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这座绿色生态之城,美丽宜居更宜游。图为广东开平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
天露山下,孔雀湖碧波荡漾;梁金山脚,一座生态文明之城正在崛起。
开平,这个世遗之城、美丽侨乡,是“全国‘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世界名厨之乡”“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平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奋力打造“先进制造强市、文化旅游名城、山水生态家园”,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开平贡献。十年来,开平市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让生态环境更靓丽、城市更宜居、群众更幸福,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和生态为民。
文/翁丹萍 图/江门市生态环境局开平分局提供
A 宜居宜游 环境更优越城市更绿色
开平这座绿色生态之城,美丽宜居更宜游。
十年来,环境更优越。2021年,开平优良天数比例达97.5%,PM2.5年均浓度达21微克/立方米。潭江流域国控和省控断面水质均为Ⅲ类,开平全市基本消除劣Ⅴ类断面,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多年来稳定保持100%。森林覆盖率为45.68%,拥有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高达83.2,等级为优。2021年,开平市新建碧道24.80公里,成功创建4个省级森林乡村;循环经济生态园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启动试运营,为创建“无废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城镇大中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水口站投入使用。
十年来,城市更绿色。开平市全面落实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以创建森林城市为抓手,全力推进造林绿化,实施森林、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工程,让美丽开平生态更宜居。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公园城市和省森林小镇为主线,积极推进公园绿地、绿色家园、城市绿道网建设,2019-2021年共改造建成68个村(居)公园、2个镇级森林公园、2个镇(街)公园、3条古树绿美乡村,基本实现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019-2021年,开平市累计新增生态公益林约1733公顷,完成生态公益林更新造林工程约20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68%。开展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程及大塘面村湿地生态修复,试点建设初见成效,首次监测拍摄到全球性易危、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仙八色鸫。
十年来,乡村绿化美化扮靓景。2019-2021年,开平市新增赤水镇牛路头村等14条绿化示范村,连续开展“绿色先锋 美丽乡村”送苗下乡活动,共送出苗木2238棵。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在江门市率先实现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均达到100%。塘口镇强亚村获评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百合镇马降龙村获评“广东文化和旅游特色名村”。
十年来,水更清、岸更绿。开平市推进水污染治理,高标准建立三级河湖长制体系,347名领导干部化身河长守护水环境。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水污染治理工作,让群众化身“监督员”“巡河员”,参与护河护水志愿活动达3000多人次。潭江流域水质全面改善,消除劣V类水体,2021年,潭江牛湾、新美断面水质均达到优良。开平市在江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中多次获评良好等次。住家船专项整治成为省河长制五个典型案例之一。
B 依托山水 生态惠民富民能力增强
“春踏花海夏赏荷,秋闻稻香白鹭飞”,这是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的田园四季景观,该村是开平市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大塘面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每年不足2万元增长到每年30万元,2021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农家乐、民宿、土特产零售等业态增收超100万元。近年来,该村先后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广东省水库移民安居工程示范村”“江门市生态文明示范单位”。大塘面村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开平市精准把握本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主动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以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为依托,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成功探索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两山”转化模式,生态惠民富民能力明显增强。
生态美,百姓富。开平市充分利用生态,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业态。“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蜿蜒曲折,这是一条欣赏开平风景的美丽廊道,也是通向富裕的产业之路。开平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协同推进示范带沿线乡村的村容村貌提升、景观和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沿线生态更好,景色更靓,产业更旺。大沙镇整合“山、水、茶、花”生态资源,串联大塘面村、榄坑梅花基地、天露山等特色景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带动群众创收增收。开平市陆续推出“马冈优品”“大沙优品”“塘口优品”等镇域行政区品牌,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增速。
此外,开平市依托好山好水,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战略,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马冈镇以绿色发展为抓手,激发产业潜能、优化人居环境、做实生态旅游,2021年被认定为全国及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镇、马冈鹅专业镇,18条村被认定为省级专业村。2021年,大沙茶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6家茶企获得“广东生态茶园”称号,目前大沙镇正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有机茶乡。开平咸蛋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今年获新认定,马冈鹅获评2021“粤字号”农产品百县百品县域优秀品牌。开平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累计达96个。
C 活化世遗
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金秋十月,塘口镇自力村碉楼群矗立在美丽田园中;百合镇马降龙村碉楼群静卧百足山下,面朝潭江水,翠竹掩映,俨然一幅恬静自然的田园生活图景。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文化遗产。开平市以守护世遗为核心,开创碉楼保护活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模式,保护散落在乡村的1833座碉楼以及周边优美的田园风光,守护好海内外华人华侨共同的精神家园。
完善世遗保护法规及体系。《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是全国第一个以省长令形式颁布的专项文化遗产保护法令,开平市建立“开平碉楼与村落”监测预警平台,开展碉楼建筑结构安全可靠性检测鉴定、开平碉楼灰塑三维测绘及工艺研究、“开平碉楼与村落”核心区碉楼综合评估分析,实现碉楼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中国第9个、广东省首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落户开平。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2020年,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广东旅游看碉楼”连续获评广东省县(市)域最具影响力旅游品牌,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影响力不断增强;先后推动自力村获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广东十大美丽古村落”“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等称号,马降龙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近年来,开平大量空置碉楼变身为“网红楼”,例如蚬冈中坚楼,赤水红楼、仓东遗产教育基地、碉民部落、此间·国际研学空间、里苑、开平家宴馆等成功活化的碉楼居庐,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打卡”。其中,仓东遗产教育基地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个优秀推进案例之一,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中心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全国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荣誉。
开平市结合乡村振兴推进世遗活化。其中,塘口镇以“最美世遗廊道”打造“一线串四珠”发展布局,推动旧圩镇改造和古村落片区综合开发,打造大湾区青年文创小镇和创业孵化基地。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污水设施建设和中小河流域整治“三推进”,实现“强亚村—宅群村—旧圩片区”环境全面提升,吸引大批外出村民回归。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盘活11公顷土地,拆旧复垦19公顷,腾出发展空间。
开平市以世遗为核心,携手港澳举办系列世遗文化主题活动,有效搭建大湾区文化交流、文旅招商平台,深化开平市与港澳的文化交流合作。2018年,开平市与澳门合作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2020年举办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动月·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动;连续举办三届“设计激活世遗”国际文创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