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注重依托企业建设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高水平人才载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开平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坚持放大人才“基本盘”,激发人才“新动能”,打好“内育外引”组合拳,以更加积极的举措培养人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使用人才,以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人才,聚天下英才,做好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各项工作。
开平已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凸显的人才队伍——全市人才总量9.9万人,其中技能人才4.0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91万人。
梧桐枝繁凤来栖,百舸争流千帆竞。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开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聚天下英才,不断奏响时代发展最强音。侨乡开平正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文/图 胡涛 张晓华 何洁梅
A 以政策引才
推出“硬核”措施招揽人才
良禽择木而栖。要想“引来凤凰”,必须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有“硬核”的人才政策,真正实现“引进来,留得住”。
长期以来,开平市持续健全完善人才政策制度体系,为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2017年起,开平市本级财政每年按照不低于本地区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0.5%的标准,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018年,出台《关于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实施意见》,有效推动人才工作发展。
“开平市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引才育才的机制更加完善。”5月17日,在2022年全市青年人才座谈会上,开平市委书记余中华指出。
“开平市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了我们极大支持,调动了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企业来说是十分利好的消息。”开平牵牛生化制药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杰鹏表示,公司约有30名内部研发人员,在政策的助力下,未来5年可以增加到120-150名,加速实现以人才优势驱动企业创新发展。
李杰鹏的信心不仅源于开平市已有的人才政策,更源于开平市不断优化完善的人才体制机制。今年7月,开平市人民政府正式实施《关于进一步集聚新时代人才建设人才强市的实施意见》,从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推进人才自主培养、构筑人才集聚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四大方面,进一步聚焦开平市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产业人才和产业支撑人才,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赤坎镇、沙塘镇、翠山湖高新区也结合地方实际出台了人才政策。如赤坎镇,按照每年100万元的标准设立镇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从居住、就医、工作生活补助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政策性照顾。
同时,开平市加快制定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装配式建筑等领域的人才配套政策,为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卫生人才计划”“大学生返乡创业计划”等多项部门行业人才工作举措,形成了一套涵盖县、镇(街)、行业部门的“1+N”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B 建载体聚才
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才为什么来,为什么扎根,为什么集聚,关键是有适宜人才发展的载体平台。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在开平市,一个深藏地下700米的大型科学装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就是我国主持的大型中微子实验项目——江门中微子实验室。
大科学装置也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蓄水池”。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成运行后,将集聚18个国家和地区78个单位超600名科学家、工程师。借助这一大科学装置,开平市将更好链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全球顶尖研究团队。为此,开平市出台《关于支持江门中微子实验室集聚人才的若干措施》,持续支持江门中微子实验室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推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已成功引进6名博士后入站。
面向科技创新人才,开平市积极以产业为依托,推动企业科研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9个、博士工作站8个,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高新技术企业175家、江门市科技型小微企业400家,为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干事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集聚各类专家学者和技能人才。
产业能引才也能育才。结合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开平市建立专项发展资金,资助人才开展创新研究,取得良好成效。其中,江门市创业领军人才许凯旋带领技术团队研发的“一种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立体卷铁心变压器及其绕制工艺”荣获广东专利银奖,这是江门企业首次获得广东专利银奖。
C 多举措育才
为发展增添强劲人才动力
“我们以自身创业经历告诉大家,粤港澳大湾区为青年人的梦想构筑了起飞的跑道,鼓励大家和我们一样把个人成长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带着梦想来开平市、来大湾区闯一闯。”6年前,香港青年罗伟特与伙伴梁立锋、谭慧敏组建的青年创业团队,通过技术攻坚填补了华南地区鱼菜共生基础应用数据的空白,建成的蔬菜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像他们这样的成功故事,在侨乡大地上屡见不鲜。开平市着重培养新生代企业家及青年人才,同时,积极吸引新生代企业家回乡创业投资,共同为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近年来,开平市充分发挥江港澳三地青年组织、商会、协会的积极作用,推动开启江港澳人才融情聚力、协同发展。结合“侨梦苑”开平分园建设,着力将赤坎镇、塘口镇和翠山湖管委会打造成为华侨华人和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培育、孵化一批创新创业项目。罗伟特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带领团队义务组织超8000名港澳青年到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交流学习,6.2万名港澳青年参与线上交流,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创新贡献力量。
同时,开平市还实施“青凤归巢”工程,每年为大学生开发提供不少于350个实习岗位,招募40多名在校大学生到乡镇及市直单位担任团委书记助理。连续四年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计划,提高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已经成功签约订单定向培养的医学生有163名。此外,截至去年,开平市共为634名返乡创业人才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634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8700万元。
9月17日,开平市代表江门“出战”广东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比赛,获得小组赛第一名,成功进入决赛。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开平市高度重视乡村文旅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创业政策支持、健全培养激励措施、强化宣传带动等系列举措,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乡村文旅能人,打造了一批乡村文旅示范项目和工作品牌,为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其中,塘口镇引进文旅文创和乡建类项目24家,培育了包括国家级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谢沃根、李继津在内的优秀人才30多位,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具有侨乡特色的乡村振兴“开平样本”。
D 用真情留才
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加强人才激励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大气候”,为人才成长播撒阳光,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环境,才能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加强人才公寓建设,投入资金优先保障人才发展,开平积极打造成为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创业之地。
“我还没到开平,政府就跟我联系,说安排了人才公寓可以入住。这就是家的感觉。”王伟帅今年研究生毕业,来到开平当一名地理老师的他对开平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过去十年,开平着力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建立领导联系人才机制。开平优化县、镇两级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机制,认真落实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四问”工作法,引导高层次人才更好服务开平发展。
全面优化提升人才服务。通过建立和完善“开平英才卡”制度、开平市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发展壮大开平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建设人才管家队伍,开平市为广大在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补贴提供全方位、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实施人才安心保障计划。开平市全力保障各类人才子女入学,开通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全面放开各类人才入户,设立镇(街)人才集体户,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人才集体户。
实施高层次人才安居工程。开平市完善优化人才安居政策,对经认定的未在开平购置房产的江门市高层次人才,给予租房补贴。投入6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首批人才公寓52套,解决高层次人才到开平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
在新征程上,开平市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为打造“先进制造强市、文化旅游名城、山水生态家园”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