开平全市非遗从业人员、非遗项目传承人37人参加讲座,大家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对非遗保护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