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口镇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动塘口墟发展,实现“每个角色都没有缺位”。 塘口镇供图
塘口墟在10余年间,实现从“空心村”到活力社区的转变。 塘口镇供图
浓郁的乡村氛围中,青年们通过交流活动聚在一起,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塘口镇供图
李继津见证了塘口墟的变迁,也参与了塘口墟的改变。 受访者供图
8月2日,由江门市委宣传部指导,香港知名导演高志森电影工作室、开平市塘口镇与中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中投高志森(塘口)创意/电影工作室”在塘口镇正式签约成立。
今年5月,江门市委宣传部立足大众、面向大众,在塘口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广东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并启动“IE公社”项目。两个多月时间里,已有30多位来自上海、新疆、湖南及省内的“网文大神”到此扎根。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以“广东江门市塘口墟社区探索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2000余名‘新塘口人’扎根活力土壤”等主题,聚焦今日的塘口墟。
塘口墟,这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侨乡旧墟,曾辉煌一时,也曾因人口流失严重、仅剩9户人家而几近沦为“空心村”。然而,如今,这里却成为众多青年人创业创意就业的热土,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10余年间,塘口墟是如何摆脱困境的?塘口墟的发展变化,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给镇域发展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示?
江门日报记者 严建广
A
十余年磨一剑
带来集中式喷发
“塘口墟能够吸引众多青年人集聚,有今天的活力,被各方面关注,不是偶然,而是这里10余年来长期发展成果的集中式喷发。”塘口墟乡舍再构的主理人李继津说。
2011年,尚在读大学的李继津就开始作为“仓东计划”的参与者来到塘口镇,参与开平乡村遗产保育项目。大学毕业后,李继津选择留在塘口,依托“仓东计划”“塘口社区计划”等项目,继续参与开平乡村遗产保育,帮助村民修复和保育碉楼及村落。2016年,李继津和团队发起塘口社区活化计划,把塘口墟一间已倒闭的机械厂改造成国际青年旅舍——塘口国际青年空间,成功打造了“七夕等墟”“四季食堂”等珠三角地区乡村活化的现象级活动。10余年间,李继津见证了塘口墟的变迁,也参与了塘口墟的改变。
如今,在塘口镇塘口墟社区,和李继津一样的“新塘口人”有2000余名,57个青年团队在这里扎根,他们中,有返乡青年和当地居民,也有从南京、贵州、港澳地区等迁过来的。
这些青年团队从事的行业涵盖服务业、文化及文创产业、生态农业等,为塘口墟、塘口镇乃至周边地区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经济动能:废弃粮仓变身文化地标,百年碉楼变身网红民宿,旧校舍里飘起咖啡香,老厂房中跃动青春音符;音乐节、生活节等轮番上演;研学营地、民宿集群、非遗工坊等业态欣欣向荣。
B
一张蓝图绘到底
青年人才吃下“定心丸”
塘口墟从一度沉寂,到今日的集中式喷发,有着怎样的“秘密”?
在采访中,从塘口镇党委相关负责人,在地项目主理人,到塘口规划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
“塘口镇的资源就放在那里,2007年至201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之后的十年,塘口镇的发展并没有太大变化。”塘口镇党委副书记曹雪芬说。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时的塘口镇领导班子敏锐地感觉到,塘口新的发展机遇来了。”曹雪芬说。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塘口镇顺势而为,提出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8年以来,塘口镇接连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文旅产业发展、典型镇村建设等涉及多个方面的规划。塘口镇历届党委、政府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明确乡村振兴目标路径,确保发展方向不偏、节奏不乱。
“在我看来,从2018年到2020年,塘口墟和塘口镇的发展是1.0版本,主要是做了各方面的规划。2020年,在继续完善规划的同时,塘口墟和塘口镇的发展也进入2.0版本,从文化建设、基础建设等各个维度,在物理层面逐步确定发展基调,地方政府也推动了一批真正优质的、对地方文化以及整个发展规划有益处的重点项目落地。到2023年11月,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正式落地,塘口墟发展开始进入3.0版本。”李继津说。
“塘口墟和塘口镇发展到今天,它的样子绝不是七八年前就能想到的,这期间有很多思路和想法都调整了。时代发展太快,我们没有办法对很多具体事务做很详细的规划。但是,塘口能够走到今天,恰恰是规划先行的结果。塘口的发展是有蓝图的,总的方向和定位,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基本没有变,历届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很难得。”几年前从广州来到塘口镇工作,见证近年来塘口墟和塘口镇变化的卓益顾问乡村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世游说。
李继津表示,正是因为近年来塘口镇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地叠加内容、夯实基础,从政策层面给已经和计划在塘口墟和塘口镇创业就业的青年人、团队吃了“定心丸”。
C
打造生活化社区
重塑旧墟发展底色
扎根塘口墟3年多的青年创客、无名营造社建筑创意总监马禹,现在习惯早晨在田间打一套八段锦,到集市吃完早餐后,再开始每天的工作。傍晚时分,他或漫步于田间地头,或与伙伴们小酌闲聊。“塘口墟让大家感受到松弛的氛围,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艺术团队,大家经常举办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交流活动,这种状态太好了。”他说。
“塘口这里比较安静,也很有人间烟火,而且很有氛围,对我们的创作很有帮助。”“IE公社”社员成丽萍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近年来,通过构建“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共生共荣的生态,塘口墟打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性,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社区文化。
“塘口墟能够成为关注的热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除了有文艺气息外,还有很多乡村缺乏的‘烟火气’。”刘世游说。
在马禹看来,选择在塘口墟发展的青年,“能留下来就是因为喜欢这里的生活状态”。
如何吸引青年人,让青年人愿意来、留得住?塘口镇一直在思考、探索、实践。由镇一级投入资金,打造人才驿站、人才公寓、人才饭堂,设置多功能会议室、休闲餐吧、公共厨房等空间。建设人才农场,为青年人提供锻炼自我的劳动场所。在传统节日里,塘口镇组织青年和当地居民一起举办端午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等活动,让青年了解当地、融入当地,也让当地人了解青年、关注青年。
如今,塘口镇的人才饭堂每天基本都坐满;塘口镇人才公寓二期已经住满了,三期马上开工建设,在传统节日举办互融活动已成为常态。
青年人才在一个地方不仅要安居,更要乐业。近年来,创新创业人才入驻塘口墟,可享受“首年免租+全链条创业服务+补贴”(最高按投资额30%补贴),让初创团队“零负担”起步;针对电商创业者,塘口镇的“友好值”拉满——文旅创业孵化和农村电商基地可以提供3年场地免租金、免物业费,并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外出交流学习机会等,为青年人才创业就业提供保障。
“一直以来,我们和地方政府有一个共识,塘口墟不能够往纯商业、纯景区的方向走,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够容纳各种青年人才、乡村实践者和原住民的生活社区。从现在的发展状况看,这个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李继津说,“这也得益于塘口本身就具有的包容精神。”
D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每个角色都没有缺位”
“我们认识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只靠政府和落地的项目、企业,是行不通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曹雪芬说。
从塘口墟和塘口镇发展规划开始,塘口镇党委、政府就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引导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等融入发展大局,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等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治理创新。
发挥政府兜底作用。近年来,塘口镇重点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水利、公共服务等配套,以“带头建设”的担当筑牢乡村发展硬件支撑。
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近年来,塘口镇属平台公司专门负责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资源的统筹、旅游项目的招商、落地,以及旅游项目落地之后的相关服务。通过镇属平台公司,塘口墟在引入项目时大部分可以做到优中选优,还有一些村民自建的项目,既把握住了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也实现了业态的多样性。
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在塘口墟的规划建设中,塘口镇发起成立墟里活化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在地学者、社区计划发起者、青年人才、建筑规划、乡村建设、纯商业体经营者、当地居民等各个方面的代表。塘口墟“IE公社”项目启动后,由本地专家、在地青年代表、村居干部代表组成的塘口镇“IE公社”青年共建管理委员会随即成立,让在地创客从“到访者”化身“共建者”。
“在这里,每个角色都没有缺位,大家各自发挥功能、力量,又共同议事,一起来探讨塘口墟发生的事,以及接下来该怎么往下推进。”李继津说。
对于青年人才,塘口镇更“高看一眼”。“一个地方是否有活力,就在于能否抓住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青年人才。塘口墟今天的特色、亮点,可以说,就是来源于每个项目主理人自身的特色、亮点。没有这些‘人’,塘口墟的特色、亮点也就不存在了,这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曹雪芬说。
如何发挥青年作用,让青年“反客为主”?塘口镇成立了“乡村风貌委员会”,鼓励青年以“新村民”的身份参与镇村规划。同时,创业团队能够直接对接镇属文旅公司,“公私合营”共享分红,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合作奉献中分享乡村发展带来的红利。创新的思维、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执行力,为青年社区注入新的活力。塘口镇还发挥在地青年的作用,以才引才,不断壮大青年人才队伍、团队。
大量“新塘口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座百年旧墟,也给它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活力。“村里人的观念明显发生了变化。比如,对由村集体统筹村民小组资源发展经济的做法,一些村民小组长从过去的抵触、不支持,到现在主动提出让村集体统筹盘活。”塘口镇宅群村党支部书记方晓莹说。
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专家陈志国、余建斌在《开平塘口“四个闭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一文中总结认为,塘口镇在发展中“充分发挥了人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针对党员、干部、乡亲和群众的特点,分别进行合理利用,突破了传统以单一宣传来调动村民积极性的做法,创新了调动村民积极性的机制。”
E
激发社区内生力
打造可持续“现代化乡村社区”
当百年旧墟发展驶入良性轨道,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长久繁荣?
“进入3.0版本发展时期的塘口,重点在于从文化层面上让这个空间有灵魂。”李继津表示。
江门市委宣传部作为“百千万工程”对口帮扶塘口镇的牵头单位,响应“百万英才汇南粤”计划,立足塘口镇的特点和实际,充分发挥宣传文化工作优势,今年5月,在塘口墟启动“侨乡新大众文艺社”以及“广东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建设。此后,又创新谋划启动“IE公社”项目。
“数字时代为乡村提供了新机遇。”江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钢华说,“IE公社”与“无界创客”计划就是为了吸引具有创新思维、跨界能力的创客来到塘口镇,以网络文学为支点,在塘口镇全力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与“IE公社”,构建“数字文化小镇”。
在马禹看来,塘口墟和塘口镇的发展,“从0到1是政府的很好引导,从1到N到100,则需要社区的主体,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形成自己的生命力”。
目前,在塘口墟,青年人才、青年团队自发地策划各类活动已成为常态。通过这些活动,大家达成一些共识,如商家之间怎么管理、怎么加强互动等,并形成初步机制或方案。
日前,由“IE公社”主导策划的“文明Yeah(夜)集,IE引力场——丰收共享,联动共赢”在塘口墟顺利举办。活动中,商家与社员畅所欲言,分享经营需求与资源优势,双方围绕农产品推广、社区服务优化等方向展开深入探讨,挖掘潜在合作机遇。
“通过活动,既体验到丰收的乐趣,又能和商家面对面交流,说不定未来还能一起开展更多合作项目!”参与活动的“IE公社”社员分享感受时说。塘口墟商家也对此次活动赞誉有加,他们表示,“IE公社”搭建的交流平台,有效打破了信息隔阂,为双方合作打开了全新局面。
而塘口镇也正进一步深挖资源禀赋和特色资源,以“塘口十三邀”深度串联“四墟六(类)村三平台”。“四墟”指潭溪墟-重振文化侨墟、旧墟-江澳青年文创基地、龙和墟-服务产业生活配套区、四九墟-本地村民商服集聚地,“六(类)村”指强亚、宅群、以敬、北义、裡村、潭溪等典型村,“三平台”指优创平台、景地平台和双创平台,以求在全镇范围内建成一个更大的生活化社区。
此外,塘口镇正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希望通过制度把现在一些好的做法坚持下去,将来,不会因为人事的变动,而改变塘口的发展方向。
“我理想中的塘口,未来应该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开放包容、多元丰富的地方,在这里,不是100个人每人只来1次,而是1个人能够来100次。”曹雪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