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小组是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单元。村民小组长犹如毛细血管,将社会治理的“营养”输送到千家万户。在新一届村级换届选举中,棠下镇23个村和3个社区共选出新一届村(居)民小组长536人,其中共产党员(含预备党员)67人,比上届提升5.2%。
其中,村民小组长虽不是官,但管的却是村民的大小事,在群众中威望甚高,有着传统“老家长”的地位。他们凭借自身熟悉村情、民情的优势,观察分析事关群众的急难愁盼,倾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大小事务。特别是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党员村民小组长结合本村实际,主动认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微实事,从小处着手“办大事”,彰显他们的为民担当。
“小实事”
整治隐患暖民心
“防洪堤修好后,不用担心汛期会水浸了!”南山村村民陈爷爷高兴地说。
棠下镇南山村位于天沙河旁,村民依水而居。但村内地势低洼,过去20多年,村内已历经4次内涝。今年3月,南山村的防洪堤因年久失修,出现崩堤决堤的情况。眼见汛期将至,不仅村民们担忧,南一村、南二村的村小组长也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决定要修筑防洪堤。在石头南山村的党员小组长带领下,经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征求群众的意见后,修筑计划初步敲定;同时,与村“两委”成员就修筑防洪堤中存在的问题及后期工作进行商讨后,村委会的资金支持也顺利争取到了。
在整个修筑过程中,党员村民小组长卢建良时刻紧跟工程进度,协调各方。他们把群众关心的事想在前头,把服务责任扛在肩头,踏实肯干的作风赢得广大村民的一致认可。卢建良说:“作为村民小组长,为村民服务是我们应该做的。”
今年6月底,南山村防洪堤完成修筑,80米的防洪堤虽短,却筑牢了防洪安全屏障,保障了南山村68户、272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温暖了群众的心。
“小工程”
修出农民致富路
在里村,20户本土种养殖户都靠该村的机耕路出入。但由于长时间的风吹雨淋、车辆碾压,路面早已坑洼不平,致使机耕路极不通畅,容易发生事故。针对这一情况,村民小组长陆秀华通过入户了解到,村民只能用摩托车把农产品转运到村前再搬上货车,单次货载量很受限,推高了生产成本,因此希望修路减轻经济成本负担。
一条机耕路,可以带活一村经济,带富一方村民。为了实现村民的“微心愿”,陆秀华实地走访,多方听取意见,经民主议事决定由村小组出资对里村机耕路进行修复维护。该项目于今年4月纳入弓田村“我为群众办实事”微小实事清单,目前已完成50%。平整修复后,机耕路将惠及本地农户。
此外,目前里村马冲围内有一个新种植场,修路后,车辆可以直达果场边,能吸引更多亲子家庭到果场游玩和采摘,助力乡村振兴。
“小举措”
提升村民幸福感
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桐井高城村聚焦环境卫生短板,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了解群众意愿,取得村民支持,修建疏通排污渠和口袋公园,多措并举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地见效。
去年底,桐井村高城村小组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严重影响村民出行以及正常生活,村民小组长李沃伟带头修建疏通下水道的排污渠。下水道排污渠修建完成后,即便大雨滂沱,高城村也没有再出现下水道堵塞导致污水横流的现象。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房前屋后环境,按照腾空间、换新貌的原则,李沃伟还带领高城村小组出资7万元,在原来杂草丛生、堆满建筑垃圾和废料的边角零散地,修建了5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并加装了健身器材。小公园建成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休闲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惠及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510人,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小护栏”
筑起群众安全线
家住横江村的区爷爷高兴道:“护栏修好后,不用担心孙儿上学出行安全了。”原来,过去横江村长塘村小组的村主干道因没有防护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消除村民日常出入的安全隐患,村民小组长区柏成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意愿,征得群众同意后,初步形成修建防护栏的计划。经向村委会申报修建防护栏项目,并与村“两委”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后期工作进行深入商议,最终争取到村委会的资金支持。修建过程中,区柏成时刻紧跟工程进度,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今年3月底,240米的护栏修建完成,费用支出近3万元。
今年,棠下镇“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共83项,目前已完成68项,占比81.93%。党组织书记牵头推进的微实事有32项,党员村民小组长牵头推进的微实事有14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落实到了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以“微实事”撬动的“大民生”,在不断提升村(居)民幸福感。
(胡晴晴 梁翠霞)