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利用无人机重点对城区楼顶、村居房檐平台等人工难以勘察的高空点位进行快速空中侦查,找到蚊虫孳生点。
工作人员在益蚊扩散站定期投放沃尔巴克菌雄蚊蛹。
“以前排查蚊虫孳生地,楼顶、房檐这些地方得搭梯子慢慢找,现在无人机一飞,犄角旮旯都看得清清楚楚!”日前,在开平市三埠街道的社区排查现场,环境整治督导组成员指着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感慨道。近期,面对基孔肯雅热防控的动态挑战,开平市跳出“被动应对”的传统模式,用精准侦察、快速处置、生物防治三招打出高效组合拳,为疫情防控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通讯员 孔祥民
人机协同“围片”查 2天揪出214处孳生地
蚊虫孳生地“小、散、隐”,一直是防控工作的“老大难”。为了把这些“隐形病灶”连根拔起,开平市火速整合城管、卫健、疾控等9个部门力量,组建4个环境整治督导组,对三埠街道、长沙街道等重点区域实行“分片包干”。
10月9日,督导组刚成立,就带着“发现问题—交办问题—整改落实”的快速响应机制投入工作。每个督导组都配备无人机,构建起“地面+空中”的三维排查网——无人机专攻城区楼顶、村居房檐等人工难及的高空点位,地面人员则聚焦柴房横巷、集水井、“三不管地带”等隐蔽角落,“抓快”与“抓细”两手硬。
短短2天时间,30人次的督导组覆盖20多个村(社区),搜索面积达92平方公里,累计发现214处蚊虫孳生地,全部完成交办,且实现100%跟进整改,蚊虫孳生链条被精准斩断。
24小时闭环“打点”
处置时效提升超50%
“从接到病例报告到完成病家及周边50米消杀,现在最快3小时就能完成!”开平市某镇快速反应突击队队员介绍。为了阻断疫情扩散,当地构建起“当日处置、次日复核、回头查看”的快速反应处置复核机制,将原本平均2天的病例及周边环境处置时间压缩到1天以内,时效提升超50%。
按照《基孔肯雅热疫点快速处置突击队工作指引》,开平市各镇(街)的快速反应突击队接到病例报告后,必须在3小时内完成“病例及共同暴露者处置”“入户工作”“病家及周边50米消杀”三项核心任务。次日,由开平市成蚊消杀组联合市纪委监委、市应急管理局、市疾控中心组成的复核小组,带着《基孔肯雅热新发病例快速反应处置工作评价表》现场评价,发现问题当场移交属地镇(街)并要求限时整改,复核情况还会同步通报至“快速反应突击队工作群”。
整改时限一到,“回头看”立即启动——整改合格的销号,不合格的由开平市纪委监委约谈属地负责人,督促重新整改复核,直到所有问题达标,形成“处置—复核—通报—整改—核验—销号”的闭环。
“以蚊治蚊”巧控媒
科学防控护长效
在开平,一种“以蚊治蚊”的生物防治技术正发挥作用。此前,当地已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一周集中摸排,精准端掉1760个阳性孳生地,联动镇(街)拔除124个大型蚊媒黑点——小型积水投放环境友好型缓释制剂,大型黑点科学规划消杀流程,为生物防治扫清障碍。
如今,在这些达标区域,每隔50米就有一个益蚊扩散站,每周分2次投放约2000只沃尔巴克菌雄蚊蛹。这些蚊蛹2-3天羽化成蚊后,与当地雌蚊交配产生的卵无法孵化,从繁殖环节切断蚊媒种群延续。投放前,工作人员还会在扩散站预装保幼激素,进一步防止野外雌蚊产卵育蚊。
“首次投放后1-2周,我们会用‘化学消杀+益蚊释放’的间隙式组合策略,既控雌蚊存量,又断下一代蚊卵源头,两周后就可以依靠‘以蚊治蚊’。”工作人员介绍。
接下来,开平市将继续优化这套防控组合拳,紧盯疫情动态调整措施,以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式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