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党的建设研究会七届一次理事会近日在广州召开,会议通报表彰了2022年度全省优秀调研课题成果,其中由开平市委组织部牵头完成的调研成果《开平市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效能的探索与启示》获得自选调研课题优秀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虚化、边缘化以及“引富”“带富”作用不明显,农村党员素质不高、活力不足、作用难以发挥,一直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的难题。《开平市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效能的探索与启示》课题聚焦提高农村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乡村振兴效能问题,从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党建品牌效应、发挥侨乡资源优势等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开平市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效能的方法和举措,为新时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经验启示、开拓了思路视野,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开平市坚持“全域长期抓系统,造形铸魂起作用”的党建工作思路,贯彻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不断提升党组织强村富民的工作水平,开平市委荣获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开平市入选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壮大乡村振兴骨干力量。实施“头雁”工程,推行“巾帼头雁”导师帮带制,完善“选育管储用”工作机制,按1:2的比例配足536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2022年、2023年先后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74人助力乡村振兴,同时选派268名大学生村官、135名驻村党员民警,全覆盖组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不断壮大乡村治理骨干力量。在塘口镇深化“两带一包”“道德银行”积分制等党建品牌,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在赤坎镇深化“四方党建共建”工作模式,让党旗飘在项目一线、党员冲在项目一线。在百合镇深化“彩虹工作法”,推动党员干部在应急场景中迅速响应、各司其职。在蚬冈镇深化“交朋友”行动,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创新打造国字号品牌“碉楼下的党课”武装党员头脑,提升党员队伍战斗力;建设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工作室,发挥党员“能人”带动力。
三是扩大党建品牌效应,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增强茅冈村红色教育核心功能,打造红色教育精品路线,辐射带动周边资源整合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建设“人文赤坎”“红色百合”“美丽塘口”。创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县级行政区品牌“开平优品”,形成“1+6”的县、镇两级行政区品牌矩阵,成立“大沙优品”“马冈优品”“塘口优品”产业集群党委,突出产业集群党委的政治引领、资源统筹等方面作用,把属地良好的生态价值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茶叶、丝苗米、马冈鹅、禽蛋等农业产业集群总产值超100亿,其中,茶叶种植面积4.6万亩,茶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1亿元,马冈鹅带动养殖户增收超亿元。发挥农村党组织在资源统筹、土地整合等方面作用,深化村村共建、村企共建,实施党建引领强村富民行动,在试点镇(村)成立强镇(村)富民公司,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子。
四是发挥侨乡资源优势,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坚持“党建带侨建、侨建促振兴”的工作主线,密切党组织和侨组织的共建联系,推进“党组织+乡贤理事会”乡村治理模式,选取176名乡贤侨眷担任兼职网格员。将为侨服务纳入网格服务管理,建立“侨网格”,在2022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中,通过“侨网格”创新宣传方式,海内外近3万人次累计捐赠资金181.47万元。积极搭建“侨胞之家”并建立党组织,水口镇将沙冈侨联中心高标准打造成“侨胞之家”,获评全国优秀“侨胞之家”。持续实施“青凤归巢”青年人才引育工程,依托赤坎华侨古镇、塘口镇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华侨华人到开平就业创业,打造华侨青年回乡创业示范项目和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