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仪里碉楼旅游区引入“网红”咖啡馆等业态。
位于赤坎镇红溪村委会的“鹰村营地”,不少市民、游客前来享受“慢生活”。
开栏语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年。经过近三年的实施,开平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基层社会治理等各方面都有了新成果、新变化。这些成果、变化的背后,蕴含着“百千万工程”的科学引导,凝聚着基层的积极探索创新。
为反映“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开平乡村各领域的新气象、在各领域的创新实践,即日起,开平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联合本报推出“百千万 开新篇”栏目。敬请垂注。
碉楼影落鹰村晚,古砖青瓦诉尘寰。山水间藏千载韵,岁月如歌万里传。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赤坎镇红溪村委会的“鹰村营地”,只见不少市民、游客在营地里享受“慢生活”……以碉楼为舞台,以田园为背景,提供碉楼茶咖、萌宠互动、特色美食、乡村音乐、篝火围炉等丰富体验内容的“鹰村营地”,是赤坎镇近年来按照“一核一区一带”发展规划,引入文旅投资商打造的“鹰村田园综合体”首个项目,也是开平市积极盘活闲置农房侨房,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效之一。
开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拥有许多风格各异的碉楼和传统侨房。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这些承载侨乡记忆的建筑曾一度面临闲置、破败的困境。近年来,开平市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资源,以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侨房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共建”模式,让“沉睡资源”变为“活力资产”,推动农房侨房活化利用与农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传承、资源盘活、产业兴旺、村民共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文/江门日报记者 李淑珩 图/采访对象提供
创新运营模式
闲置侨房变身“网红打卡点”
登录开平市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统,15个镇(街)、236个行政村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一览无遗。这个2021年8月上线的系统,是广东省内首批上线的宅基地审批系统,在开平全市15个镇(街)均已设立服务窗口并受理宅基地申报审批工作。“这一系统的使用,推进了宅基地审批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系统规范村级审核及乡镇审批流程,实现了农村宅基地审批数据入库,切实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为后续盘活利用奠定了数据基础。”开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针对农房、侨房普遍存在权属复杂、资源分散等问题,难以规模化利用,开平市通过“预流转+预委托”模式,前置确权与整合收储,以规模化整合与统一运营破解难题。“从‘无人村’到‘网红村’,近年来,塘口镇凤仪里碉楼旅游区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离不开‘预流转+预委托’模式的运用。”据上述工作人员介绍,凤仪里碉楼旅游区通过“农户预委托+村集体运营+企业投资”模式,村集体动员将分散农房整合为碉楼古村落展示旅游区,引入专业文旅公司开发运营,村民每年可获得保底租金和经营分红。
2013年,退役军人谢沃根在凤仪里村民小组组长的帮助下,联系30多户村民签订合同,对凤仪里进行改造,打造碉楼旅游区。双方约定租期40年,采取租金加提成的方式。通过一年的努力,谢沃根完成凤仪里的改造,规划建设相关路网,设立农耕馆、华侨资料展馆、碉楼展馆等,并对外开放。当年,凤仪里碉楼旅游区的人流量达到37万人次,吸引了不少隔壁村的村民前来做生意。也是在这一年,村民拿到了经营分红。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凤仪里碉楼旅游区还引入“半亩方塘”民宿、研学基地、“网红”咖啡馆等,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享受“慢生活”。今年1月,凤仪里碉楼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此外,开平市积极探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2022年12月,开平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发文,明确了对1987年1月1日到2019年10月1日前竣工的建筑,符合条件的予以补办相关审批手续,落实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事项的推进。”上述工作人员说。
打造多元业态
文旅赋能乡村经济发展
在积极盘活利用闲置农房侨房,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塘口镇、赤坎镇、百合镇等因地制宜创新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赤坎镇红溪村委会鹰村村紧邻赤坎华侨古镇,至今有约650年历史,是华侨、侨眷聚居的典型岭南村落。赤坎镇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成立红溪强村富民公司,通过引进“鹰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依托村内的碉楼、民居、竹林、农田等乡村文旅资源,探索“镇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共建共享模式,打造民宿组团、餐饮组团、休闲配套组团三大产品组团和一系列建筑研学和品牌节事活动等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2016年,中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卓少冰来到赤坎华侨古镇工作。经过多年发展,2024年,他将目光瞄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文旅产业发展潜力的鹰村村。“我刚来的时候,这里杂草丛生,只有一条小路供村民通行,但村子邻近赤坎华侨古镇,村内现存宏裔楼、庭裔楼、贺喜楼3座精美碉楼和数间闲置侨房,这些资源十分难得。”卓少冰说。在赤坎镇政府的扶持下,他与团队一起筹备打造“鹰村田园综合体”项目。“我们得知要打造‘鹰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后,为项目提供政策和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支持。”赤坎镇相关工作人员说。同时,村集体提供5.33公顷(80亩)土地和闲置侨房,村民以房屋入股或参与运营,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团队的规划下,鹰村的闲置侨房成为乡村咖啡馆、文创体验馆,并依托碉楼打造“田园+建筑研学+露营”特色场景,推出碉楼茶咖、乡村音乐节等体验项目,以碉楼文化赋能业态升级,环境得到改善,村民的生活幸福感也大大增强。“传统农房盘活多局限于低端民宿或餐饮业态,同质化严重,缺乏持续吸引力。‘鹰村营地’以碉楼为舞台打造特色场景正是未来避免‘千村一面’。”卓少冰说。今年1月,“鹰村营地”试运营,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游玩。“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鹰村营地’春节期间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营收达30万元,村民也能够通过租金、分红、就业等多渠道增收。”卓少冰说。
塘口镇则以侨乡文化为核心,统筹整合13.33公顷(200亩)闲置建设土地、5万平方米闲置房屋,打造多元化乡村旅游新业态。其中,强亚村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和房屋,引入主题餐饮、特色民宿等,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产业链,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文旅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超100人次。此外,塘口镇结合“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科学规划清拆区域,保留碉楼等侨乡建筑,通过拆旧复垦闲置宅基地为旅游招商腾出空间,回笼建设资金,反哺美丽乡村建设,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开发旅游配套项目,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村集体参与”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增值与村集体经济收入双提升。
百合镇儒东村立足“慢生活、微度假”定位,通过资源整合与村企合作,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样本,构建“慢生活”文旅生态圈。为破解“产权模糊与资源碎片化”难题,百合镇积极收储“祯庐”“全庐”等碉楼、民居改建村史馆,串联白鹭公园、汤边古井等节点,构建“农田+文旅”综合体,并联合企业开发北堤露营生态基地,引入金桔园、嘉宝果场等特色农业项目,形成“农业观光+生态休闲”产业链。通过“村企共建”模式,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形成“能人带头、村民跟进”的良性循环。此外,为实现收益共享、促进共赢,百合镇建立“村委会+村民小组”固定比例分配机制,通过统一发包闲置资源,村组资产收益同比提升40%,吸引众多本地青年返乡创业。百合镇通过村组联营制,进一步推动农村产权的再利用,村集体统一收储、捆绑打包、统一管理,有效促进了闲置农村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近几年,儒东村集体经济从年收入不超过3万元增加至超过50万元,2024年达54.97万元。
持续完善机制
加快盘活闲置农房侨房
未来,如何进一步做好盘活利用闲置农房、侨房工作?开平市农业农村局早已规划好蓝图。
“我们将持续完善宅基地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进一步指导各镇(街)健全完善宅基地用地建房联审联办制度,畅通宅基地管理业务流程。”开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开平市还将积极探索建立宅基地流转制度,推动宅基地以出租、出让、租赁、入股、联营等方式流转,形成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政策,在提高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同时,稳慎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引导“一户多宅”村民和已进城落户村民主动退出闲置的宅基地,并通过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增强可持续性,创新运用好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