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红日制衣在技术研发、管理模式、人员结构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以此推动企业实现转型。
“目前,开平纺织服装企业普遍面临‘四大困局’:一是高度依赖单一市场,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地;二是经营方式仍相对比较单一,以加工贴牌为主;三是供应链结构不健全,缺乏高效响应体系;四是用工困境日益突出,招工难、技工荒已成为影响生产稳定的关键因素。”在日前由五邑大学和开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四十载织梦育英才 大湾区聚智谋新篇”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暨开平市纺织服装招商推介会上,业界人士表示。
面对发展困局,开平纺织服装产业如何破局、寻找转型新路?
会上,来自政、产、学、研各界人士就开平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如何摆脱低附加值路径依赖,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进行分享探讨,释放出开平纺织服装产业重塑信号。
文/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 严建广 图/企业提供
主动转型
打破过去“被动等订单”局面
开平作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当地的纺织服装产业早在20世纪初便萌芽,并在此后的百余年间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开平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2024年,开平纺织服装产业工业总产值达105.46亿元,占据江门半壁江山。
然而,正如会上业界人士所言,“过于依赖订单”仍是开平纺织服装企业的普遍现象,这也导致产业发展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制约。
从被动等待订单,转变为主动设计产品、制订生产模板、输出统一标准,开平市红日制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日制衣”)的转型之路探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红日制衣早期主要为欧美市场做外贸代工,员工规模曾超过千人。近年来,随着关税政策变化、海外订单波动、人工成本上升,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收缩,面临转型压力。自2023年起,红日制衣正式踏上转型之路。一方面,企业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将总部扎根开平,集中精力开展产品开发、标准制定、品牌销售工作;另一方面,把制造环节通过技术输出的方式,外包给具备相应条件的合作工厂。
红日制衣总经理黄国彬介绍说,为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企业积极与五邑大学开展合作,系统化解决缩水率控制、洗水工艺模板等技术难题,通过建立统一的产品数据库,实现全球范围内不同工厂对生产标准的无差别执行。“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企业可与海外工厂开展合作,由企业输出技术,海外工厂负责生产,在海外布局方面更加游刃有余。”他说。
政策支持
改变“单打独斗”产业布局
目前,开平全市拥有奔达纺织、银都拉玛、信迪染整、红日制衣等规上纺织服装企业59家,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2家,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已形成从原材料生产、纺纱、织布,到染整、制衣、洗水的完整产业链,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业界、政府部门等方面也反映,“单打独斗”的产业布局对开平纺织服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亦是不小的制约。“产业链相对完整,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互动等还存在差距,抱团发展还存在不足。”一位政府部门人士表示。
“企业在困局中寻找转型新路,政府需加强政策支持和平台搭建。”有与会专家表示。
纺织服装企业相对集中的长沙街道,近年来积极探索破局之路,着力改善产业布局。长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炳钦在会上介绍,为支持开平市和街道辖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长沙街道开元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200公顷(3000亩),已建成区100公顷(1500亩),引入信迪、裕进、裕泰3家规上印染企业。“我们在园区建设了日处理量达1.9万吨工业尾水的深度净化处理站,近期处理量将扩容为3.5万吨/日,消除企业在园区发展的污水处理后顾之忧。”他说。此外,长沙街道针对企业关注的技术、用工难等问题,一方面,着力完善园区及周边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住宿等生活配套服务,另一方面,依托五邑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平两所中职院校等在高素质专业人才、技术工人方面提供强大支撑。
寻求突破
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步伐
会上,业界人士、专家为推动开平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开平市纺织服装协会会长余荣沾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全新的发展要求,必须构建新的生产模式,摒弃过去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引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企业必须形成新的运营思路,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优化供应链管理,增强市场响应能力。此外,企业要在品牌建设、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拓新路径。
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正高级工程师刘干民建议,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价值竞争替代价格竞争,促进企业从被动接单转向品牌矩阵发展,抢占新材料研发应用新赛道。“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要用创新思维推动转型升级。”刘干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