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精彩节目在赤坎华侨古镇接连上演。 赤坎华侨古镇供图
□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位于江门开平的赤坎华侨古镇凭借深厚的侨乡文化、丰富的沉浸式活动和精细化服务,吸引了八方游客,成为江门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开平市以“园区模式”系统推进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将赤坎华侨古镇和周边碉楼景区、美丽乡村串珠成链。国庆中秋“双节”,游客不仅领略了侨乡独特的世遗风韵,还通过一系列节庆演艺,沉浸式感受家国情怀与华侨文化的魅力。
从“观光者”到“参与者”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的赤坎华侨古镇,处处洋溢着动人的“中国红”。让“中国红”承载家国情怀,是赤坎华侨古镇的核心主题。
为强化游客的体验感,古镇将厚重的华侨文化与热烈的国庆中秋氛围巧妙融合。白天,《摩登时代》《启航》等沉浸式剧目在百年骑楼街区实景上演,生动再现了华侨远渡重洋的奋斗史;夜晚,《归途》《红色婚礼》《南楼!南楼!》等实景演出以碉楼为幕布,结合非遗打铁花、火壶与烟花,演绎侨乡儿女的革命热情与家国情怀。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先生一家五口在观看两场演出后感慨地说:“《红色婚礼》的情节让人热泪盈眶,孩子边看边学历史,上了一堂生动的研学课。”
除了剧目沉浸体验,古镇在场景营造上也做足“红色文章”。和平广场的巨型爱心艺术墙、赤子广场的爱国标语互动区、骑楼街区连绵的红色旗海,与10万株盛开的三角梅相互映衬,形成极具感染力的“中国红”打卡氛围。“双节”期间推出的“当红不让”音乐会、万人红气球放飞活动,以“共唱红歌+气球腾空”的仪式感设计,点燃游客的爱国情怀。
“我们希望游客在古镇从‘观光者’变为‘参与者’。”赤坎华侨古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庆中秋“双节”,景区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增加演艺场次,并辅以全域消杀、提供驱蚊用品等细致服务,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深体验,将古镇从“旅游目的地”打造成“过夜目的地”,变“流量”为“留量”,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此外,国庆中秋“双节”,古镇还特邀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来杂技、英歌舞、醒狮等演出,并免费向游客发放40万份国庆主题礼品,以增强互动性与节日温度。“游客在这里能体验到古镇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博物馆’,更是一本可读、可感、可共鸣的‘侨心史诗’。”该负责人表示,古镇借助灵通电话公司、关族图书馆等历史场景陈列,以及全天候的沉浸式演艺动线,让游客在游览中理解华侨“从封闭走向世界”的奋斗精神,将华侨的赤子之心与当代国民的爱国之情紧密相连,使古镇成为游客心中的“精神家园”。
从“单点发力”到“系统运营”
近年来,开平市借鉴工业园区发展思维,整合塘口、赤坎、百合、蚬冈四镇资源,组建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进行统一规划、整体开发,设立管委会统筹三级资源,由开发公司联动各方,推进配套设施建设。
在这一系统规划下,赤坎华侨古镇作为核心项目,其发展获得了强大支撑。古镇与周边碉楼景区、美丽乡村串联成线,形成了强大的资源协同效应。这种“园区化”运作,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集聚,为古镇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开平全市接待游客数量与旅游收入均实现高速增长,古镇在此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255万人次,同比增长近14%。
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
以赤坎华侨古镇等项目为龙头,开平市深植“集群理念”,不断培育农文旅融合的“生态圈”。这里不再仅仅依赖门票收入,而是着力构建丰富的消费矩阵。以古镇为例,该景区引进218个商业服务项目,涵盖了侨乡特色餐饮、精品民宿、文创纪念品和田园咖啡等多种业态,全面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国庆中秋“双节”,与朋友一同前来古镇游玩的许女士表示,古镇不仅生态环境宜人,消费场景也十分多元。“从侨乡特色小吃到精品咖啡、文创手信,各类业态很齐全,很适合年轻人休闲打卡。”她特别提到,古镇的风景优美,拍照非常出片,自己在社交平台分享游玩照片后,不少朋友也主动询问地点,计划前来体验。
同时,开平市创新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大联盟,整合上下游资源,推动“文旅+”业态蓬勃发展,通过推广“村企合作”模式,将文旅产业链延伸至餐饮、民宿、农产品等领域,直接带动返乡就业岗位800余个。鹰村田园综合体、乡村创意空间等新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催生了乡村民宿、建筑研学等新业态。
夜幕降临,古镇灯火璀璨、游人络绎不绝。“当红不让”音乐会精彩上演,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古镇的蝶变,正是开平市立足世遗资源,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