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灯的中坚楼。 蚬冈镇供图
宝顶村党群服务中心内设置积分兑换机。
红丰六圩村进一步整合资源,做大特色产业。
“马冈优品”旗舰店在马冈镇六圩村开张。
东和牛过塘古樟树公园。
“在村党总支书记的带领下,现在自己种的农作物有了稳定的收购渠道,收入提高,生活更好了。”昨日(8月2日),马冈镇红丰村村民区丽红开心地分享了自己的喜悦之情。近年来,红丰村坚持党建引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使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今年以来,开平市通过着力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加强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以全域党建地图3.0版为“作战图”,重点打造红色示范村、世遗示范村、生态示范村、华侨示范村、优品示范村五个乡村治理示范标杆,辐射带动、以点带面,推动开平全市乡村学有榜样、做有标杆、赶有目标、超有方向,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文/图 胡涛 劳荣杰(署名除外)
配强“头雁”
带领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驱车从开平城区出发,经过百合、赤坎,经S275便可到达一个魅力侨镇蚬冈镇,拥有百年古树、百年碉楼的东和村便处在其中。近年来,东和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健文的带领下,“机器人碉楼”中坚楼、牛过塘古樟树公园、联登里古侨村成了当地乡村游的“网红点”。
而说起黄健文,几年前,他还是一名企业老板。2019年,在党组织的感召下,黄健文回到家乡。“当时的组织非常关心我,也希望我回到村里发展。大家都有思乡情结,我也希望自己的家乡越变越好,所以就回来了。”黄健文告诉记者,在看到村里经济相对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的情况时,也下定决心放弃生意,跟家乡一起进步,带领村民一起发展。
采访当天,记者看到黄健文时,他正在东和村党群服务中心安排一天的工作,每天他都需要带领村民管理好侨民托管的侨房。上任以来,黄健文积极配合镇委、镇政府工作,深挖村内侨文化资源,组建侨联小组、党员服务队,建立归侨侨眷数据库、侨胞微信群,密切联系侨胞,在他的努力下,乡贤侨胞们主动向当地政府捐出数十幢侨房,助力牛过塘村打造成新晋的“网红露营点”、升级改造“3.0版”联登里,为东和村成功获评“江门市十大美丽侨村”作出重要贡献。如今的东和村,在他的带领下,变得越来越美。“看着东和村一天天在变美变好,我真的觉得回来村里发展是正确的选择。”黄健文说。
群雁高飞头雁领,一花先放众花随。乡村振兴,农村是主战场,发挥好村干部作用是关键。开平一大批如同黄健文一样的有识之士,纷纷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近年来,开平市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优结构、提素质、补短板,配强村“两委”班子,选好“当家人”,优化“头雁”引领力,村集体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与黄健文类似的还有开平市马冈镇红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日光。2014年,已在深圳生活、工作30余年的梁日光回到家乡,准备为父母修建房子,在机缘巧合之下他接触了辣木,随后也在当地带头种植辣木,并创办了牛山龙公司。几年的发展,牛山龙公司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辣木公司。
早期,牛山龙公司以种植辣木树、发展第一产业为主,后来逐步发展第二产业即把辣木籽、辣木根、辣木菜等进行深加工远销全国各地。成立辣木产业扶贫基地后,梁日光更是带领村民们一起增收致富。回乡的几年间,梁日光重新认识了村里的每一个人,与每一个人产生情感联结,他深深地扎根于此。2020年,梁日光被评为第四季度“开平好人”,并在当年年底成为红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为当地致富事业贡献自身力量。
如今,牛山龙公司已经走上了稳定的发展轨道,带领本地村民致富的步伐也越走越稳。“现在的心态和刚回乡时不一样了。”梁日光说,一路走来,自己的心变得平和了。“平日跟农户打成一片,大家唠唠家常,过一种平淡的生活也挺好的。”他说。
除了“头雁引领”,也需配强村“两委”班子,切实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
在红丰村,有一位30出头的“两委”干部梁添华。和梁日光类似,当时在深圳工作的他在党组织的号召下,辞去了深圳的高薪工作,回乡支援家乡建设。“从小在村里长大,对家乡的感情很深,也想家乡发展得更好。”梁添华回到村里后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今年3月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一定要为家乡发展出力。”如今,梁添华已经成为村民的好朋友,村里大小事务的处理都有他的身影。
创新机制
为基层治理注入“红色动力”
良好的干群关系,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开平市各村为切实加强党员管理、促进党员发挥作用,积极出台党员积分量化评价办法和无职党员定岗定责分类管理办法,让党员在乡村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百合镇茅冈村是广州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周文雍的故乡。2021年1月,茅冈村成为中央组织部、国家财政部“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今年6月,《百合镇茅冈农村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百合镇农村(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实施方案》就开始在茅冈村施行,进一步优化党群关系。
“以积分制管理办法为契机,我们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茅冈村党总支书记周润表告诉记者,茅冈村的积分制以户为单位,对户口在本村的村民进行积分评价,从乡村治理、平安创建、文明新风、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五大方面进行加减分。
“通过积分制管理,我们可以广泛开展评选优秀党员、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等活动,形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和谐的良好风尚,逐步达到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目标,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农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周润表介绍,同时通过考核激励的形式,切实增强党员参与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也让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与此同时,茅冈村还为所有党员家庭加挂“共产党员户”牌匾。“每一位党员参与的活动都会进行记录并算分,亮牌的党员户会在年底根据评分加上1-5星的星级,让党员亮身份、齐参与。”周润表介绍。
“党员参与村的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村的党员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周润表介绍,近日,仁兴村小组正在开展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村内的党员周润安就主动带头示范,自主拆除了自家的猪舍,带动村民一起为环境提升出力。
在马冈镇红丰村,则利用党员积分制活动,密切党群关系,体现“总有党员在身边”,让党员的积极性更足,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明显增强。梁世强是红丰新南村一名党员,曾是红丰村的“老书记”,如今已70多岁。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他经常会积极协助村民小组开展各类工作。2021年,有村民开始搭建旧屋舍养鸡,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村干部多次上门无果。最终,在梁世强的调解下,该村民自行拆除了鸡舍。又如红丰六圩村一名60多岁的无职党员张文超经常在村委会认领工作。“当时,我们村经联社需要统筹土地资源实现村内的发展,但是部分村民并不支持,我主动要求去协调。”张文超告诉记者,当时自己主动站出来挨家挨户与村民进行沟通,最终让所有村民理解村内的发展,签下了土地出租协议,为红丰村经联社的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而在开平市蚬冈镇,该镇则积极开展全体干部、村民“交朋友”行动,密切干群、党群关系。今年以来,蚬冈镇党委积极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结合网格工作力量,制定了《蚬冈镇干部与村民“交朋友”行动的实施方案》,要求该镇全体干部100%结交所驻村(社区)网格内的常住村(居)民,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让网格员当好群众的“真心朋友”。
“‘交朋友’行动中,党员干部通过上门了解所驻村(居)常住群众的情况,争取每月一次。对于困难群众,争取每月上门4次。此外,发生重大灾害或群众遇到重大困难等情况时,也要及时上门慰问。”蚬冈镇党建办相关负责人黄锦欣告诉记者,干部每次探访时都会做好登记,准确记录每次驻点联系工作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户的具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汇报活动进度。与村民交朋友蔚然成风,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今年,为了更好推动乡村基层治理,服务华侨、服务村民,打造党领导下村民自治的示范村,在蚬冈镇党委、镇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蚬冈镇首个村级公益组织——东和村联登里基金会揭牌成立,基金会成立伊始,便为联登村安防、消防、学堂“侨心馆”建设筹集公益资金25万元,有力推动村容村貌改善,为美丽侨村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挖资源
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在开平市茅冈村宝顶村,人们常来这里参观周文雍故居、茅冈圩,到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该村逐渐成为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
“围绕学党史、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我们充分发掘周文雍陈铁军革命烈士纪念馆,虾边红色农会旧址、茅冈周文雍故居红色村等本土红色资源,大力打造独具百合特色的红色党建品牌,发展‘碉楼+红色’旅游线路。”百合镇党建办工作人员介绍。
与此同时,茅冈村正以建设“红色党建示范村”为契机,充分发掘和活化红色资源,打造“红色+产业”乡村振兴示范点。周润表介绍,茅冈圩片区正是百合镇打造红色文化高地、侨乡党员精神家园、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关键。
目前,茅冈村正通过党建引领,实施基础设施、旅游休闲设施和乡村风貌管控提升工程,实现村庄提质。其中,新建了凤凰里党建文化广场,其以周文雍烈士爱国事迹为核心进行规划,包括爱国教育长廊、周文雍生平情景小广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区等。茅冈村还加强党员服务阵地建设,对茅冈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搬迁升级,同时在周文雍故居所在的茅冈宝顶村新建村民小组党群服务中心,建强党群联系阵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周润表提到,该村计划以发展红色旅游为“敲门砖”,探索“红色+”产业振兴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站在周文雍曾经就读过的学校“镇东楼”前,周润表畅想未来:“宝顶村将根据红色旅游发展需求,引入更多业态,如研学、民宿、咖啡馆等,村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随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村深挖资源,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全力前进。
在蚬冈镇东和村,该村通过立足侨文化特色,依托深厚的华侨文化底蕴,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侨心馆”项目为主线,从“碉楼背后的故事”的视角进行“碉楼文化”和“侨文化”微型展览。
在广大侨胞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下,蚬冈镇党委政府成功引入广东万星光年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联登里文旅项目,活化利用侨房12间,有效激活了古侨村的生态、碉楼、侨居、闲置土地等经济要素,成为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的“侨村活化样板”,实现了侨资源与侨文旅的融合发展。
而在马冈镇红丰村,诸多村民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致富。
梁日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辣木产业扶贫基地带动34户122人资金入股,每户每年可获10%红利;流转的超过4公顷(60多亩)地,每亩每年可为农户增收700元;基地长期或短期雇佣村民,每天工资90-100元不等;村民卖给辣木产业扶贫基地的番薯,每亩可以卖4000-6000元。
番薯、辣木已成为六圩村的特色品牌,如今,从镇到县,也将进一步整合六圩村产业品牌优势,扶持六圩村的特色产业。记者在六圩村中见到,全国首个镇域行政区品牌“马冈优品”落户六圩村,并成立全国首个镇域行政区品牌产业集群党委——“马冈优品”行政区品牌产业集群党委,一个废置的旧粮仓摇身一变,成为电商产业园。这里摆满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集休闲展示区、电商产业区和加工物流区于一体,同时拓展线上+线下零售新渠道,以多元化的形式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
“我们计划打算将村前连片的约47公顷(700亩)土地集中利用起来,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种植辣木和番薯,同时,新增优良番薯种苗培育项目,让村民的就业和收入更有保障。”马冈镇党委副书记、红丰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玉仲告诉记者,目前已有约33公顷(500亩)土地与村民签订流转协议,项目推进顺利,很快进入种植阶段。“2021年,红丰村已实现村集体收入11万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20万元。”王玉仲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