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镇水仔口健康食品产业园吸引多家优质企业入驻。图为金箩米业的丝苗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目前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赤水镇羊路村“四小园”绿意盎然。
塔吊林立的健康食品产业园、古韵与新貌交融的骑楼老街、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行走在开平市赤水镇,一幅城乡融合、产城共兴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该镇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以产业升级、绿色焕新、民生改善“三产融合驱动”为抓手,成功探索出一条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近日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三批典型镇培育名单,为全域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实干争先、惠民导向的发展理念。”赤水镇党委副书记邓灿耀表示,通过产业驱动、绿色驱动、民生驱动“三车并进”,赤水镇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加工与文旅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敖转优
产业驱动
健康食品产业园
筑强发展引擎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赤水镇依托本地优质农产品资源,积极响应开平市食品产业规划,重点打造水仔口健康食品产业园。园区总规划面积约167公顷(2500亩),聚焦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特色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等方向。目前,园区已纳入城镇开发边界面积约28.33公顷(424.9亩),已开发面积约9.59公顷(143.9亩),综合管网、污水处理设施、交通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面铺开,园区承载能力与服务功能持续提升。
“赤水镇是农业大镇,水稻种植面积在全开平最大,在这里投资丝苗米项目非常合适。”开平市金箩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箩米业”)董事长梁伟明表示。该公司在赤水镇投资的丝苗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年底投产。该项目采用全自动智能化生产工艺,建成后将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水仔口健康食品产业园已成功吸引粤大生物、金箩米业、葵田食品、兰沐生物等多家优质企业入驻。
“园区的建设,不仅为赤水镇农业强镇建设挺起了‘硬脊梁’,更成为推动一二产融合的重要平台,为全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邓灿耀表示。
绿色驱动
生态价值转化焕发老街新生
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赤水镇紧抓开平市首批森林GEP转化绿色生态百千万项目建设机遇,将5565万元专项经费精准投入赤水圩骑楼街生态休闲旅游小镇提升工程,围绕“基建+温泉+公服”三大核心,系统推动圩镇面貌与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工程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赤水镇堤南路已完成外立面改造,地面铺设沥青,赤水河两岸按照小公园形式进行升级。”邓灿耀介绍。目前,堤南路等4条主街已完成通信、电力、雨污管网及温泉管道的铺设,主街路面实现沥青全覆盖,并对50栋存在安全隐患的骑楼建筑进行加固修缮,沿街风貌显著提升。
如今,骑楼街道两侧建筑外立面、店铺招牌及空调机位统一规整,整体街容协调一致。同时,通过推进“口袋公园”建设,进一步增添街道的休闲空间与绿色景观。昔日沧桑的骑楼老街,正逐步转型为生态与人文交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为后续业态培育和文旅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赤水镇正在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小镇,吸引更多人来旅游,带旺这里的文旅发展。”市民黄先生高兴地说。
近两年来,赤水镇通过绿色资金精准滴灌,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为推动三产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民生驱动
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幸福指数
走进赤水镇羊路村委会朱屋村,硬底化村道平坦整洁,贯通全村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四小园”绿意盎然、井然有序;昔日闲置的校舍广场经活化改造,已成为集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便民服务场所;村内标志性水塘围栏修葺一新,周边成为老人散步、孩童嬉戏的安全休闲地。
在“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推动下,赤水镇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朱屋村作为水库移民村,近年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提升。“各村的村墙修缮、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有序推进,特别是‘四小园’、公园建设,朱屋村全部地面进行平整,水塘加建围栏,还增添了特色墙绘。”羊路村委会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挹磊介绍。“村里修建了公园,水塘的围栏修整得很漂亮!”朱屋村村民朱健安感慨道。这些变化提升了村容村貌,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彰显了赤水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
“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正是赤水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邓灿耀表示,健康食品产业园将本地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提升了第一产业的产出效益;骑楼老街的改造提升带动了文旅服务业发展,优化了第三产业供给;美丽乡村建设既改善了民生,又为农文旅融合创造了良好环境。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赤水镇将继续以产业为基、生态为底、民生为本,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