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在开平市举行。论坛由广东省科协主办,广东省食品学会、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承办,开平平行论坛以“构建开平食品、纺织产业新格局,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聚焦纺织与食品两大支柱产业,汇聚政产学研各界智慧,探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的新路径。
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
创新实践带来启发 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思路
论坛期间,主题分享环节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牛仔成衣新材料与洗水技术》《纺织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侵权应对》《预制方便菜肴热加工程度优化控制》等主题报告一一呈现,来自业界的重量级嘉宾结合前沿研究与实践案例,带来深入思考与创新观点。这些分享不仅展现了广东纺织、食品产业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最新探索,也为开平纺织、食品两大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思路。
活动现场设置新产品新技术和优秀企业科技成果展示。来自谦牧数码科技(佛山)有限公司的T恤打印一体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关注,该机通过手机扫码上传图片,选择AI画风后,个性化图案在5分钟内即可完成打印。这一创新实践让不少开平纺织企业代表感到耳目一新,也启发了他们对未来个性化、智能化生产的思考。
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陆少波表示,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行业要主动突围,加快推动三大转型。一是向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与柔性生产的深度应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二是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依靠研发设计和功能性面料开发赢得技术与品牌溢价。三是由被动接单转向主动创牌,利用跨境电商与海外仓直达终端消费者,掌握价值链主导权。
以“新”促转型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纺织与食品常被视为传统产业。但在开平,这两大产业正悄然走上“向新”的道路。
纺织方面,2024年,开平市纺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5.46亿元,现有纺织服装产业链规上企业59家,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13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行业不再局限于低端加工,部分企业通过研发设计、功能性面料开发逐步走向价值链高端。
食品产业同样加快升级。近年来,开平市聚焦食品产业优势,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以“开平优品”行政区品牌大力推动食品产业发展,202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6.85亿元。目前,开平全市共有获证的食品生产企业190多家,其中,规上食品工业企业34家。2024年,开平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广东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名单。此外,预制菜产业快速成长,成为新兴增长点。今年初,马冈鹅预制菜产业园共性工厂竣工投产,拥有3条生产线,年产能可达1000万羽,并配套2.4公顷(36亩)厂房用地,计划打造马冈食品加工基地,联动江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保障产品质量达到供港标准。今年5月,总投资1.137亿元的鹅堡马冈鹅预制菜项目在蚬冈镇动工,建成后年产值预计约1.6亿元。项目不仅引入速冻保鲜等先进技术,还规划建设马冈鹅博物馆和休闲体验区,打造工业旅游新场景。
以“绿”谋未来
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由之路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型工业化之所以“新”,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底色必须“绿”。纺织和食品都是能耗相对较高、资源消耗相对较大的产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是摆在企业和地方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本次论坛讨论的重头戏之一。
近年来,开平纺织产业加快绿色生产转型。以开平奔达纺织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近年来陆续建设丝光机废碱回收、定型机余热回收、天然气改造、中水回用等节能项目,平均每年碳排放下降10%-20%,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增强了品牌竞争力。节能降耗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入场券”。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国际品牌越来越看重生产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绿色”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新标准。
开平市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集中供水、集中供热和污水集中处理,推动产业向集约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以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开平长开元工业园为例,园区配套尾水集中深度处理站、金章污水处理厂(拟建)、楼冈生活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备,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向“新”而行与向“绿”而生并非彼此割裂,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转型则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核心动力,二者并行不悖、同向同行。在纺织与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正是“新”与“绿”的双轮驱动,为开平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基础。
此次岭南科技创新论坛为开平纺织和食品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窗口与平台。借助这一平台,众多从业人员深入了解广东乃至全国在产业发展中的前沿技术、创新模式与先进实践,在面向“新”发展和追求“绿”转型的道路上,开平企业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